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版鼻科內鏡診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規範發布!(附全文)

2019-12-25   醫學前沿網


鼻科內鏡診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規範(2019 年版)

為規範鼻科內鏡診療技術臨床應用,保障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制定本規範。本規範是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開展鼻科內鏡診療技術的最低要求。

本規範所稱鼻科內鏡診療技術為在鼻內鏡下進行的有創操作,包括鼻內鏡下鼻腔鼻竇手術、鼻內鏡下顱底相關手術及鼻眼相關疾病手術等。不包括鼻內鏡下的無創性檢查操作。

一、醫療機構基本要求

(一)醫療機構開展鼻科內鏡診療技術應當與其功能、任務和技術能力相適應。

(二)具有衛生健康行政部門核准登記的與開展鼻科內鏡診療技術相適應的診療科目,有開展鼻科內鏡診療技術的手術室等相關場所和設備。

1.臨床科室。

醫療機構設有耳鼻咽喉科,設有耳鼻咽喉科門診及住院病房。

2.手術室。

(1)符合手術室設置的相關規範。

(2)有滿足鼻科內鏡診療工作需要的內鏡設備和相關器械。

(3)配備心電監護儀(含血氧飽和度監測功能)、除顫儀、簡易呼吸器等急救設備和急救藥品。

3.其他輔助科室、設備。

(1)設有麻醉科等相關專業科室或專業醫師,有滿足鼻科內鏡診療技術麻醉必須的設備、設施,具備鼻科內鏡診療相關的麻醉技術以及併發症綜合處理和搶救能力。

(2)設有醫學影像科、檢驗科、病理科等醫技科室,滿足鼻科相關疾病的診療需要。

4.有內鏡清洗消毒滅菌設施,醫院感染管理符合要求。

(三)有至少 2 名經過系統培訓具備鼻科內鏡診療技術臨床應用能力的本機構執業醫師。有經過鼻科內鏡診療技術相關知識和技能培訓並考核合格的其他相關專業技術人員。

(四)擬開展按照四級手術管理的鼻科內鏡診療技術(按照四級手術管理的鼻科內鏡診療技術參考目錄見附件1)的醫療機構,在滿足以上基本條件的情況下,還應滿足以下要求:

1.有鼻科病房開放床位,近 5 年累計完成鼻科內鏡診療操作不少於 1000 例,其中完成按照三級手術管理的鼻科內鏡診療操作不少於 500 例。

2.具備滿足危重患者救治要求的麻醉和重症監護專業。有聯合開展鼻顱底相關診療技術的能力,具備進行血管造影及栓塞操作能力的專業人員。

3.具備滿足實施相關技術臨床應用所需的臨床和輔助科室、設備和技術能力。

4.應有具備開展相關技術臨床應用能力的醫師。

5.開展耳鼻咽喉系統腫瘤相關鼻科內鏡診療技術的醫療機構,還應當具備衛生健康行政部門核准登記的腫瘤科與放射治療專業的診療科目。

二、人員基本要求

(一)醫師。

1.開展鼻科內鏡診療技術的醫師,應當同時具備以下條件:

(1)執業範圍為與開展鼻科內鏡診療技術相適應的臨床專業。

(2)有 5 年以上耳鼻咽喉科診療工作經驗,具有主治醫師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目前從事鼻科診療工作,累計參與完成鼻科內鏡診療操作不少於 100 例。

(3)經過鼻科內鏡診療技術相關係統培訓並考核合格,具有開展鼻科內鏡診療技術的能力。

2.擬獨立開展按照四級手術管理的鼻科內鏡診療技術的醫師,在滿足上述條件的基礎上,還應滿足以下條件:

(1)開展鼻科診療工作不少於 10 年,具有副主任醫師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 3 年以上。累計獨立完成鼻科內鏡診療操作不少於 1000 例;其中獨立完成按照三級手術管理的鼻科內鏡診療操作不少於300 例。

