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莊史話 | 大糧台的變遷

2020-05-02     北京亦莊

「五一」小長假已經來臨

這個假期你想如何度過呢?

購物?逛街?吃飯?

太沒新意了吧!

不如聽小亦來講講

北京經開區過去的事情

大糧台

「大糧台」是大興區亦莊鎮原轄管的一個比較大的自然村,已於2002年因北京經濟開發區征地拆遷。村民已搬至距原村址西側不遠的「天寶家園」小區。在舊村址上,已新建起了格林小鎮生活區。

80年代 村民在屋前與新買自行車合影

查閱史料,「糧台」是清代專門負責軍糧的重要機構。設有「文案所、內銀錢所,外銀錢所、軍械所、火噐所、偵探所、發審所、采編所」共八所。在南海子所設的「糧台」位於涼水河東岸,與西岸的鹿圈隔河相望,屬神機營軍需處。因東側里許另設有一處管理用房,所以被當地分別相對而稱為「大糧台」和「小糧台」。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國變」後,隨神機營而撤銷,遺址也隨之荒廢。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官准南海子(南苑)招佃墾荒,引來「內務府官員」、「上層太監」和「紳商富豪」等權貴,紛紛到這裡置地辦私家莊園。其中「糧台」遺址及周邊土地即被大太監李三順看中,在此建起了一座在南海子裡手屈一指的碩大莊園。

李三順原本是慈禧太后身邊的一個小太監,因為由他引起的一場轟動朝堂的「庚辰午門案」,使他因禍得寵,成為了慈禧太后最寵愛的太監之一。

事件發生在清光緒六年(1880年)的中秋節,慈禧太后命時年15歲的李三順帶另外兩個小太監,出宮前往位於太平湖畔的醇王府給胞妹(光緒生母)送幾盒糖餑餑(月餅)。按清律,太監出宮只准許走旁門。可人送外號「李三嘎子」的李三順,仗著慈禧太后之勢,非要硬闖午門。結果遭到午門護衛的堅決阻攔。雙方發生了激烈的爭執。在爭執中.碰翻了食盒。李三順見罷就哭著跑回宮,來了個惡人先告狀。慈禧太后盛怒,非要將午門兩名護衛處死。引起朝堂上下一片譁然。此事驚動了時任翰林院左庶子的張之洞和右庶子的陳寶琛,二人聯名上疏爭諫。慈禧太后自知理虧,只好改判兩位門軍流放邊疆。為了表示公允,也判了李三順杖責之罰。從此,李三順更受慈禧太后另眼相看,成為慈禧身邊的心腹太監。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官准南海子(南苑)招佃墾荒,這時的李三順已近不惑之年。為了給自已留後路,即用多年收斂的大量錢財,在南海子涼水河東岸置辦上百頃良田,並在大糧台遺址上建起了碩大莊園,定名「俊德莊」。又在小糧台遺址上建起了「俊德堂」。

椐大糧台村老人回憶,俊德莊占地170畝,莊園四周建有高一丈,長約3里長的土圍牆。辟有南北兩座莊園大門,圍牆四角建有崗樓,牆外還挖有護莊濠溝。李家宅院建在莊園的西北隅,建有三進院落磨磚對縫瓦房114間,約占整座莊園的四分之一。為了儲存糧食,還建有一座七間高大的鉛板樓,被風水先生稱為「龍頭」。在莊園中間偏東位置,挖有一個約30米見方的畜水池,被風水先生稱為「龍腹」。水池向西修有通往莊園牆外的泄水溝,水溝通往莊外的涼水河,被風水先生稱為「龍尾」。在莊園的東北側,是一塊場院,在莊園的東南側和西南側是兩塊菜園。莊園內打有一大兩小三眼水井,大井供莊園飲水,小井用於澆菜。此外,莊園內還設有磨房、碾房及牲口棚、大車棚、更房、長工屋等。

慈禧太后病死後,李三順來到俊德莊頤養天年,住在道西的一所大四合套小四合的宅院裡。每個四合院都建有一座高大門樓。推開大門,迎面是正房,兩側分別是東、西廂房。李三順和他的老婆三太太就住在這所宅院裡。民國六年(1918年)李三順就病死在這裡。

