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哥窟、大吳哥、巴戎寺、斗象台、崩密列……
從柬埔寨回來已經10天有餘,但每次回想起這次奇妙的旅程,依然雲里霧裡恍若夢中。這是真的嗎?吳哥眾神廟真的是人力所為嗎?人力真的能完成如此浩瀚的工程嗎?
埃及金字塔、萬里長城、瑪雅金字塔、吳哥窟被統稱為世界建築四大奇蹟,但看過吳哥窟後,我堅信,與吳哥窟相比,其他三大奇蹟都不能算奇蹟,它們不在一個水平線上,根本無法與吳哥相媲美。吳哥給人的震撼有三:
一是體量之大讓人震撼,這是四大奇蹟共同的特徵,體量太小不好意思出來給人打招呼;
其二、建築結構複雜讓人震撼,這一點其他三處無法與之相比;其他三處都是巨石或磚塊的簡單壘砌,只有吳哥是真正的複雜建築和精美藝術品;
其三、建築藝術水平讓人震撼,這一點其他三處更無法與之可比。吳哥的每一塊石塊上幾乎無空白處,每處都有造型,每處都有浮雕,且雕刻繁複精緻無比。
比如大吳哥塔上50多個巨大的「吳哥微笑」,一張臉有四個桌球案子大小,由10多塊巨石拼湊而成,造型精準逼真,笑容深奧迷人,被世界公認為「吳哥的微笑」。
建築的每一處門窗框都有精美石雕,不留空白。每一處牆面都有人物造像,不顯空蕩。而這樣的恢弘建築在暹粒多達600處,真是太驚人,太不可思議!
多達600多處的吳哥古蹟,分布在面積45平方公里的森林裡,是從九世紀到十五世紀高棉王國各時期的輝煌遺蹟,建築延續時間長達600年。據說從人們視線中消失也長達400年,在18世紀才再次被法國人發現。其實這這種說法是中國在世界上由統治地位,最後墮落到微不足道後的結果,因為早在1295年中國元朝時的溫州人周達觀就曾出使到過柬埔寨,當時稱真蠟,周達觀著有《真臘風土記》一書,書中對吳哥的偉大建築和精美雕刻已經有了比較詳盡的描述,只是隨著中國對世界的無關緊要,《真臘風土記》一書更是被人遺忘在腦後。所以才有了18世紀法國人的所謂「發現」,從而一舉震動世界。
在600多處恢宏的建築中,大吳哥和小吳哥是其主要組成部分。這些佛塔全部用巨大的石塊壘砌而成,有些石塊重達8噸以上,小的也很少低於1噸的。
介紹吳哥的文章汗牛充棟,我再照抄照搬一遍毫無意義,下面僅以我個人的觀察和觀點,從他人不關注、不知道的角度來解剖吳哥諸神廟。
回字形穿廊加疊澀拱就是吳哥建築
其實只要你看出門道,吳哥的建築很有規律,就是長廊加塔樓——外長廊形成口字,加上內長廊形成「回」字形。大回套小回,層數不等,像吳哥窟就是由兩層回字組成。
吳哥窟為準方形,外城牆長1.5公里,寬1.3公里。通過一條砂岩「橋」橫穿護城河,過河進入第一道門,裡面豁然開朗,有很寬闊的空間,吳哥的主體建築大體在這個空間的中心位置。主體建築又有外牆和內牆,這是第二層回字。最內層由穿廊圍成正方形,正方形的中心又設計了兩條十字形穿廊,從而形成了一個漢字田字形。田字形的中心點和四角起五座塔樓,這就是吳哥窟的整體布局。田字的四個口字天然形成四個大水池用於儲水,其用途為飲用和潔體。因為柬埔寨有半年的旱季,據周達觀《真臘風土記》中說:「其地半年有雨,半年絕無。十月至三月,點雨絕無。」重要的是,據我考證,古高棉人並未發明和使用水井技術,這樣無論貧富,雨季儲水旱季用是必須的。
不僅僅是吳哥窟,吳哥的大小神廟建築布局均大同小異,都是由合圍成口字的穿廊形成方形,多層口字形成一層或多層回字形建築。然後再在口字的四角起塔樓,或在口字的四邊開門,門頭上面起塔樓。塔樓僅僅是石頭向上方的壘砌,不分樓層,沒有樓梯,不可攀登,也就是說所有神殿的塔樓僅有觀賞功能,而沒有使用功能。但塔樓因為是兩條穿廊的交匯點,所以是最寬敞處,兩條2米寬度的穿廊交匯,交匯點就成了4米見方,這裡就是供奉神像之處。
看到吳哥窟的塔樓似乎甚是眼熟,好像以前在哪見過?細想起來,原來是在河北正定。正定有一座十分有名的「花塔」,其美麗的外表堪稱中國之最、世界之最!在中國,與花塔形制相似,樣式相似,理念相似,一看便知有親緣關係的「花塔」共有四座,均誕生於遼金時期。河北正定的「花塔」建於金大定(1161~1189)年間。
