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民國前期、袁世凱之後各派系形成的軍閥勢力,出了名的大軍閥起碼應該有五六位,諸如皖系軍閥掌門人「芝老」段祺瑞,新直系軍閥首領「保定王」曹錕,一代「玉帥」吳佩孚,雄踞關外的「東北王」張作霖,國民軍頭領馮玉祥及五省聯軍總司令孫傳芳等。
這些人在民國的歷史上無不喧囂一時,曾左右和影響過當時中國政局和歷史走向。
沙場征塵、血雨腥風、政壇博弈之後,他們也難免走入生命沒落之時。
但這些人的生命結局都折射著時代背景,或暴病速亡、或遭人陷害、或被公然謀殺。而且死後,有的尚不如常人那樣及時入土為安,留下了幾多令人唏噓慨嘆的記載。
本篇單就六位著名軍閥生命末日作以盤點,與大家分享:
段祺瑞
1926年4月9日被馮玉祥驅逐下台,他漠然退居天津日租界當寓公,自號"正道居士"。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段祺瑞保持民族氣節,拒絕與日本人往來。1933年1月悄悄離開天津移居上海,暫時躲開日本人的勢力範圍。
1936年11月1日,段祺瑞胃病突然發作,第二天便在醫院病逝,終年72歲。
1936年11月5日,段祺瑞大殮,南京國民政府的林森、居正、于右任、吳忠信、張治中等要員親臨弔唁,國民政府明令予以國葬。
蔣介石念及與段在保定軍校的師生情分,專門撥款20萬元給他在安徽黃山購置墓地,北京也成立了由原北洋政府官僚李思浩負責的段祺瑞治喪籌備組。但段祺瑞的長子段宏業以種種理由不同意其父葬於黃山,還把20萬元巨款花光,將段祺瑞的靈柩運回到北平。後經宋哲元將軍協助,籌款2000元,暫時停放在京郊西山臥佛寺新搭建的房屋內。
這期間,段家派人探尋風水寶地,打算修建墳塋。不料抗日戰爭爆發,修建墳塋之事被迫擱置下來,而且這一擱置就是28載春秋。
直到新中國成立後的1964年,段祺瑞的生前好友、老部下章士釗出面,協助段家,將段祺瑞的靈柩移葬於北京香山萬安公墓。
這是一座很普通的墳塋,墓碑不大,墓地窄小,四周也沒有護欄。「三造共和」的民國風雲人物的生命句號,就悄然劃在了這裡。
曹錕
作為直系軍閥的首領、被稱為「保定王」的曹錕,是第五任中華民國大總統。
但曹錕在歷史上名聲太差。他為了過總統癮,不惜花大把銀子賄選,留下了「賄選總統」的臭名,並一生背著這個名簽。
第二次直奉大戰的1924年10月23日傍晚,馮玉祥率軍倒戈撤出前線,回師北京,發動了「北京政變」。
這場政變可謂迅雷不及掩耳。大總統曹錕在事先一點不知情的情況下就被抓住幽禁起來。馮玉祥等人隨即請段祺瑞重新出山,出任中華民國政府臨時執政,曹錕黯然下野。
1927年2月,曹錕從河南回到天津,寓居在英租界內。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強占中國東北後,又將魔爪伸向華北。於1935年成立了「冀察政務委員會」,企圖拉攏曹錕出任偽職。曹錕不為金錢、地位所動,堅決不為日本人做事,保持了民族氣節。
1938年5月的一天,曹錕因感冒轉成肺炎,經醫治無效,於5月17日在天津泉山里寓所病故,終年76歲。
曹錕的葬禮十分隆重。吳佩孚派夫人張佩蘭赴津弔喪,吳本人則在北平身穿重孝舉哀致悼。曹錕靈柩暫厝於天津英國公墓。國民黨政府有感於曹錕拒絕與日本人合作,於6月14日發布特別訓令,予以表彰,並追授曹錕為民國陸軍一級上將。
吳佩孚
吳佩孚個性剛毅正直,以作戰勇猛為名,時人稱為玉帥。全盛時期,他曾經是西北軍閥馮玉祥、五省聯軍總司令孫傳芳的領袖,也是第一位登上美國《時代周刊》的華人。
