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迦南、蔡小麗的作品多年來受到海內外的廣泛關注,回國定居也是近些年的事,但其藝術聲名遠播,用牛津大學著名漢學家麥克·蘇立文教授的話來說,他們已經將在西方的體驗和中國傳統「完全內化」,其作品已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處境的圖解」。正是兩位藝術家縱貫東西文化之根基、融會古今藝術之精華於一身,使中國繪畫推陳出新,走向世界。
王迦南 蔡小麗 作品
王迦南、蔡小麗伉儷曾經是中央美術學院的高材生,1982年畢業後,他們以優秀的藝術創作在畫壇享有名聲。1988年赴英國從事藝術創作,憑著他們在國內奠定的堅實造型功力和豐厚的傳統藝術修養,也憑著他們的睿智與勤奮,逐漸在西方藝術世界開拓了自己的藝術空間,作品受到了人們的讚譽。
王迦南 蔡小麗
但他們一直情系祖國,深深地眷戀著哺育他們的民族傳統文化,於近年回國定居,生活在有濃郁民族傳統文化氛圍的環境中,靜心地從事繪畫創作。
王迦南:著名旅英中國畫家,人稱水右散人。1955年出生在中國北方,1978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1988年前往英國倫敦,繼續從事職業畫家創作生活至今。在北美、歐洲、亞洲多次舉辦畫展和講學,作品被世界多家博物館與基金會收藏,為海外最重要的中國畫家之一。近年來居住在英國倫敦、中國北京、法國須爾堡三地。
王迦南的少年時代經歷了 「文革」十年,未及成年就到農村務農,隨後又進入中國北方的一個工廠當了多年的鉗工,同時在業餘時間狂熱地學習繪畫。
1978年,青年時代的他又成為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批考入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的大學生,在校期間,王迦南就讀於美院版畫系伍必端工作室,同時也在美院中國畫系師從劉凌蒼、蔣采萍學習中國工筆重彩畫。
在美院學習期間第一次接觸到中國陶瓷,與其說是一種啟蒙薰陶,不如說是一種新鮮好奇。「在西安看到的陶俑特別打動我。可能出於本能,一下喜歡上了陶瓷。」之後一段時間就全國各地燒陶,因為它的緣由喜歡上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1982年畢業後不久便辭掉公職,創辦當時國內首例獨立的職業畫家工作室,作起了職業畫家,是什麼讓他毅然放下當時優厚的工作待遇去做當時看不到前途的一個畫家呢?是王迦南對藝術的執著、熱愛、追求,是對藝術的堅持、毅力、魄力,是對人生的定位,對自我的超越、對藝術的痴狂。
王迦南對藝術的追求永無止境,1988年他懷揣夢想遠赴重洋來到英國,探尋心裡一直以來的疑問:西方藝術的源頭和精髓到底是什麼?中國的美術又該走向何方?如何從中找出東西方藝術的融合點?