(2)經過符合要求的培訓基地系統培訓並考核合格,具有開展相關技術臨床應用的能力。

(二)其他相關衛生專業技術人員。

經過鼻科內鏡診療技術相關專業系統培訓並考核合格,具有開展鼻科內鏡診療技術臨床應用的相關能力。

三、技術管理基本要求

(一)醫療機構應當按照《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辦法》和手術分級管理的相關規定,參考《按照四級手術管理的鼻科內鏡診療技術參考目錄》(附件 1,以下簡稱《四級手術參考目錄》)和《按照三級手術管理的鼻科內鏡診療技術參考目錄》(附件 2)制定本機構手術分級管理目錄。

(二)嚴格遵守耳鼻咽喉科疾病診療標準、規範,鼻科內鏡診療技術行業標準、操作規範和診療指南,嚴格掌握鼻科內鏡診療技術的手術適應證和禁忌證。

(三)實施鼻科內鏡診療技術應當由本機構執業醫師決定,實施按照四級手術管理的鼻科內鏡診療技術由具有副主任醫師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 3年以上的本機構執業醫師決定,術者由符合本規範要求的醫師擔任,並制訂合理的治療與管理方案。

(四)實施鼻科內鏡診療技術前,應當向患者及其近親屬告知手術目的、手術風險、術後注意事項、可能發生的併發症及預防措施等,並簽署知情同意書。

(五)醫療機構應當按照有關醫院感染和放射防護管理的規定,加強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同時注重加強醫務人員個人防護。

(六)加強鼻科內鏡診療質量管理,建立健全術後隨訪制度,按規定進行隨訪、記錄,並按照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要求報告相關病例信息。

(七)醫療機構和醫師按照規定接受鼻內鏡診療技術的臨床應用能力評估,包括病例選擇、手術成功率、嚴重併發症、死亡病例、醫療不良事件發生情況、術後患者管理、隨訪情況和病歷質量等。

(八)其他管理要求。

1.使用經國家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批准的鼻內鏡診療相關器械,不得違規重複使用一次性醫用器械。

2.建立鼻內鏡診療技術相關器械登記制度,保證器械來源可追溯。

四、培訓管理要求

(一)擬從事按照四級手術管理的鼻內鏡診療技術醫師的培訓要求。

1.具有副主任醫師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 3 年以上。

2.應當接受至少 6個月的系統培訓。在指導醫師指導下,參與完成培訓基地按照四級手術管理的鼻科內鏡診療操作不少於 15 例,並考核合格。

3.在指導醫師的指導下,參與不少於 30 例患者全過程的管理,包括術前評估、診斷性檢查結果解釋、與其他學科共同會診、鼻科內鏡手術操作、操作過程記錄、圍手術期處理、重症監護治療和術後隨訪等。

4.在境外接受鼻科內鏡診療技術培訓的時間不少於 6個月,有境外培訓機構的培訓證明並在省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備案的培訓基地考核合格後,可以認定為達到規定的培訓要求。

5.本規範印發之日前,從事臨床工作滿 10 年,取得副主任醫師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 3 年以上,近 5 年獨立開展按照四級手術管理的鼻科內鏡診療技術臨床應用不少於 100例,未發生嚴重不良事件的,可免於培訓。

(二)培訓基地要求。

擬承擔《四級手術參考目錄》中相關技術規範化培訓工作的醫療機構,應當於首次發布招生公告之日起 3 個工作日內,向省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備案。

1.培訓基地條件。

(1)三級甲等醫院,符合鼻科內鏡診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規範要求。

(2)開展鼻科診療工作不少於 10 年,具有《四級手術參考目錄》中相關技術臨床應用培訓能力。鼻科開放床位不少於 20 張。

(3)近 5 年累計收治鼻科患者不少於 2500 例,其中《四級手術參考目錄》中相關技術不少於 300 例。

(4)有不少於 4 名具備《四級手術參考目錄》中相關技術臨床應用能力的指導醫師,其中至少 2 名具有主任醫師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