在吳哥塔下仔細端詳,忽而發現吳哥塔與正定花塔的「花棒」是如此的相似,好像出自一個設計師之手。不同的是,正定花塔的建築材料是磚,而吳哥塔的建築材料是巨石。石塊看起來似乎比磚堅硬許多,似乎更能經得起風霜雨雪,但千年過去後發現,石塊壘砌的吳哥塔傷痕累累搖搖欲墜;而磚砌的正定花塔卻除了人為部分破壞外,其他均基本保持完好。
柬埔寨的吳哥古都始建於公元九世紀,十三世紀建成。吳哥與花塔二者相差年代不遠,但當時兩個政權之間來往並不多,尤其宗教交往較少,應當在建築上不存在相互借鑑的可能。而高棉信奉印度教,中國的佛教來自印度,所以吳哥塔與中國花塔的建築藝術應當均是借鑑了印度的造塔藝術。
大同小異的吳哥神廟建築形制,其差異在於穿廊造型的不同。有全封閉式的穿廊,有半封閉外加半邊「出檐」式,有半封閉外加雙邊「出檐」式。也有開放式雙邊「出檐」式。
穿廊是吳哥所有建築的主要樣式,可以說吳哥(建築)即穿廊,穿廊即吳哥(建築)。穿廊就是兩堵牆加屋頂形成窄而長的通道。
穿廊寬度很少超過兩米,原因是他們的穿廊的「屋頂」是由石塊逐層向內收縮,直到最後合攏形成的,這種建築形式在建築學上被稱為「疊澀拱」——由兩段牆壁上方的石磚逐級水平內錯,最終在中線合攏,再放上蓋頂石而成的屋頂,這種形式就叫叫疊澀拱。疊澀拱作為屋頂其跨度一般以兩米為限,如果寬度超過兩米,這種靠逐層向內收縮的技術則無法運用,上層的石塊會因內探過多而無法支撐,造成不穩定而坍塌。當然也有例外,如大小吳哥的城門,寬度在3米左右,它的代價是,必須有很高的高度,才能讓內錯的石塊逐漸合攏,所以僅限於城門,房屋不可能無限向高空發展,那樣就變成了塔,而不是房屋了。
其實,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使用拱券技術來解決。拱券就是我們民間所說的發券,也就是建築學上所稱的真拱,我們中國人所最熟悉的窯洞,以及古城門、橋洞甚至有些大戶人家的窗框都是這種拱券(真拱)結構。組成真拱的磚石甚至根本不用黏合,因為建築本身的重量已經將這些磚緊緊地壓在了一起。拱能把它上面的重量按弧形傳遞到最下面的兩塊磚石上,著名的趙州橋就是真拱結構。
理論上講,拱券在兩牆之間的跨度是無限的,只要牆體可支撐拱券的外張力。我們的趙州橋其拱券的跨度達到了37米,是當時的世界之最。土耳其伊斯坦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中央大穹隆,直徑達32.6米,直到如今也是穹頂技術的世界之最。穹頂技術是拱券技術的發展和集大成,中國古代沒能很好地掌握這種技術,所以中國古建中很少類似建築形式,雖然中國有諸多的「無梁殿」,但一般都是窯洞式建築,真正穹頂式古建首推中條山古剎萬固寺的無梁殿,那是用磚式斗拱層層支撐起來的真正穹頂建築,但跨度有限,大約在5~6米之間,和索菲亞大教堂大穹頂不在一個檔次。
此圖片來自網上如果侵權可以刪除
此圖片來自網上如果侵權可以刪除
此外,無梁殿始建於唐,但宋、清兩代都進行過重修,所以無梁殿到底是那個時代的作品不好說。
此圖片來自網上如果侵權可以刪除
山西永濟萬固寺無梁殿
吳哥神殿穿廊和塔樓組成其建築主體,但也存在獨立的可被稱為房屋的單體建築,這些單體建築大多為三開間,少數為五開間,進深則突破了兩米的限制,達到了4米左右。那麼,因為疊澀拱的限制而無法擴大進深的弊病,在吳哥的這些單體建築上是如何克服的呢?
吳哥神廟的部分獨立殿堂為了獲得超過兩米的進深,採取的建築方法是,在中心疊澀拱的兩側各加一個半邊疊澀拱(如圖),
這樣就把神殿房屋的內部空間(進深)加大了一倍。
為了殿堂內部的空間,中心疊澀和外緣半疊澀之間只能用立柱和橫樑支撐,由於房頂過重,所以使用該建築方式的神殿均坍塌嚴重,凡採用這種樣式的神殿鮮有保持完整的屋頂,基本都已經坍塌。看來建築設計真不是一般人能玩兒轉的,即使建築了600座吳哥神殿的偉大高棉人。
半邊疊澀
文圖 李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