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畫為什麼會賣不出去?

2019-06-28     W王曉真

俗話說:「黃金有價,藝術無價。」中國字畫作為一門藝術,原本無價。但是自藝術成為商品走向市場後,價格就成了衡量藝術的一種「標準」。既然書畫藝術品有價格,又是什麼因素決定了這個價格?在很多人看來,藝術家似乎主宰著書畫市場的價格。

但是,有畫家會問:同為畫家,為什麼別人的畫賣得那麼好?

市場的關注度是有限的

大家都知道藝術市場是一個特殊的小眾市場,藝術品的交易都是在有限交易場所里,少數人群的購買行為,且市場真正關注到的畫家極其有限,也就是說並不是有1萬個畫家在畫畫,市場就必須關注這1萬個畫家,是誰能在這裡面占有一席之地,誰就能瓜分到蛋糕的。

藝術家定價:要面子還是要市場?

在市場經濟的今天,畫作是一種藝術作品,藝術品定價非常難,不同角色的定價邏輯是不同的。畫家的作品定價不是由單一的因素決定的,是受多方面影響的。

買畫的人往往是欣賞畫家的畫作才會出價購買,有些是衝著畫家的名聲而來,有些是衝著作品而來。畫家給自己作品定價通常來自心理價位,他們的邏輯是:我的畫比某某畫得好,他的畫賣5萬元一平尺,我的畫就不能低於這個價位。這種定價方法叫比價,有一定道理,藝術品定價中的比價原則就是通過找到對標物來定價。但這位畫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沒有看到別人的畫值5萬元一平尺背後的原因。這種簡單的比較只是你心裡的邏輯,不是市場的邏輯,市場是不認可的。

畫家給出的心理價格很多時候是為了維護自己的面子。他會想:我的畫賣不出5萬元一平尺的話會很沒面子。這種所謂面子價值與市場價格沒有關係,跟社會價值也沒有關係,是未經市場檢驗,也沒有被市場認可的,所以畫家的這種定價有些買家是不能接受的。

藝術品市場最火爆的時候,在世的藝術家的作品往往比去世的近現代藝術大家的作品賣得貴。這時就會有畫家想:某某畫家的繪畫水平、學術水平都和我差不多,為什麼他的畫價格賣上去了,而我的賣不上去?剛剛改革開放的時候,中央美院招了第一屆研究生班,現在的很多一線、二線、三線畫家都在裡面。那個班的畢業生水平很高,可是畫真正賣得好的不多,連1/5都不到。其中有個畢業生曾經問到:我同學的畫賣得那麼貴,為什麼我的畫這麼便宜呢?其實,高定價和低定價都是一種定價策略,從商業角度來講都沒錯,有時候不一定高定價就好,也不一定低定價就不對,這都屬於商業策略。那麼,一個新的畫家想進入市場時候,他應當採取哪種策略呢?

2010年7月24日,在北京榮寶第68期藝術品拍賣會上,吳冠中的畫作《香港夜景》以324.8萬元人民幣的價格成交。

藝術品本身有時效性,從市場角度講,「出名要趁早」,意思是藝術家越早進入市場越好,因為這個市場是需要論資排輩的。有時畫家會感到奇怪:怎麼我的畫在市場裡賣這麼便宜,甚至比我學生畫的畫價格還低呢?那是因為你的學生比你更早進入市場。很多畫家聊天的時候常說,憑什麼范曾的畫價格賣那麼高?從學術角度來說,他們的話有道理,但是從市場角度來看,市場很關注范曾,是因為他是最早跟市場結合的畫家。市場不僅僅關注畫的好壞,更關注畫家與市場的配合度。很多時候畫家不知道,市場對一個畫家的關注是有限的,也就是說,市場關注的一線畫家數量不會太多。據相關數據統計,市場真正關注的、能買上價的畫家不超過100人,由此可見,市場的關注度是極其有限的,並不是說1萬個畫家在畫畫,市場就必須關注這1萬個畫家。超出這100人之外的,畫得再好市場也視而不見。

市場的關注度有限,所以來晚的畫家就只能置身局外,除非有特殊原因,否則大盤子定了,你就很難再進去,這是藝術市場的特點和它內在的邏輯。

市場中還經常出現一個現象:一個畫家畫的題材和內容經常是重複的。畫家畫出的第一件作品叫創作,同樣題材和內容的,從第二張起就叫「普品」。普品和創作是兩回事,尺寸和內容都差不多的普品與創作,價格有時候會差5倍到10倍。我們在市場裡看到的大多是普品,一方面,畫家要吃飯,他要靠畫普品來換取生活費用;另一方面,大量重複的作品也滿足了市場對此類文化產品的需求。