筆者小時候曾聽本村當時為李三順喪事搭棚的蘇永和老棚匠說過:李三嘎子的喪事足足辦了六十三天,在俊德莊辦了二十一天,在北京城裡辦了二十一天,在北郊墳地又辦了二十一天。整個莊子都要見白(帶孝),連他們這些棚匠、廚子、吹鼓手等也都發了孝帶子。棺材用的是金絲楠木,桃紅漿的里子,鋪藍綢子底子。出殯的時候更是「盛況」空前,靈柩是六十四人抬的龍頭鳳尾槓。前面有殯儀隊、開路鬼、紙人紙馬、松獅松亭等接連不斷。後邊有和尚、老道、哭喪隊吹吹打打、哭哭啼啼。俊德莊這邊靈柩還沒起動,最前邊的儀仗已經到五里開外的小紅門了。

李三順不可能有後,死後由他的養子李洪年(李三禿)繼承。李三禿為富不仁,是當地有名的惡霸地主。俊德莊曾發生過李三禿無故槍殺拾麥穗貧民呂四妹的命案。事後李家買通官府,最後,法官竟以「試」槍誤殺定案,判李家賠給受害者家一些銀元了事。可見當時俊德莊勢力非同一般。

50年代村民照片

到俊德莊應招為佃的,大都是來自河北南皮、涿州、清河等地區的貧苦農民,相繼在這裡落了戶。據當地老人回憶,最先來此落戶的有:劉俊寶(後人劉恩、劉慧、劉忠)、李鳳祥(後人李文生、李文明、李文祿)、趙慶山、趙洪臣、趙洪祥、肖清順(後人肖進財、肖金貴、肖文海)、徐珍(後人徐鳳友、徐鳳才、徐鳳來、徐鳳英)、王振山(後人王慧金、王慧民、王慧恩)、張富(後人張連祥、張連文、張連海)、張永泉(後人張德祿)、王國良(後人王德祥)、王文正(繼子王德明)、王有義(後人王鳳明)、李景生(後人李振江、李振榮)、李景文(繼女李振英)、王子明(繼子王順義)、周子明、桑俊亭(後人桑玉柱、桑玉良)、安洪臣(後人安書靜、安書友、安書禮、安書蘭)安洪奎(後人安書恩、安書昆)、楊寶山(後人楊祥林、楊森林、楊樹林)、陳永祥(養子陳景波)、周廣永(後人周朝聘)、劉朝弼(後人劉守柱、劉守財、劉守華、劉守明)、趙春成(後人趙玉海、趙玉江)、張玉榮(後人張寶志)、後殿軒(後人後俊海)、張正倉(後人張鳳來、張鳳起)、楊廣亮(後人楊萬林、楊萬山、楊萬水)、孫寶元(後人孫忠利、孫忠福、孫忠華)、孫寶祥(後人孫忠來、孫忠衛、孫忠文)、周邦祥(後人周振生、周振海)、白樹山(後人白瑞堯、白瑞祥、白瑞文、白瑞友、白瑞生)、宋繼華(後人宋福全)、龐啟富(後人龐廣德、龐廣恆、龐廣樹)等。

亦莊史話 | 大糧台的變遷

大糧台村村委會

到上世紀四十年代初,李家逐漸開始衰落,相繼將地畝財產轉賣他人。李家大院先是落到俊德莊管家,人稱「鄧扒皮」之手,解放後被人民政府沒收,成了大糧台小學校址。小學遷出後,這裡被用做村委會辦公的地方。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才被徹底拆除。

新中國成立前,大糧台村的人口顯著增多,已發成海子裡地區的較大的自然村落。到本世紀初,已發展到三百餘戶,超千口人。

俊德莊清屬順天府大興縣;1928年屬河北省大興縣;1946年恢復大糧台名;1948年先後屬北平市23區、14區、11區;1956年屬北京市南苑區鹿圈鄉;1958年屬大興縣紅星公社天恩大隊;1962年改屬亦莊大隊;1984年屬亦莊鄉;2000年屬亦莊鎮,直到拆遷前。

想了解北京經開區更多歷史嘛?

明天我們精彩繼續~

END

本文由北京亦莊發布

轉載請註明出處

文字:張友才

編輯:劉郁竹

北京經開區開啟服務新模式,助力企業復工復產

權威發布!您關注的北京經開區企業復工復產問題答案來了

北京經開區發布22條復工防疫指南:通勤、工作、就餐一應俱全!

保障生活必需品!北京經開區出台日常就餐及生活必需品保障指南

科技戰「疫」,北京經開區發布首批76項抗擊疫情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清單

鼓勵雲辦公、減免房租……北京經開區發布支持中小企業相關政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Pq8503EBfGB4SiUwjgF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