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基因決定你的聰明度,環境和自身的努力同樣重要

2019-10-17     全球聚焦520

現在我們拋棄了許多的科學理論,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觀念都被刷新了,這次,我們又要刷新一個理論:環境對基因的影響。

當人們在剖析基因和環境的影響時,一個最基本的錯誤就是假設這兩個方面是可以分開的。有人問一位加拿大神經心理學家唐納德.赫布:「先天和後天哪個對人性影響更大?」,他是這麼回答的:「哪個對矩形的面積影響更大,長度還是寬度呢?」回答得真夠聰明的,兩個其實都有影響,只是大小不一樣而已。

這只是加深了人們的誤導性,猶如牛頓的時空關係一樣,遺傳和環境是一對正交關係的概念。而實際上,這兩者之間更像是愛因斯坦的時空關係,遺傳與環境彼此交織在一起,通過複雜的相互作用,產生與直覺相悖的結果。當然,專家們對此早就心知肚明。他們意識到,大多數的孩子從父母那裡繼承的不僅是基因,還有環境。

於是就有了「在不同環境下分別養大的同卵雙胞胎」的研究,針對的是共享了大部分的基因,但不共享成長環境的情況。還有30多年來耳熟能詳的「延伸的表現型」,有機生物體受基因的驅使,改造它們的生存環境。另外,儘管表觀遺傳學還有很多要完善的地方,但它已經揭示了有很多種方式可以改變基因的影響,而在這些方式中起作用的不是核苷酸序列,而是大部分與基因所處的環境有關的其他因素(當然這些因素也包括其他基因、認知水平、營養,家庭環境等)。

由多尼克.卡明斯在2013年10月發布的長篇大論,引起了軒然大波。他是英國右翼教育部長的顧問。在這篇就英國教育政策所發表的報告中,他表示,一個人學習成績的好壞很大程度上是遺傳的(其實他講得沒錯)。這讓很多評論家特別是左翼評論家,將他的言論等同於教育無用論。

在這些評論家牛頓式的「先天與後天」的世界觀里,性狀的遺傳是一個不變的法則。人類,特別是孩子們,就像是基因的囚犯,這簡直荒謬!可繼承性並不是可變的反義詞,一定要非此即彼嗎?而且,當我們說一種性狀的遺傳力強的時候,並不是說環境沒有用,實際上遺傳力分數的高低本身就受環境的影響。拿身高來說,在已開發國家,身高的遺傳力大約可以發揮到80分。可這只是因為在已開發國家裡營養水平普遍比較高。

而營養不良或饑荒盛行的國家裡,環境的因素就起主導作用了,身高的遺傳力就會低很多。學習成績的遺傳力高並不說明教育無足輕重。怡怡相反,從一定程度上講,學習成績的遺傳力高就是現代推行的普遍教育的結果。如果每個孩子都處於平等的教育,同一起跑線上,那麼學習成績遺傳力的發揮就會達到100分,在這種情況下,學習成績的好壞就只能用基因來解釋了。

各位看官辛苦了,來吃串葡萄!有甜有酸

這種技術細節其實很多人都不懂,其實,許多科學實驗都表明了這一點,遺傳值會受到孕期的環境因素影響,反過來,遺傳值也會在後天有不同的表現。只能說,沒有全能的人,每個人都有某方面的特長,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雖然也可以學習,但還是會決定成就的大小。你讓姚明去彈鋼琴,讓貝多芬去打球一樣的道理,這是一個人的天賦,我們不能否認。但如果沒有正確的教導,沒有適合的環境發揮,他們也只是平凡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PswT7m0BMH2_cNUgDEL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