他曾任內務部長,湖南老家兒女希望得到「照顧」,他回信如此「點撥」

2020-04-29     今日女報

「紅色家風潤三湘 家國情懷故事匯」

湖南省婦聯出品 今日女報/鳳網製作

編者按:良好的家風凝聚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有助於涵養好的作風、政風和社風、民風。湖南省婦聯推出「紅色家風潤三湘 家國情懷故事匯」系列報道,介紹湘籍老一輩革命家、現代名人等人物好家風好家規的故事,敬請關注。

策劃:湖南省婦聯宣傳部 執行:今日女報/鳳網

文:章清清 漫畫:潘晶慧

人物簡介:

謝覺哉(1884年4月27日—1971年6月15日),出生於湖南寧鄉。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延安五老」之一、著名的法學家和教育家、傑出的社會活動家、法學界的先導、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在中央蘇區任內務部長時,主持和參加起草了中國紅色革命政權最早的《勞動法》《土地法》等法令和條例。1934年參加長征。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內務部部長、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中國政法大學校長等職。


著名導演謝飛,大家都很熟悉。但你知道嗎?他的父親更加赫赫有名,是「延安五老」之一的謝覺哉。真是名副其實的「虎父無犬子」。

謝覺哉是湖南寧鄉人,一生跨越了三個時代。從晚清秀才到民國教師,從同盟會骨幹到「延安五老」,謝覺哉的一生歷盡了中國現代史的苦難與艱辛。

作為父親,他堅持以書信和孩子們交流情感,傳遞教誨。在他留下的115封家書里,慈嚴相濟、自力更生、不謀私利、甘當「焦官」(編者註:寧鄉一帶方言中,「官」與「干」同音,「焦干」一詞原意為乾燥,引申意便是沒有油水;「焦官」,即不貪不占,不撈油水,兩袖清風之官的比喻。)的家風家訓讓人既感受到了他的舔犢之情,又肅然起敬。

又慈又嚴的「老父親」

「我到了72歲,才開始真正盡孝。」這是著名導演謝飛5年前在《謝覺哉家書》正式出版的發布會現場回憶父親往昔時說的一番話。

2014年,謝飛開始選編《謝覺哉家書》,彼時,他72歲。謝飛說,他到了自己老年的時候,才發現對父親的了解並不多。

謝飛在整理父親的書信時,方才從那些已經發黃變脆的信函中,漸漸讀懂父親的一生。

「看著那些信封、郵票,不禁感慨這已經或即將永遠消失的書信交流方式的美好與偉大。」

通過這本書和謝飛導演的回憶,我們更為清晰地看到老一代革命前輩謝覺哉的家風家訓。

在謝飛的記憶里,父親一直是個慈祥老人的模樣。確實,在人均壽命只有三十八歲的舊中國,他從五十歲參加長征起就被稱為「謝老」。花白的八字鬍須,溫文爾雅的性格更加深了人們對其「老人」的印象。

謝飛說,在他孩童時的記憶中,父親總是在伏案工作,任憑孩子們在周圍嬉戲,打鬧成一片,他仍舊提著毛筆,獨自寫著東西;實在吵得無法工作了,他頂多呵斥幾句,伸出虛握的拳頭在孩子們腦殼前「威脅」一下。

謝覺哉雖然慈愛但對他們兄妹的要求也很嚴格。謝飛還記得,上世紀50年代,他們兄弟姐妹還都在上小學、中學,多數又住校,父親就利用周末時間為孩子們集體上課。他還時不時給孩子們集體寫信,讓秘書列印多份發給大家。

有一次,謝飛的弟弟謝亞旭因為作業難,沒有完成就睡覺了。謝覺哉晚上開會回來聽說此事,立即走到床邊將謝亞旭輕輕喚醒,不顧一整天工作的疲憊,陪著他把難題解出寫好才休息。

一封寫得最長的「致兒女」信

除了對孩子們的學習重視,謝飛回憶,父親還非常注重培養他們勤勞的品德。

早在參加革命前,謝覺哉就寫信告誡還在上高小的女兒瓊英,「讀書和勞動是兩不誤的事情,學會燒茶、煮飯等治家之事同等重要」。

新中國成立後,謝覺哉教導子女們「凡自己能做的事,都要自己動手,掃地、洗衣服、煮飯、炒菜、院子裡挖土種菜,都要做,做慣了就閒不住,身體也會強壯」。三年困難時期,院子裡有塊空地,謝覺哉就在休息時間帶著家人翻地種菜,自力更生。

在謝飛印象中,父親1962年3月8日寫的「致兒女」一封信寫得最長,也最豐富。謝覺哉從住、吃、穿各個方面談古說今,以自己和母親的經歷教育孩子們要節儉,「我家是地主,我又是有職業的人,我到北京才穿上綢內衣,還是人家送的,手錶我以前沒有……我記得1937年去蘭州搞統戰工作,公家給我買了一雙皮鞋,到北京為了接待外賓才買第二雙皮鞋。那時我快70歲了……」

「焦官」回鄉,有三個條件

謝覺哉有句名言:「我這個官是『焦官』。『官』而不『焦』,天下大亂;『官』而『焦』了,轉亂為安。」這句話是他寫給在湖南的大兒子的信里說的。

上世紀50年代初,中國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謝覺哉有一些兒女生活在湖南,正值青壯年時期的他們,希望在北京「做大官」的父親能給予他們「照顧」,走出農村,到城裡工作。

1950年1月21日,謝覺哉在給兒子的信中談起了「焦官」。

在湖南寧鄉,「焦」即「干」,沒有油水,「焦官」指不掙錢之官。自古以來,當「焦官」意味著兩袖清風。謝覺哉稱自己是個不掙錢的「焦官」,是在告誡子女們,他不能以權謀私。

就這樣,謝覺哉和湖南老家的子女保持著書信往來,把對後代的關心愛護與嚴格教導融入家書的字裡行間。他經常對子女說:「我是共產黨人,你們是共產黨人的子女,不許有特權思想。」直到謝覺哉去世,他在老家的子孫依舊安心務農或從事教育工作。

謝飛回憶,新中國成立後,謝覺哉於1957年、1960年、1961年三次回到湖南,卻只有兩次去到家鄉南馥沖老家。

後來,謝覺哉在許多信里都提到這個經歷:


  「去年正月,我到寧鄉看了許多好東西,值得稱讚的,但也有的看不順眼。連夜由譚家灣修一條到我屋門走汽車的路,這是為什麼?屋子裡站幾個穿白衣的招待員,不知道在哪裡學來的」。

  對此,謝覺哉多次寫信批評、教育:


  「修車路,不是對我的尊敬,而是對我的不尊敬,使人民看了,要說我謝鬍子是個官,是個架子很大的官,這是浮誇風的反映。」


  「我兩次回鄉,都不很稱意。我還想回鄉一次,不過有三個條件:第一,不要派一些人包圍我,要讓我行動自由;第二,要農村容易買到豬肉;第三,要看到到處都是幼林。」


重讀父親的書信和著述,謝飛才開始真正進入了父親的思想、情感、文化世界中。謝覺哉在《愛父母》中的一句話尤其讓謝飛觸動。這句話就是:「養父母,不只是給他們穿吃、不凍不餓而已,還要有親愛的誠意和敬意,使老人們感到愉快。」

因此,謝飛曾感慨地說:「我不想拍電影了,只想從這裡開始讀懂父親。」他開始編輯《謝覺哉家書》,因為這「是後輩的責任與敬意」。

小編:喜之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Qh5TxHEBiuFnsJQVYEY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