有時看到一些藝術家畫得很好的作品,通常買方會跟藝術家說你可以再重複畫兩三張拿到市場上來賣。很多人還不肯,說不能重複自己的作品。其實,市場的邏輯跟創作的邏輯是不一樣的,市場從來不怕重複。比如現在人們喜歡蘋果手機,我拿著一個蘋果手機,你也拿著一個,這並不影響我的時尚,這就是市場的邏輯。所以,不應該看到大量作品的重複就去批評一個畫家,不應該批評他,這是他吃飯的工具。當你聽說某某畫家某某題材的作品每平方尺多少錢的時候,這說的是普品,你要買他的創作畫,可能這個價格翻倍都買不下來,量產的作品與孤品不能用同一種定價方式來框定。

還有一個問題,在世畫家與過世畫家作品的營銷策略是不一樣的。過世畫家的作品不可能再增加,因此作品籌碼的鎖定性很好,市場邏輯就是「物以稀為貴」。而在世畫家的營銷邏輯是「以量取勝」:鋪的量越大、面越寬,擁有你作品的人越多,說你作品好的人也就越多。所以在世畫家剛進入市場的時候應該多畫,將市場面拓寬,定價也不要太高,必須打破面子問題才能成功地進入市場。

用「冰山理論」來說,就是藝術家要大量地做水面下的冰山,要是沒有這種基礎的支撐,藝術家整個的作品價值就會垮下來。

對畫家來講,今天支撐你作品的高價位的基礎是過去賣出去的那些低價位的作品。以流通量為王,用過去的低價籌碼支撐現在的價格,這就是支撐在世畫家作品價格的邏輯。這跟股票價格是一個道理,莊家有大量的籌碼他才願意拉這隻股票的價格,因為他能賺著錢,提升價格才有意義。好比一座冰山,它在水面下的體積往往是水面上體積的六七十倍。所以在世畫家千萬不能用定高價的方式來限制自己進入市場,這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

學術、社會、市場:藝術品價格確定的三方博弈

市場是怎麼理解藝術品價值的?我們會看到一個現象:市場裡的「名人書畫」經常比「書畫名人」的作品賣得貴。書畫名人指的是專業畫家,比如范曾、劉大為、史國良等。很多社會名人書畫作品的價格往往還要高過書畫名家,畫家最不服氣的就是這件事。但是他不知道,名人書畫的價格不僅僅來自書畫本身,其中蘊含更多的是社會附加值,這是它額外的價值。西方的很多大藝術家都很懂這個道理,比如畢卡索等,他們往往做很多動作來增加自己的社會知名度,這就是為了增加社會附加值,讓別人關注他。

說到社會附加值,在某一個時段,藝術品的社會附加值往往超過其本身的藝術價值,如果能和某些非常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聯繫在一起,藝術品的社會附加值就更大,會賣得非常貴,這也是藝術品市場價格定位的一個邏輯。

我們現在的藝術品市場比較關注附加值,很多畫家作品賣得很貴跟他的社會職務有關係,如果你是美協的主席、副主席,作品就能賣得貴一些,如果你只是美協理事,那價格就便宜一些。藝術品的這種價值叫體制價值,這樣給藝術品定價顯然有失偏頗,往往在當時有效,而從長久的藝術性來看是無效的。但是在市場裡的人不能忽視這種價值,因為你的畫大多是要賣給「土豪」的,這種定價方式他們比較容易理解。很多時候市場是蠻現實的,它想把價格這事說得更簡單,能讓大多數人接受。所以,在影響藝術品市場價格的諸多因素中,許多起主導作用的因素並不來自藝術本身,而來自藝術以外的事,這是藝術家所不了解的。有些事說起來很荒唐,但市場就是這樣認為的。藝術家無法僅僅通過藝術創作來生存,他必須依附於一個體制,依附於社會,依附於社會力量。這樣一來,「酒香也怕巷子深」了,你畫得再好,如果不參加社會活動,不進入體制就沒辦法靠賣畫生存。但從另一個方面講,如果畫家沒有給社會提供價值,別人憑什麼付給他錢呢?所以有句話說,「只知埋頭畫畫的人,幾乎是在浪費自己的人生」。從市場角度講,「不能上市的商品是廢品,不能入市的藝術品是廢紙。」

