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聊天,滿地都是「雷區」……

2019-06-23     創意潮生活

不僅有社交恐懼,還有接電話恐懼,不知道是多少年輕人的真實寫照。

朋友說,我現在除了我爸媽的電話,其餘一律都不接的,陌生電話沒必要接,熟人肯定有我的微信,有啥事不能微信說?

面對面聊天有尷尬冷場的風險,電話聊天對方的情緒反應在語音里表露無疑,只有隔著螢幕聊天才是安全的。

只有文字,看不到背後真實的表情,可發揮的空間較大,即使面無表情也可以打出一串「哈哈哈哈哈哈哈」。

所謂「越簡單的越複雜」,越是這樣隔著螢幕的聊天,越考驗情商。

微信社交的時代,已形成一套自己的社交禮儀規範。

01

能用「嗯嗯」就不要用「嗯」

前幾天,有個職場年輕人,就因為回復領導「嗯」而不是「嗯嗯」而被教育了。

他覺得很委屈,憑什麼領導說什麼就是對的,覺得得不到尊重,因此想辭職。

但是這次輿論並沒有站在「弱者」這邊,而是一致覺得領導說得對。

「嗯」確實可以算是一種回應,但是隔著螢幕都能感受到一種冷淡和敷衍。

試想一下,我們和對方balabala聊了一大段,對方回過來一句「嗯」,你什麼感覺?

是不是瞬間傾訴的慾望都沒有了?

什麼意思?對這個話題不感興趣?現在很忙?很不耐煩又不得不敷衍?

不管是哪一種,都會讓人不舒服。

尤其是對領導和客戶這樣回話更是讓人窩火:惜字如金,你比我姿態還高???

不是說要做舔狗,而是基本的禮貌要有。

02

不要隨便發語音,更不要隨便發59秒語音!

潮姐發現,某些銷售和中介,溝通時非常喜歡發語音。

租房子,買房子,賣房子,買車,買車險……難免要跟他們打交道。

聊著聊著,飛過來的消息就變成了一條接一條的語音,簡直應接不暇。

一看到這種我就不想聊了:你以為你誰啊?除了甲方和領導,沒有人配讓我浪費時間聽語音!

明明文字一秒鐘就可以get的信息,你讓我戴著耳機聽59秒?你說轉文字?自己普通話標不標準能有點數嗎?

所以無論是跟誰溝通,不要輕易發語音,因為這非常浪費對方的時間,同時也顯得你自私自我,只顧自己方便,不替對方考慮。

一個真正情商高會聊天的人,會永遠替對方考慮,讓人如沐春風。

同理,也不要冒然發起語音和視頻通話,至少要提前問對方一句是否方便。

突然發起的語音聊天或者視頻通話,就像是不打招呼就上門拜訪一樣讓人毫無準備不知所措。

03

「在嗎」之後請緊跟正事

打開微信,最心頭一緊的事大概就是看到有人發了句「在嗎」。

怎麼辦?我在還是不在?

不在吧,萬一你找我有急事;在吧,你要找我借錢,讓我幫我不想幫的忙可咋辦?

所以不要問在不在,直接說正事好嘛?

這是我的微信,不管我這會兒在不在,我早晚會看見,看到後第一時間就會回復。

你先問我一句在不在,之後我在的時候,你又不在了,那要等到猴年馬月才能溝通上呢?

都是成年人,說話直接點,有事說事,別問「在嗎」。

04

不回消息,就不要活躍在朋友圈

「你不回我消息,卻發了朋友圈。」

「你不回消息,卻讓我看見你給XX的朋友圈點贊評論了。」

以上兩種行為觸犯任意一條,相信我,你在對方的心裡已經上了黑名單。

在微信上裝死卻活躍在朋友圈=看到消息不回復=我笑著跟你打招呼但你冷著臉視而不見。

除了不被尊重不被重視,還能有別的解讀嗎?

除此之外,讓人感覺不舒服的行為還有:

我跟你的聊天記錄,你轉頭就截圖發在了朋友圈,事先沒有問我願不願意;

沒有知會我一聲,就把我的微信推給了其他人;

點贊了我很久之前的朋友圈,讓我感覺你在刻意窺探我的生活;

在我的朋友圈評論區下,你和你男朋友聊得火熱……

細節見修養,不要忽視微信社交禮儀規範,他也是你教養和情商的體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Pw92YGwBUcHTFCnfyW6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