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郭曉蕙. 糖尿病藥物注射規範化將有據可依[J]. 中國醫學前沿雜誌(電子版), 2011, 3(4): 31-32.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內分泌科
全文下載連結:
http://www.yixueqianyan.cn/CN/Y2011/V3/I4/31
胰島素治療是實現良好血糖控制的重要手段。合理的胰島素治療方案、適宜的注射裝置以及規範的注射技術是保證血糖控制安全有效的關鍵三要素。《全球糖尿病藥物注射技術新推薦》(以下簡稱新推薦) [1],指出"注射技術在糖尿病注射治療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與注射藥物同樣重要"。然而,我國的醫護人員普遍重視藥物的選擇,而缺乏注射技術對血糖控制的影響的認識;糖尿病患者的注射現狀更是不容樂觀,常見的錯誤包括注射部位輪換不規範、注射筆用針頭重複使用、注射手法錯誤等,反映了注射規範教育的不足[2]。
鑒於此,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Chinese Diabetes Society,CDS)在胰島素注射裝置廠商—BD公司(碧迪中國)的大力支持下,於2010年首次將每年的11月7日設為"規範注射日",以喚起糖尿病治療領域對"規範注射、安全達標"的重視。隨後,CDS組織各方專家在新推薦的基礎上,結合中國患者的皮膚厚度等最新研究數據和我國醫療實踐,制定了首部《中國糖尿病藥物注射技術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並於2011年8月14日在2011年糖尿病教育管理研討會上正式發布。這標誌著我國在胰島素應用方面更加規範化、國際化、細節化,我國糖尿病藥物注射規範化將有據可依。
指南闡述了醫護人員的職責、注射前的心理準備、教育以及注射藥物、注射裝置、注射技術、注射相關併發症、胰島素保存等相關問題。指南指出:醫護人員在優化糖尿病治療藥物和注射裝置的使用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必須了解注射部位的解剖結構,掌握不同注射藥物在不同組織的吸收特徵。指南在明確提出規範措施的同時,還提供了循證醫學的證據和參考閱讀,使醫護人員不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在注射技術部分,指南闡述了注射部位的選擇、注射部位的輪換、檢查和消毒、捏皮、進針角度、針頭留置時間、注射器材的廢棄和針頭重複使用的危害等8個專題。指南推薦餐時胰島素注射選擇腹部,而希望胰島素吸收較緩時選擇臀部;注射部位分為4等分進行輪換;使用較短(4 mm或5 mm)的針頭時,大多數情況下無需捏起皮膚,並可90°角進針;使用較長(≥8 mm)的針頭時,需要捏皮或45°角進針以降低肌肉注射風險。
注射針頭應一次性使用,完成注射後應立即卸下並放入專用廢棄容器。指南為胰島素筆注射制定了9個標準步驟和注射部位規範檢查的3個要素。規範胰島素注射標準9步驟(胰島素筆)包括:洗手;核對胰島素類型和劑量;安裝胰島素筆芯;預混胰島素需充分混勻;安裝胰島素注射筆針頭;檢查注射部位及消毒;根據胰島素注射筆針頭的長度明確是否捏皮及進針的角度;推注完畢針頭置留至少10秒;立即取下針頭並安全丟棄。
注射部位規範檢查3要素包括:根據胰島素種類選擇相應的注射部位;定期檢查注射部位;定期輪換注射部位。以往當患者的血糖控制不滿意時很少有醫生或護士想到可能是注射技術的問題,也很少有人在就診時檢查注射部位有無發生脂肪增生,而這很可能就是導致患者血糖波動的重要原因。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