王迦南用了2年多的時間專門在歐洲各大博物館的倉庫里研究中國古代繪畫,特別是敦煌藝術的研究,更有機會接觸西方名家大師的畫作,加深了對西方藝術的認識。
在國外的王迦南,一度害著嚴重的思鄉病,在他深受宋元繪畫影響的山水畫中,畫中的人物常常是一襲白衫、形單影隻,或牽驢徘徊於獨木橋上,或漫步沉思於清流和群山之間,或登高佇立回望故鄉。
王迦南說,藝術的感動是從細節來的。「在鴉雀無聲的音樂會上,一隻三角鐵發出那麼一點聲音,會打動人的心扉。繪畫也是如此,畫面上的那一點點光穿透過來時,也會穿透人的心靈。
王迦南用在國外學來的技藝豐富中國美術的內容,加上他勇猛開拓的精神,廣博的興趣和勤奮的創作,很快在異邦嶄露頭角,並獲得了1989年度英國皇家藝術院夏季沙龍水彩畫大獎,西方報刊評論為「夏季沙龍221年的歷史上的第一位中國人獲此殊榮」,自此王迦南在西方藝術界辟出一片天地。
王迦南在英國生活時作了大量敦煌藝術研究,為其後來形成「大光明相」風格的重彩畫奠定的堅實的基礎。王迦南的重彩中國畫,剛勁之力,頗具自家特色。王迦南以中國傳統水墨畫為基調,借鑑西方繪畫的色彩、技法和效果,在設色方面則又完全是自己的技法,融會貫通。
在他的作品裡不再只有中國傳統美術的影子,更多地看到了西方油畫在色彩、明暗、線條、肌理、筆觸、質感、光感、空間、構圖等多項造型特點的融合,用牛津大學著名漢學家麥克蘇立文教授的話來說,他已經將在西方的體驗和中國傳統「完全內化」,他的作品已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處境的圖解」。王迦南的「大光明相」風格的重彩畫已經把中國畫帶進了一個新的高度。
大光明相的中國重彩國畫,是王迦南先生創作的生命體世界,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從整體、局部、細節以致每一個元素生生不息的運動和變化,都讓人深刻的覺悟到。
經過不懈努力,王迦南的畫展遍及歐洲、北美、亞洲等許多國家和地區,他的作品為世界上幾十個博物館和基金會收藏,西方的美術史家評論說:「王迦南已成為當今世界畫壇上最重要的、幾個屈指可數的中國現代畫家之一」。他是國際著名的藝術家,更是東西方美術藝術的融合代表。
蔡小麗:旅英中國畫家,1956年生,福州人氏,生於古都西安,雍容大度,頗有大唐仕女之風範。她1982年畢業於北京中央美術學院,1988年赴英國作為職業畫家至今,展覽遍及全世界,作品被大英博物館、牛津博物館在內的多家機構和基金會收藏。為當今世界畫壇上最重要的中國畫家夫婦之一,現居住於北京,倫敦,法國需爾堡三地。
人們常說:「好的藝術作品是會講話的!」
蔡小麗在大英博物館對這句話深有體會,當她在博物館中看到那些精美至極的唐、宋宮廷工筆重彩繪畫藏品,由於是未經裝裱過的原絹本,可以清楚地看到絹本繪畫的背面,也同正面的重彩同樣細細繪塗層層鮮亮的色彩,使繪畫完全脫離了繪畫材料空間維度的局限,完成了立體空間的造型。被賦予形、神厚重的內涵和豐富的情感。
而歷經千年的積澱,那些正反面的色彩不論高光、亞光形成的光感、色感對應當今的時代審美潮流,反而更顯示出那麼的典雅和時尚。
這個奧秘的發現,為蔡小麗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重彩繪畫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也大大提成了她對於唐、宋時期重彩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基於這種獨特的畫面情感和色彩認識,與西方繪畫之精髓完美的融合,從此開拓了融匯東方與西方、古典與時尚繪畫美學另闢蹊徑的境界。
蔡小麗現代的繪畫作品多以花卉為題,在她的筆下那些冰清玉潔的荷花、金色飽滿的向日葵、雍容富貴的牡丹花,運用自然植物和礦物質製成的顏料賦色,由畫紙正背兩面的上色彩,使植物的形態和色彩被重新表達了出來,全都被重新賦予了新的個性的生命,同時也表達了她對生命的敬畏。
蔡小麗畫面中的構圖和花卉的造型都融入了潑灑、點搓、暈染等不同的處理手法,使其給人一種是由平面進入多維空間的立體感受,同時畫面中包含的不同寶石、金屬等顆粒的色彩和光影帶給人的衝突和變幻不斷融合的景象,和花卉相得益彰,形成朦朧、迷離而又充滿鮮活張力的氣韻,也給人帶來真實的「3D」觸摸手感。
那種體貼入微,包容萬象的色彩背景,好像媽媽將兒女擁入懷中,母親的懷抱化成無形的壁壘,精心呵護著作為主體的花、草和每一片花瓣,能夠充分的舒展枝葉,展現勃勃的生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