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爽自曝想轉型做網紅:她真的是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爛嗎?

2019-07-29     男神女神深度八卦

鄭爽一向「語出驚人」。

最近,她表示自己不想做演員,如果有機會,她想轉行做網紅。

做演員,只是為了賺錢,自己並不熱愛。

鄭爽主演的劇,目前正在湖南衛視播出的《流淌的美好時光》接檔《少年派》,收視率一落千丈,遭大家吐槽。



鄭爽的演技遭大家詬病,認為她只會嘟嘴、小動作。


還被指主演的電視劇收視率都不高,曾經的一部《美人私房菜》,因收視率太低,還有沒有播完就遭遇撤檔的尷尬。


對此,鄭爽曾公開說,自己並不在乎收視率。


很多人簡直不敢相信,竟然有人一邊掙著錢,一邊還如此沒有基本的職業熱愛。


說鄭爽不敬業,其實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早在《我是演員》中時,章子怡就說過,他們缺乏對職業的信念感。



16歲那一年,鄭爽一次性拿到北電、中戲、上戲三家院校的錄取通知書,最後,成為當年北電最年輕的學生。

有靈性,被評論為:老天爺賞飯吃。

明明很好的天賦,很好的資源,這麼多粉絲的熱愛,鄭爽卻日漸負面新聞纏身,自身對演員這一個從事了十餘年的職業,甚至產生了厭倦,這到底是為什麼?

我們來試著去揣摩一下。

倦怠的背後,是厭惡;

不喜歡,是因為自己對這件事本身沒有動力;

自己本身沒有動力,那麼,走上這條路背後的推動力又來自哪裡?

那一定是來自於別人。

對於鄭爽而言,這裡的別人,就是她的爸媽。

說到鄭爽的爸媽。他們希望鄭爽長大後能當演員,從小就讓鄭爽學習各類技能。

本身漂亮,有靈氣,再加上從小苦練的基本功過硬,鄭爽不負父母期望,終於交上了父母滿意的成績單。

完成了父母的願望。

她自己的願望呢?恐怕沒有人知道。

別人知不知道不重要,重要的是:鄭爽自己恐怕也不知道。

因為,她所有的價值和意義,都已經被父母的需求占據。

心理學上講,誰占據,誰享受意義。

放到鄭爽身上就是:做演員是鄭爽父母的願望,鄭爽傾其所有,不過為了滿足父母的需求。

那麼,無論鄭爽在演員這條路上做的多成功,鄭爽本人都不享受一個優秀演員帶來的所有成就感、價值和意義。

誰享受這些呢?她的父母。

這樣,鄭爽就會表現出:明明做了這麼多年,不管怎麼樣起起落落、負面纏身,成績畢竟還是可圈可點的。

可是,鄭爽卻為什麼不止一次公然表示:自己不喜歡這一行?

這還表現為,鄭爽的性格。

在社交媒體上,鄭爽表達欲很強,但是,又很脆弱敏感。



又給人一種飄忽不定的感覺,感覺性格很不穩定,說崩就崩。在真人秀中,曾經無數次情緒崩潰。


經常做出「讓人意想不到」的行為。

一次發布會上,鄭爽忽然自扇耳光,表示,自己做不好的事情,就會恨自己能力不足。

事情發生之突然,把身邊的人都嚇了一跳。



這些脆弱、敏感,乃至激進的行為,原因不同,但是,都包含了一種對自己的強烈攻擊。

事實上,鄭爽也多次表示,最近幾年,自己總是出現抑鬱狀態。

我並不認為她在撒謊。

事實上,說話太直、被認為「作」、性格飄忽不定,也是這種自我攻擊所指向的人格背後的「併發症」。

這兩者之間,是可以自洽的。

說到鄭爽的性格,也是網友們吐槽的槽點。

鄭爽有一種「直」,被粉絲稱為「真性情」,被外人稱為「任性」。

鄭爽一方面敏感又脆弱,另一方面,經常在網上怒懟網友,甚至人肉粉絲。

在遭遇別人鋪天蓋地的攻擊和指責的時候,鄭爽曾經說:你們不相信我,就像不相信我的爸媽一樣。

所以,爸媽對鄭爽一定是一直都有各種要求的,而一定又經常表現出不相信自己,這讓鄭爽印象非常深刻,甚至,在自己長大後,還能想起這種感覺。

想讓爸媽滿意,比登天還難。

如果,爸媽總是不能滿意,那麼,一直千方百計想讓父母滿足的自己,勢必是非常非常失望的。

失望,就會對自己產生懊惱、內疚和自責的情緒。

不幸的是,這幾種情緒,都是對自己嚴重的自我攻擊。

自我攻擊嚴重,有兩個結果:

