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幼兒園小班的孩子放學,家長務必做到這兩點

2019-10-09     親子溝通如何說

作者:桐桐媽


家有幼兒園的小朋友,每天接送上學是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了,可是您知道這中間也有講究嗎?家長記住以下兩點,孩子將受益終生。

一、接孩子放學「宜早不宜遲」,別讓孩子經常成為「最後一個」!

「媽媽,今天下午能讓爸爸第一個去接我嗎?」快到幼兒園的時候,桐桐小聲地對我說道,口氣中有著幾分委屈,又仿佛有著幾分不滿。

「爸爸每次都來那麼遲,他是小拇指,媽媽每次來我接我,都是第一個,是大拇指。」只見小傢伙自己一邊說著,一邊用手比划著。

「好好好!我會把桐主任的話原原本本帶給爸爸哈!讓他要守時講紀律。」我打趣回復到,小傢伙這才撲哧一笑,然後開心滿足地進了教室。

剛上幼兒園時,不放心的老母親總會頂著可能被領導批評的風險親自前去接娃放學,那幾次,我都是早早在單位整裝待發,去了幼兒園門口也是「死死」守著幼兒園大門,確保第一個衝進去。看到我時,桐桐總是特別開心,指著我和旁邊小朋友說:「看!看!我媽媽來接我了!是第一名!」

後來,隨著孩子慢慢適應幼兒園的生活,老母親那個懸在半空的心也終於落了下來,生活恢復正常,早上我送娃上學,下午孩爸去接放學。

一次我出差在外,娃爸發來前方接娃現場照片和視頻,只見這孩子是滿臉的不開心!

後來,我問她為什麼要如此生氣,她說因為爸爸來的太遲了!別的小朋友都在和自己的爸爸媽媽揮手致意,只有她找不到爸爸,說著說著,小眼圈都紅了。

一旁的小表哥然然立馬說道:「我上幼兒園的時候,也最討厭爸爸媽媽最後一個來接我了!因為他們工作很忙,還經常加班,有時來接我時,天都黑了!」說著,原本開心的他一臉落寞。

想想從幼兒園的熙熙攘攘,等到整個教室空無一人,孩子的內心是多麼的焦慮和孤獨啊!

心理學上普遍認為,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最重要的時期,也是孩子個性修正的「黃金」三年。

如果一個孩子在這段時期,經常感受到的是壓抑、焦慮、孤獨、失望,他很可能會變得非常缺乏安全感。性格也容易因此變得自卑、敏感、不合群。

接孩子,不一定非要每次去接多麼早,沖第一名,但可以儘量準時準點,讓孩子一放學,就能在一群爸媽中找到自己的港灣。

在孩子眼裡,爸媽能準備接他,就代表著愛他、關心他、在意他,能夠給孩子更多的安全感、自尊感和自我價值感。

二、孩子放學家長說的第一句話應該是談開心、問知識、聊細節。

接幼兒園小班的孩子放學,見到寶貝,你說的第一句話是什麼呢?根據日常生活中的觀察,大致分為以下三類:

第一類:生怕孩子被別人欺負的家長,會問:「今天在學校有沒有被欺負啊?」

擔心孩子這點無可厚非,但是剛見面就這樣問,只會喚醒孩子不愉快經歷,讓他覺得學校生活是不愉快的,甚至因為父母的「特別提醒」,讓孩子生活在恐懼和害怕中,最後真的成了一名被欺凌者。

第二類:擔心孩子自理能力不行的家長,會問:「今天有沒有好好吃飯?有沒有尿褲子?」

畢竟孩子在自己身邊帶慣了,放在一個陌生的集體環境中,家長不免有所擔憂,這很正常,但切記關心適中。就像桐桐,她剛去幼兒園,我最擔心的就是吃飯,因為她有點挑食,可我發現越關心這個問題,她反而越是不好好吃飯,每天下午回來都要狂吃很多東西,後來不問了,反而慢慢適應了。

第三類:勵志讓孩子做乖寶寶的家長,會問:「今天在學校有沒有聽老師的話啊?」

我們小時候被父母問的最多的話應該就是這句了,可是我當媽媽後,真的不會要求自己的孩子完全聽從老師的話。要聽,但前提是正確的教導,如果老師做了一些壞事要孩子向家長保密,這類就不能聽(原諒我看了太多幼兒園負面方面的新聞)。最重要的是孩子要有自己的辨別是非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對於不對的、不合理的,完全可以說不。

那麼,面對剛放學的幼兒園小班孩子,家長應該說些什麼呢?

一談有沒有什麼開心的事發生。

  • 「今天有沒有玩什麼有趣的遊戲啊?」
  • 「今天交到新朋友了嗎?你們都聊了什麼開心的事呢?」
  • 「你覺得今天最有意思的一件事是什麼呢?

這種積極的情緒會很好地感染孩子,讓孩子覺得上幼兒園是一件開心的事。

二問學習了什麼新知識新技能。

  • 「今天有沒有學習什麼新歌呀?」
  • 「聽說今天你們捏橡皮泥了,有沒有捏個新的東西呢?
  • 「可以教我你今天學習的新知識嗎?

激發孩子學習和分享的慾望,這樣才能促進他們去上學的動力。

三聊幼兒園中的一些小細節。

  • 「午睡時,老師會對你們說什麼呢?誰叫你們起床啊?」
  • 「你當老師,我當小朋友,你現在生氣了,會說什麼呢?」
  • 「有沒有什麼讓你覺得難受,想要媽媽幫忙的?」

在小細節中窺見孩子幼兒園生活的點點滴滴,同時還能增進親子關係。

文章的最後,願每位家長都能打贏孩子上幼兒園的第一場戰役,往後的學涯生活中,父母能一直與孩子同在,齊心協力爭創輝煌!


作者簡介:桐桐媽,一個可愛女孩的媽媽,頭條號簽約作者。

本頭條號擁有27位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背景的專家學者,將與活動號(微信公眾號:育兒交接棒)一起,致力於通過線上線下課程和活動,推動有品質的親子溝通,微信公眾號的「問答」功能已經開啟,歡迎提問,專家一對一解答育兒疑問。歡迎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PnO7vW0BMH2_cNUg_gr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