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所有的父母,特別是新爸爸新媽媽,都會非常關心寶寶是否感到舒適,是否健康快樂。
於是對待寶寶的方式,總是溫柔備至、謹小慎微,從來不會對寶寶粗手粗腳。
然而實際情況是:如果太過小心,反而會令寶寶緊張不安。
寶寶其實沒那麼脆弱。
我們完全多和寶寶進行肢體接觸,放心地和寶寶互動。
為啥希望新手爸媽們大膽一點兒呢?
因為,儘管寶寶會用眼睛、耳朵來體驗世界,也會用嗅覺和味覺來體驗世界,但還有一種感覺尤為重要,那就是觸覺。
寶寶們看東西並不是很清楚,也看不到多遠。除了媽媽的乳汁之外,並沒有多少氣味能引起寶寶太多注意。
相比之下,觸覺更能夠給寶寶帶來豐富的體驗和安全感。
當寶寶你緊緊的抱著寶寶的時候,寶寶感受到的正是在媽媽肚子裡的感覺,從頭髮絲到腳趾頭都無比舒適,而且充滿安全感。
除此之外,觸覺對於總體認知發展也至關重要。
1.皮膚感覺:
皮膚上有觸覺感受器。觸摸感受器感知皮膚上的壓力並發送信息以連接大腦中的神經元。
2.溫度:
皮膚上有溫度感受器,它們實際上獨立於觸摸(壓力)感受器工作。然後,來自壓力和溫度感受器的信息會在大腦中匯合。新生兒可以感覺到溫度,但不擅長調節自己的溫度。
3.疼痛:
孩子的身體還具有將疼痛傳達給大腦的受體。據認為,疼痛受體從妊娠的晚期開始就具有活性,並且新生兒可能會感到疼痛。
4.本體感受:
幫助寶寶知道自己身體的位置和運動。一個孩子從皮膚,肌肉和關節中收集信息,以告訴大腦其身體和四肢的位置。
寶寶通過肌膚接觸所學到的的東西不比其它途徑少,所以我們要儘可能多地撫觸寶寶、溫柔地、輕輕地擁抱,也可以緊緊地擁抱,或是玩撓痒痒遊戲,讓寶寶知道:
爸爸媽媽很喜歡和我肌膚接觸。我的身體是寶貴的、美麗的、可愛的。
如果能讓我們的寶寶從幾個月大就懂得這個道理,這將是多麼美好的事情?
觸摸能降低爸爸媽媽的壓力水平,如果經常和寶寶發生肌膚接觸,媽媽對寶寶的暗示會更加敏感,寶寶對媽媽的反應也會更加敏感。這就是為什麼媽媽和寶寶之間的關係,從一開始就很容易建立。
觸摸還有助於釋放催產素,一項研究發現,催產素水平較高的媽媽較少有焦慮和抑鬱的症狀,有助於媽媽和寶寶之間建立起更加親密、更加愉快的關係。
即便是成年人之間,通過觸摸而增進關係的情況也很常見。
比如我們見面和道別時都會握手;
特別好的朋友見面時會來個大大的擁抱;
女排隊員們每贏得一個球,都會互相擊掌,彼此鼓勵……
在《積極心理學新聞日報》中,凱思琳·布里頓(Kathryn Britton)撰寫了一篇題為「觸摸與信任」的文章,報道了觸摸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的研究,研究發現:
觸摸,擁抱,握手,親吻以及其他人們互相接觸的例子,都表達出溫暖,信任,深情和各種各樣的積極情緒,這是言語所無法比擬的。
1、團隊成員接觸時,越頻繁地表現出擁抱、握手等身體接觸行為,他們的表現就越好。
2、情侶、夫妻或其他親密的人與人之間,如果經常碰到彼此,會感覺更親密、更放心。很多夫妻上班前彼此擁抱告別,或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
3、有研究表明,觸摸可以降低血壓。北卡羅來納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擁抱能促使人體分泌更多催產素。作為大腦產生的一種激素,催產素在女性、男性體內都有。該激素能讓人產生安全感、增進信任、降低皮質醇水平、減少壓力。女性如果與愛侶多擁抱,其體內的催產素水平會相對較高,血壓較低,心率放慢。
4.承受壓力時,觸摸具有鎮定作用,遠勝於世界上所有的口頭表達。
原因可能多種多樣,比如:
首先我要強調,這樣的安全教育當然是必要的。濫用親密觸摸確實會對孩子造成嚴重傷害。
不過,並不能因此而阻礙健康的身體接觸,而是應該想辦法避免有人對孩子濫用親密觸摸。比如教會孩子:
1、哪裡可以接觸?