第一種結果,防禦。

當自我攻擊還沒有太嚴重,自己的防禦能力尚存,就會啟動防禦機制,表現為:索性假裝自己不在乎,逃避,破罐破摔。

因為,我那麼努力,那麼在乎你,傾盡所有,只是希望你能夠看到我的努力,肯定一下我的努力。

但是,你慾壑難填,我已經無能為力。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如果還逼著自己滿足你,那麼,無異於把自己判了死刑。

所以,我只能假裝「不在乎」你的評判,甚至,我要把你對我的要求「懟回去」,這樣,我才能保護好我自己。

第二種結果,抑鬱。

當自我攻擊非常嚴重,以至於已經喪失防禦的功能時,就被直接指定到了一個不能動的位置上,就會抑鬱。

每一次網友在網上對鄭爽「負面」的評論,對於她而言,那種感覺,就像是熟悉的父母無數次批評自己的感覺。

這就是鄭爽為什麼總是在網上跟網友懟來懟去的原因。

背後的潛台詞無非是:我想很優秀,我也很努力,我想得到你的肯定。但是,你們卻指責我。

惱羞成怒。

鄭爽還是自卑的。

在和張瀚的戀情中,她認為自己「高攀」了,一直很自卑。

為此,為男友去整容,圍著男友轉,吻戲不接,戲中和異性太親密不行。

以及缺乏安全感的。

和胡彥斌的戀情中,沒有自我,24小時黏著對方,結果,不到一年就結束了感情。

第三段戀情,是和圈外人。

雖然大家普遍認為,除了「顏值」之外,從事業、資源、物質基礎、名氣各個方面,男友都配不上鄭爽。

鄭爽還是在確定關係之後,在媒體上高調公開。

並且,二人還合開公司。

這就是巨大的不安全感在作祟。無論對方是誰,條件如何,一旦確定了關係,就怕對方拋棄自己。

如果,我們能理解她前面的性格中的各個部分,自卑和缺乏安全感,就不難理解。

鄭爽根本不曾長大。

她近乎強迫式讓自己不斷變得完美(尤其是外形)的要求,就像一個孩子的全能感,認為自己似乎必須完美才可以;

她的脆弱和敏感,就像是一個小女孩;

她的自卑和任性,就像是一個青春期的姑娘。

鄭爽曾經錄過一期節目《我們長大了》,在節目裡,她的「任性」又不失時機地表露無遺,信手拈來懟魏大勛。


諷刺的是,節目名為《我們長大了》,鄭爽恰恰沒有長大。

對一個內心還是一個巨嬰狀態的人來說,她性格的飄忽不定、自卑、崩潰、抑鬱、脆弱、任性,就好理解了。

在這種自我根本沒有得到發展的情況下,她根本談不上對職業是否熱愛,以及,自己到底想做什麼。

她還是一個心理上的孩子。

對一個孩子,拿成年人的標準去衡量,顯然對她要求太高了。

鄭爽的狀態中,粉絲們出於對偶像的熱愛,總是對她的各種「直來直往」的言論和行為,表示「太讓人心疼了」。

當然,這種所謂的「讓人心疼」,又反過來說明:鄭爽確實沒有長大,確實是一位小女孩。

而,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我覺得鄭爽不僅是讓人心疼,而是讓人擔心。

卡在這個位置,想要破人生的局,唯有面對自己性格中的問題,去完善,去成長。

鄭爽經常「抑鬱」,這也許恰恰就是老天留給鄭爽的「生門」。

因為,每一個讓我們不舒服的地方,可能都在引領我們去看看背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它們往往遠遠不止表面這麼簡單。

看見的本身,就是解脫。

希望鄭爽的每一次抑鬱,都不是白經歷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POAnQWwB8g2yegNDp16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