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家庭,「花錢買房」還是「賣房存錢」?經歷2020年風波才會懂

2020-02-09     藍白觀樓市

2020年的樓市,從一開始就註定了「一波三折」。

雖然現在只過去了1個多月的時間,房地產市場釋放的信號卻異常密集。

比如,央行連續出手釋放流動性,各地集體放鬆購房門檻。

眾所周知,央行在開年之初,就出手降准,釋放資金8000億元,隨後又用了公開市場操作如MLF等手段,釋放了1.2萬億,房地產是靠資金推動的一個市場,這些錢注入到市場裡,有利於降低房企融資成本,降低購房者的房貸利率。

包括深圳、廣州、成都、佛山在內的多個城市也放鬆了購房的社保、個稅時間,山東、河南等地全線放開落戶,四川多個城市發布了買房送補貼的政策。

一時之間,房地產市場裡四處洋溢著樂觀的氣氛,似乎小陽春的一隻腳已經踏出來了。

人算不如天算,僅僅過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氣氛就變了。

根據億翰智庫發布的數據,2020年1月,21家典型房企投資力度大幅降低,拿地面積同比減少72.6%,拿地金額同比減少49.8%。

此外,TOP100房企銷售金額為5097億元,同比減少12%,TOP200房企1月累計銷售金額同比減少10.2%,對比往年,下降10%,就意味著500多億元直接「蒸發」掉了。

撇開宏觀形勢不談,對普通家庭來說,面對風波下的2020年,該「花錢買房」還是「賣房存錢」?

我覺得,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有兩個前提要明確。

1,最近的特殊事件,教會了我們什麼?

印象中,我們從來沒有經歷過這樣的春節,所有人都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每個人都窩在自己的住處,或者是老家,或者是城市裡的小區。

越是這種時候,越是能讓心靜下來,仔細思索房子對我們的意義是什麼。

在過去的一年裡,我們看到了很多觀點,諸如「996是福報」,「加班買房才能逆襲」,似乎只有買房、賺錢、透支身體健康,才能稱之為成功。

但是,只有遭遇最近這樣的特殊事件,才能讓人清醒夠來,相比於家人的健康,房子是如此的微不足道,就算此時你擁有十幾套房,無非也只能呆在一個住處,就算你在大城市、縣城、鄉下都有房,交通阻隔之下,也只能望洋興嘆。

因此,我認為,這次的事教給我們重要的一點是:房子1-2套就夠,滿足自住需求即可。

2,房地產長期趨勢如何演變?

決定房地產長期趨勢的最大「變量」是什麼?是資金還是政策?是利率還是土地?

都不是,答案是人口。

根據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19年新生兒數量下行至1400多萬,二胎占比達57%,年輕人的生育意願持續走低,加上老齡化的影響,現在我們已經步入了「存量需求」的時代。

如果你所在的城市人口常年流入,比如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土地供需是「失衡」的,即人口多,待開發建設土地少,剛需群體巨大,不缺「接盤者」。

而短期恰恰又有了「降利率」、「低首付」之類的政策,那房價上漲的動力自然會比較足,出手買房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反過來說,如果你所在的縣城、地市長期人口流出,在建、在售的房源多,需求卻持續維持在低位,只能靠棚改貨幣化之類的手段來消化庫存,未來的前景當然不太樂觀。

明白了這兩個前提,我們再來談談普通家庭對待房產的態度。

第一,減持掉沒有必要的房產,降低家庭負債率,補充現金流。

什麼叫沒必要的房產?

按我的理解,一年都住不了幾次,買了也不住,既無升值空間,又無配套設施,買房是基於投機目的而非自住,這樣的房子是多餘的。

照這個標準來看,需要符合兩個條件:1,三線以下的縣城、地市的房子,沒有升值預期。2,沒有任何居住屬性的空置房、毛坯房。

這些房產與其放在那裡占用精力、成本、房貸利息、物業費、折舊費,還不如直接出手賣掉,補充家庭的現金流,同時還能降低自己的負債,「賣房存錢」,以備不時之需。

第二,首套房剛需要「量力而行」,「花錢買房」須適度。

前段時間看到一份數據,恆大研究院任澤平團隊在 《中國生育報告2019》 中指出,2004到2017年,房貸收入比從17%增至44%。作為生育主力軍的80後、90後被一個月幾千上萬的房貸壓得喘不過氣。

而根據央行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9)》,房貸收入比已經攀升到了60%以上。

對首套房的剛需來說,本來就屬於低收入群體,如果非要掏空家庭積蓄,借遍親戚朋友,實際上的購房槓桿率會更高。

如果每個月的收入保持穩定,還勉強可以支撐,碰到突發情況,收入出現「斷層」怎麼辦?被裁員失業後怎麼辦?

這並非是危言聳聽,只有經歷過2020年的風波才會懂。

最近一段時間,有多少中小企業主、白領、工人、店家突然間沒了收入?即便房貸可以延期還,很多低收入者能不能撐到半年後,還在兩可之間。

因此,「花錢買房」的前提,必須要降低槓桿,手裡有多少錢,就辦多少事,否則絕不輕言買房。

中泰證券經濟學家梁中華講明白了房地產的現狀:量價齊跌臨界點。

根據他測算的結果,我國商品住宅廣義庫存在經歷了2016、2017年的連續大幅下滑後,2018-2019年又開始持續攀升,當前已經回到2013年底的水平。

廣義住宅庫存的觸底回升,說明隨著價格的上漲,供需關係已經在往差的方向走。而房價走平和下跌的城市逐漸增多,說明我們或許正在靠近「量價齊跌臨界點」。

也就是說,即便沒有最近這檔子事,房地產的日子照樣也好過不了,短期事件的衝擊,無非是加速這個過程到來罷了。

對收入水平一般的家庭來說,越是這個時候,越應該降低家庭財務槓桿,不要把房產當做投資品來看待,健康、家人、教育才是第一位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PbWIKnAB3uTiws8KGK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