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華人有很多種,有的民族認同甚至比國內還強

2019-07-18   深深奶爸在澳洲

前陣子拍了場婚禮(我是兼職婚禮攝影師),男生是華裔,女生家裡長輩說Serbian(塞爾維亞語),推測來自塞爾維亞、波赫這些東歐巴爾幹半島、前南斯拉夫地區的國家。

婚禮前做pre-con(婚前拍攝諮詢,即新人跟攝影師會面,商量確定婚禮當天的拍攝行程)時,男生給我的感覺像香港人,我就問他會不會廣東話,他說家裡人講,他自己「識聽唔識講」(會聽不會講)。

等周六婚禮當天一問,才知道原來新郎家是越南華裔(Vietnamese Chinese),他的伴郎團里還有柬埔寨華人、寮國華人,組成相當多元。

眾所周知,澳洲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移民國家(melting pot,典型的多民族熔爐),除了原住民和來自其他大英國協國家的移民外,還有大量來自東南亞、中歐、東歐或中東地區的移民。無論是越南、印度、菲律賓,還是義大利、希臘、黎巴嫩,都形成了成規模的族群聚居地。

華人當然也不例外。只不過來澳洲之前,在我心目中華人最多只分為大陸華人、港台澳華人以及ABC(澳洲華裔,Australian Born Chinese),把大量東南亞華人給忽略了……

事實上,澳洲華人的主要來源國家和地區有十幾個,除了大陸和港澳台以外,還有馬來西亞、越南、印尼、新加坡、柬埔寨、東帝汶、菲律賓、泰國、寮國等諸多東南亞國家。

雖然都是華人,卻有著非常不同的歷史背景和淵源。

具體說來,華人早在1860年代「淘金潮」時大量湧入澳洲,當時絕大多數華人移民是廣東人。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970年代「白澳政策」之前。1970年代越南戰爭結束後,澳洲開始接收大批越南和柬埔寨移民,而這些難民大部分具有華裔背景,會講廣東話。由於部分越南和柬埔寨難民在公海上漂流,歷經千辛萬苦才抵達澳大利亞,因此也被稱為「船民」。

此外,澳洲從1950年代開始針對亞洲地區的大英國協國家,即新加坡、馬來西亞和香港推出吸引人才的「哥倫布計劃」,資助不少當地中學生和大學生前來澳大利亞學習,加上1980年代繁榮發達的香港和台灣的經濟移民,形成了一代精英式華人移民。

1990年代開始,中國大陸華人以學生和技術移民的方式加入移民潮;2000年後,來自大陸的商業和技術移民也大批湧入澳大利亞。

這些大陸移民後來居上改變了澳洲華人移民的組成,2011年澳大利亞人口普查結果顯示, 澳洲華人社區中講普通話的人第一次超過講廣東話的人。

來澳十多年的華人朋友告訴我,早年在澳洲不會廣東話或上海話是很難找到打工機會的;現在就完全不一樣了,普通話已經成為了主流。

不過從身份認同的角度來說,東南亞背景的華人似乎更能放下身段,接納和融入其他社群。

至少從我拍攝婚禮的經驗來看,撇開華裔女生不提(畢竟所有族裔的男生都喜歡亞裔女生),東南亞華裔男生與歐洲裔女生的結合就有三四對,大陸華人與其他族裔女生的結合我至今還沒遇到過。


半年前拍的一對華人男生+澳洲女生couple


據我在墨爾本生活一年多的觀察,華人社區相對封閉,與其他社區較少打交道,其中大陸華人社區與香港、越南或其他華人社區又有所區分,彼此來往也比較少。

我自己猜,大概是大陸背景的華人移民相對而言還比較「新」,在如今中國大陸經濟發展和國際地位強勢崛起的時代下,「偶像包袱」也比較重,民族身份認同很強,自然就相對排外了——我自己也不例外啊,雖然也有關係很好的馬來西亞華人朋友,但整體來說當然更喜歡跟大陸背景的華人交往。

不過即便如此,對東南亞華人我依然非常有好感。一來大部分東南亞華人移民都會講華語(主要是廣東話),共同語言的認同感是很強大的。

那場婚禮上,新郎父母和親戚朋友聽到我主動用廣東話跟他們交流時,眼睛都亮了。

二來我覺得東南亞華人對「華人」的民族認同甚至比某些國內地區的華人還要強。正式場合他們從不會說自己是「越南人」或「馬來西亞人」,永遠是「Vietnamese Chinese」或「Malaysian Chinese」。而長輩在婚宴上的發言,除了英文以外通常都會堅持講一段家鄉話。

讓我莫名有些感動的是,有一次一位馬來西亞華人父親,在晚宴中講話,第一句話就是「We Chinese怎麼怎麼樣」,有什麼什麼傳統。

你什麼時候聽過香港人或台灣人說「We Chinese怎麼怎麼樣」?我反正是沒聽過……也許是我的狹隘民族主義思想作怪想多了,但我忍不住就是很care啊。╮(╯_╰)╭

-------更多閱讀-------

關注公眾號:村上秋褲

回復「移民」,告訴你技術移民澳洲指南

回復「入籍」,告訴你入籍澳洲那些事兒

回復「咖啡」,告訴你墨爾本咖啡多好喝

回復「CBD」,帶你玩轉墨爾本CBD

回復「狗狗」,告訴你怎樣幫狗狗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