在第二次直奉戰爭和三年後的北伐戰爭中,吳佩孚則徹底失敗,率殘部逃往四川託庇於楊森,一蹶不振,跌落權壇。1932年1月到北平寓居,受到張學良的優待,以種花、養鳥、著作、研究佛學安度晚年,
1935年12月,日本侵略者為了分裂中國而搞「華北五省自治」,擬請吳佩孚上台當傀儡,冀察政務委員會擬聘吳佩孚為高等顧問。都被他堅決拒絕。
由於他拒絕做漢奸,招致日本人痛恨,也引來殺身之禍。
(晚年吳佩孚)
1939年11月,吳佩孚吃羊肉餃子被骨屑扎傷了牙齦,入日本醫院治療。受日本特務土肥原賢二指使,日本牙醫他診治,使其離奇地於1939年12月4日死去,
從突患牙病到意外辭世,只有短短的10天。
人們普遍認為吳佩孚死得蹊蹺,但由於缺乏有力的佐證,吳佩孚是自然病亡還是被日本人害死至今仍是個謎團。
抗戰勝利後,南京國民政府表彰吳佩孚能保持晚節,追贈他為陸軍一級上將。並於1946年12月16日,由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北平行營主任李宗仁主祭,為他舉行了國葬,靈柩安葬於北平玉泉山。
張作霖
大帥張作霖的歷史故事,通過影視劇傳播,已經廣為人知。1928年春天,在蔣介石統領的北伐軍凌厲攻勢下,奉系的安國軍一敗塗地,張作霖無奈決定棄離北京,退回東北。
1928年6月4日清晨,他的專列行使到在瀋陽附近的皇姑屯時,被日本關東軍預埋的炸藥炸毀,張作霖當天即傷重而死,年僅53歲。
對張作霖的悼念治喪結束後,他的靈柩放在瀋陽東關珠林寺內暫厝,等待撫順元帥林修成後再行安葬。
但「九·一八事變」的突然爆發,使少帥張學良還未來得及將父親靈柩安葬「元帥林」便匆匆帶領東北軍撤離了東北。
此後,日寇不想讓張作霖入土為安,致使他的靈柩被扔在瀋陽東關珠林寺內九年無人問津。直到1937年,才由他的結拜兄弟、當了漢奸的張景惠主持,安葬在凌海市石山鎮的驛馬坊墓地。
現在位於撫順市撫順縣的「元帥林」,實際是一座空陵。當初張作霖剛成為大元帥時,就有意在此處為自己修建一個皇帝建制的陵寢,為此還命令屬下弄來了不少漢白玉等高端建築材料,要把自己未來的墓地修建的和清朝北陵一樣宏偉。
可惜,墓地尚未開工,張作霖就死於日本人的謀殺。後來,張學良為了完成父親生前的遺願,於1929年春開始全面營建「元帥林」,到1931年基本完工。
1984年,錦州市人民政府將安葬張作霖的驛馬坊墓園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進行了三次修繕。張家後代及張作霖舊部好友曾也多次前來祭奠。據傳,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晚年張學良也曾打算回國為父親掃墓,但因故未能成行。
馮玉祥
馮玉祥在軍閥混戰時期多次下野又多次起兵,有人贊其為愛國將領,也有人斥其為徹頭徹尾的軍閥。
但他的確為民族大義不計個人得失,積極抗日救國,不失為一個愛國軍人本色。
抗戰勝利後,馮玉祥倡導和平建國、反對內戰,遂與蔣介石集團產生嚴重裂痕。1946年初,他提出出國考察,國民政府同意其「赴美考察水利」,直到九月,才准他以「特派考察水利專使」名義赴美,同時被強令退役。
1947年12月26日,蔣介石鑒於馮玉祥在國外的言行影響,勒令他於12月底回國。馮玉祥於12月30日發表聲明,予以嚴厲抵制。蔣介石一怒吊銷了馮玉祥的護照。
1948年1月,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在香港成立,馮玉祥被選為常委和政治委員會主席,與蔣介石集團徹底決裂。同年7月31日,他應中共中央邀請,決定赴北平參加新中國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工作。