(5)有與開展《四級手術參考目錄》中相關技術培訓工作相適應的人員、技術、設備和設施等條件。

2.培訓工作基本要求。

(1)培訓教材和培訓大綱滿足培訓要求,課程設置包括理論學習、動物訓練和臨床實踐。

(2)保證接受培訓的醫師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規定的培訓。

(3)培訓結束後,對接受培訓的醫師進行考試、考核,並出具考核結論。

(4)為每位接受培訓的醫師建立培訓及考試、考核檔案。

附件:

1.按照四級手術管理的鼻科內鏡診療技術參考目錄

2.按照三級手術管理的鼻科內鏡診療技術參考目錄


附件 1 按照四級手術管理的鼻科內鏡診療技術參考目錄

一、鼻顱底相關診療技術

(一)鼻顱底腫瘤手術。

1.鼻內鏡下經蝶垂體瘤切除術

2.鼻內鏡下經鼻前顱底腫瘤切除術

3.鼻內鏡下鼻竇骨化纖維瘤切除術

4.鼻內鏡下骨纖維異常增殖切除術

5.鼻內鏡下鼻咽纖維血管瘤切除術

6.鼻內鏡下翼齶窩病變手術

7.鼻內鏡下斜坡腫瘤切除手術

8.鼻內鏡下鞍旁腫物切除術

9.鼻內鏡下岩尖病變手術

10.鼻內鏡下鼻竇骨瘤手術

11.鼻內鏡下淚前隱窩入路側顱底手術

12.鼻內鏡下鼻咽惡性腫瘤切除術

13.鼻內鏡下鼻顱底溝通性腫瘤手術

(二)鼻顱底重建手術。

1.鼻內鏡下腦膜腦膨出腦脊液鼻漏修補術

2.鼻內鏡下經翼突入路蝶竇外側隱窩腦膜腦膨出切除及顱底修補術

3.鼻內鏡下額隱窩及額竇腦膜腦膨出切除及顱底修補術

4.鼻內鏡下腦脊液鼻漏修補術

二、鼻眼相關診療技術

(一)鼻內鏡下眶內異物取出術

(二)鼻內鏡下眶內腫瘤手術

(三)鼻內鏡下經鼻眶減壓術

(四)鼻內鏡下經鼻視神經管減壓術

(五)鼻內鏡下眶壁骨折整復術

(六)鼻內鏡下鼻顱眶溝通腫瘤切除術

三、鼻腔鼻竇診療技術

(一)鼻內鏡下全組鼻竇開放FESS手術

(二)鼻內鏡下DrafⅡB、DrafⅢ型額竇開放術

(三)鼻內鏡下鼻中隔及鼻畸形整復術

(四)鼻內鏡下鼻竇乳頭狀瘤切除術(Krous分級3級以上)

(五)鼻內鏡下翼突入路側顱底手術

(六)鼻內鏡下淚前隱窩入路上頜竇病變切除術

(七)鼻內鏡下鼻竇惡性腫瘤手術

四、鼻內鏡下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技術


附件 2 按照三級手術管理的鼻科內鏡診療技術參考目錄

一、鼻內鏡下頜內動脈阻斷(用於鼻出血)

二、鼻內鏡下鼻腔內腫瘤切除術

三、鼻內鏡下鼻中隔矯正術

四、鼻內鏡下鼻腔病變射頻消融術

五、鼻內鏡下額竇囊腫切除術

六、鼻內鏡下篩竇開放術

七、鼻內鏡下蝶竇探查術

八、鼻內鏡下蝶竇病損切除術

九、鼻內鏡下篩竇切除術

十、鼻內鏡下篩竇切開異物取出術

十一、鼻內鏡下蝶竇囊腫切除術

十二、鼻內鏡下鼻竇瘺修補術

十三、鼻內鏡下淚囊鼻腔造口術

十四、鼻內鏡下鼻中隔穿孔修補術

十五、鼻內鏡下鼻竇球囊擴張術


來源:國家衛健委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