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杭城非遺,探杭羅精緻技藝的傳承與保護

2020-07-20     浙江法制報

原標題:​邂逅杭城非遺,探杭羅精緻技藝的傳承與保護

7月17日,浙江工商大學法學院 「以法之器,賦能非遺」赴杭州地區實踐團來到杭州地區唯一一家採用傳統工藝生產杭羅的廠家福興絲綢廠, 探究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杭羅織造技術的現狀。

chapter 1

探杭羅織造技藝

初入工廠,隊員們就被震耳欲聾的織機聲所震撼,轟隆隆的機杼聲仿佛訴說著它年代的久遠和工藝過程的漫長。

那些木製機械隨著時代的進步與鋼鐵巧妙地結合,使得它與纖細柔和的絲線之間契合度更高。

杭羅歷史悠久,從南宋開始到清代末期,一直作為杭州織造局的主要貢品,供給皇朝和貴族作為衣服面料。

杭羅織造技藝複雜且嚴格,原料絲進廠後,必須先嚴格檢驗、篩選,再歷經 浸泡、晾乾、翻絲、纖經、搖紆等系列工藝之後才能上機織造。 織成的粗坯還要經過精練、染色等工序,才能成為精緻的杭羅。

杭羅的生產流程雖歷經改革,但仍保持著大量精細縝密的手工技藝。

這樣的生產流程 影響是兩面的:

一方面,精密的手工織造保證了杭羅的真與質;

另一方面,因其複雜的工藝,它對生產者技能的要求極高。

杭羅織造技術歷來傳人不多。轟鳴的織廠里,大都是上了一定年紀有經驗的老師傅,兢兢業業地重複著這項精細的工作。

據悉,一個「門外漢」要至少沉浸7年才能學到全套的手藝。可惜的是,現在很少有年輕人願意吃苦,靜心去學這門手藝了。

chapter 2

訪杭羅技藝傳承人——邵官興老先生

手藝展示

杭羅技藝傳承人,邵官興老先生,首先向大家展示了杭羅的打結技術,他說:「打結操作手法簡單,但由於杭羅紡織工藝的精密性, 繩結不能突出,要與細線成一體

這就需要熟練的技術。邵師傅打的結又快又好,不湊近看完全找不到繩結在哪兒。

辨別真假絲綢

邵師傅說,如果讓他說炒茶,制瓷的技術,他不一定能說得出來,但是只要涉及絲綢這塊,他便可以說出其中的門道,「不管拿在我手上這個絲綢是真的還是假的,我都分辨得出來。」

「真絲,貼在前臂感受一下,面料舒服不粗糙;貼在脖子上,冬暖夏涼。」邵師傅向大家簡單介紹道。

保護困境

「這門手藝在我們家裡能保留150多年,因為我們講求一個質量。」邵師傅說道,「現在保護這門手藝非常難, 一是傳承人的問題二是資金和市場的問題。」

大部分的傳統手工織造技藝在保留高織造難度的同時,其產品的受眾面也在縮小,使得技藝傳承阻力重重。

目前,邵師傅通過 「以副養主」(定製服裝、開發新的絲綢產品)的方式,使杭羅這個高端絲織品得以延續「存活」。

杭羅雖然通過物聯網大會、上海進口博覽會、杭州G20峰會等大會與世界接軌,但其在國內的保護仍亟待加強,除了思想意識上的宣傳外,保護行動也要落到實處。

chapter 3

成員們的感想與收穫

通過此次實踐活動,隊員們收穫滿滿,讓我們看看隊員們是怎麼說的叭~

赴杭州地區實踐團(4)

1901 陳丹琪

1903江曉琪

1902孫城飛

1904張明英

chapter 4 總結

此次活動讓大家充分感受到杭羅歷久彌新的魅力,意識到作為新時代的青年,需要真切關心祖國獨特傳統文化的發展現狀、通過實幹將保護行動落到實處,肩負起代代相承的責任,守護代代相傳的精神。

來源:浙江工商大學法學院

浙江法制報 zjfzbs

你的每次在看,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PXa3bXMBiuFnsJQVEze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