在蘇聯駐美大使潘友新幫助下,馮玉祥自美國乘「勝利」號輪船回國。9月1日中午,「勝利號」在向前蘇聯敖德薩港行進時,船上突然失火,馮玉祥不幸被突然著起的大火濃煙窒息而死,終年66歲。
關於馮玉祥的死因,一直被猜測與對手謀殺有關。
馮玉祥遇難去世後,蘇聯政府按照陸軍最高禮儀,為他舉行了遺體告別儀式。馮夫人李德全按照馮玉祥「死後燒成灰」的遺願,將馮玉祥的遺體火化。
李德全幾經輾轉,把骨灰從莫斯科帶到北京。1949年9月1日,中共中央在北京舉辦了馮玉祥將軍逝世一周年紀念大會。
建國後,馮玉祥的骨灰一時沒有安葬。他的生前好友李濟深、郭沫若、張治中等對此非常關心。郭沫若等人考慮到馮玉祥曾有兩次隱居泰山的經歷和「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的名言內涵,便向馮夫人李德全提議,把馮玉祥骨灰安葬於泰山。
1949年11月5日,中央政府同意了李德全將馮玉祥骨灰葬於泰山的請示。
1952年6月,李德全帶人到泰山為馮玉祥墓選定墓址。馮玉祥墓1952年破土動工,1953年10月15日落成並舉行骨灰安葬儀式。毛澤東、朱德、周恩來、黃炎培贈送輓聯,李濟深、於毅夫、梅龔彬、張治中、余心清、王崑崙、邵力子及其家屬子女和社會各界代表800 餘人參加安葬儀式。
孫傳芳
孫傳芳出生於山東泰安,是北宋理學家、教育家孫復後裔,民國早期,他與張作霖、吳佩孚並稱為「北洋三大軍閥」,曾任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總司令,「恪威上將軍」。人送綽號「笑面虎」,是直系後期最具實力的軍閥。
1927年2月,孫傳芳組織兵力阻擊國民革命軍北伐,其主力部隊消耗大半,開始走下坡路。
1928年4月,蔣介石聯合閻錫山、馮玉祥,共同舉兵北進,發動總攻。孫傳芳及張宗昌難以抵擋,率殘部過黃河北逃。
雖然敗局已定,然孫傳芳心有不甘,赴京面見張作霖,請允其率兵奮戰到底。
他率部駐紮在河北大城、任邱、河間、寶坻一帶,當下令開拔迎敵時,將領士兵均不情願,軍心已經渙散。
6月4日張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孫傳芳急忙退縮到冀東灤州一帶,後由閻錫山部隊圍剿收編,孫傳芳隻身逃往瀋陽,投奔張學良,以待時機。
1929年1月10日,張學良槍殺楊宇霆、常蔭槐于帥府老虎廳。孫傳芳怕禍及自身,潛赴大連引避。
「九一八事變」後,孫傳芳隱居天津。在天津的日本侵華勢力拉攏他投靠日本。岡村寧次利用同窗關係多次登門造訪,動員他出任偽職。孫傳芳則良心未泯,嚴詞拒絕當漢奸。
1934年4月,孫傳芳在天津租界組織佛教居士林,自任理事長,打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1935年11月,孫傳芳被他下令處決的被俘將領施從濱之女施劍翹,用手槍擊斃於天津居士林佛堂。
但坊間一直傳說,他是死於蔣介石清除異己。暗殺事件幕後有軍統插手。
孫傳芳終年50歲,被安葬於北京海淀西山臥佛寺東側。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可點擊欄目右上角的提示「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聲明:文中配圖均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QIh57HEBfwtFQPkdmg_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