在世畫家作品的市場存量不定,籌碼鎖定性低,價值認定模糊。為了更方便地給出定價,有人說,作品定價是由學術價值、社會價值和市場價值,它們三者共同支撐起一個畫家的價值。

學術價值,是藝術家在學術領域的影響力和傳播力所賦予其藝術品的價值。這裡面重要的一點是影響力,是文化影響力的問題,影響力是有價值的,所以傳播很重要。

社會價值,是藝術家在社會管理體制內的身份、職務和地位等在藝術品交易過程中賦予藝術品的符號價值。符號價值非常重要,比如這個人是畫院院長,那人們一聽肯定覺得他畫得比普通畫家好,否則他怎麼能當院長呢?

市場價值,是在藝術品交易過程中,藝術家服務於市場並致力於滿足市場需求而產生的價值。他參與交易時作品會產生市場價值,反覆的交易、有效的交易才有用,只有形成了買賣才有市場價值。

藝術品投資的基本定價原理

做書畫作品買賣的時候,把握作品定價這個環節很重要。畫家以外的藝術品市場參與者是怎麼給藝術品定價的。

1、身份不同,價格視角不同

不同立場和身份的人會給出不同的價格,大致可分為三類:財務人關注歷史成交價,經理人關注現實行情價,投資人關注未來預期價。這三種價格都有道理,因為大家看問題的角度不同。

財務人員更看重一件商品的歷史成交價,因為這是實際成交價格,在當時是市場公認的。除了這個價格,拍賣公司的經理人還關注現實行情價,也就是最近一段時間內類似作品的成交價格。這樣一來,不可能當年作品是40萬元買的,現在被弄丟之後還賠付40萬元,因為現實情況下賣550萬元是有可能的。作為職業經理人來講,或者說作為做市場的人來講,關注的是這種現在可以達成交易的價格,更何況委託拍賣協議書相當於合同,有法律效力,這是比較現實的問題。投資人,也就是潛在的買家,更看重作品未來的價值。他之所以現在願意出550萬元買這件作品,是因為他認為將來它值1500萬元。所以說這幅畫今天丟失了,丟失的是未來的價格空間。

徐悲鴻先生畫作《九州無事樂耕耘》(網絡圖片)

再比如,徐悲鴻的《九州無事樂耕耘》是一件比較好的作品,它有歷史價格的承接點,1996年第一次拍賣時192.5萬元,2004年漲到1705萬,後來2011年在保利拍賣會上以2.668億元成交。有這幾個價格承接點在,這件東西就非常可靠了,藝術品的歷史價格支撐點越多,大家越放心。所以我們不能總批評財務人員用財務的觀點來看待藝術品,他們關注歷史成交價是有道理的。

從以上的例子可見,每個人對藝術品價格的理解是不一樣的,你一定要判斷他是站在什麼角度來給出的這個價格。

2、資本視角下的藝術品價格確定

在市場經濟的角度下,書畫藝術作品具有收藏價值,所以在藝術作品的定價方面,更要以資本或者說投資家、金融家的角度來對藝術作品進行定價。不然想在這個市場賺錢就很難了。

對於藝術品的價值,是藝術收藏者對藝術財富的認知。有些藝術品在當地是有價值的,離開了當地大家就不認同了,有些藝術品在這個國家是有價值的,離開了這個國家大家就不認同了,但有些藝術品放在全世界大家都認為它有價值,這是終極價值,像這樣的東西能買到就是便宜。

北宋書法家黃庭堅作品《砥柱銘》局部(網絡圖片)

藝術品的價格是一個虛擬價值,是跟人類社會的總財富,也就是實有財富相對應的。以前全國GDP一年1萬億就很了不起,後來變成了5萬億,現在是60多萬億,非常了不起,藝術品也跟著變得越來越貴。隨著人類財富的不斷積累以及積累速度的加快,藝術品就變得越來越貴。虛擬財富與現實財富是一個如影隨形的關係,財富越多,藝術品越貴。當然,這只是一個簡略的表述,裡面還有很多的關係沒有描述得那麼清楚,還是做金融的人比我們了解得更透徹。按照這個規律,應該投資什麼樣的藝術品呢?應該投資影響力最大的,首先是全人類共有的財富,然後是在全國有影響力的,比如齊白石、潘天壽、李苦禪的作品是值得投資的;有地區影響力的,比如關山月、黎雄才的作品也值得投資。當然,影響力越小的財富價值也就越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PMRcxGwBJleJMoPM9p1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