別人只可以撫摸你的手、雙臂、肩膀、但不可以接觸小背心和小短褲遮住的地方。
2、接觸之前要先詢問:
在觸摸孩子之前,應該先詢問他們:「我可以牽你的手嗎?」或者「你想要一個擁抱嗎?」「你想要我幫你梳小辮子嗎?」
3、區別適當或不適當的接觸
我們需要和孩子進行關於攻擊、肢體接觸遊戲的討論,比如:
「琪琪拉你的頭髮時你什麼感覺?」
「你喜歡冬冬拽著你跑嗎?」
「即便是在玩,你可以咬樂樂嗎?
相對來說,小寶寶和爸爸媽媽的肢體接觸是最多的。
比較關注育兒的父母應該都知道「嬰兒撫觸」。網上有很多教學視頻,爸爸媽媽都可以跟著學。
嬰兒撫觸是一種醫療手法,而且確實是對寶寶大有益處的。主要是通過撫觸者的雙手對嬰兒的皮膚進行有次序的、有手法技巧的科學撫摸。
除了經常給寶寶做這麼「正式」的嬰兒撫觸之外,還可以放心地和寶寶進行一些親子活動,比如做寶寶瑜伽,和寶寶一起游泳、帶寶寶玩去上早教班,抱著寶寶玩拍手遊戲、彈跳遊戲,等等等等。
根據孩子的年齡,散步或出門時牽孩子的手。
經常撫摸孩子的背部,或撫摸他們的頭髮。
在和寶寶玩耍時,可以玩撓痒痒遊戲。
親吻孩子時,捧著孩子的頭或臉頰。
當爸爸媽媽和孩子分別幾個小時後再見時(比如下班回家),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
讀童書、繪本時,把寶寶圈在懷裡,或在沙發或床上緊緊挨在一起。
如果孩子剛剛經歷過艱難的事情,比如摔了一跤、太累了、和小夥伴生氣了……讓他們坐在媽媽的膝蓋上擁抱一會兒。
* 「這麼大了,還抱?太嬌慣了吧?」
即便已經是大孩子了,但在他需要媽媽抱抱的時候,也要毫不猶豫的擁抱他。
別擔心「這麼大了,還抱?太嬌慣了吧?」之類的質疑。
有一位心理學家叫做溫尼科特,她提出了「抱持環境」這個概念,要求就是「恰到好處的抱持」。
對於3歲多的大孩子來說,雖然他有能力自己完成,但有時候也需要感受一下媽媽的溫暖,需要通過與媽媽肌膚的接觸來感受到被愛、被關注,同時釋放一些集聚在身體里的焦慮不安。
* 「打打鬧鬧」的遊戲
很多父母,尤其是媽媽可能會擔心,打鬧遊戲會讓孩子變得暴力、愛惹是生非。
然而心理學家Anthony Pellegrini研究發現:
能夠區分遊戲和侵犯攻擊的孩子,比不能區分這兩者的孩子心態更健康。
這種打打鬧鬧的遊戲,給爸爸媽媽都提供了一個機會,就是在有趣好玩的氛圍中,用身體去表達他們對孩子的喜愛。
比如在和孩子玩摔跤的時候,在推來搡去的過程中,也順便有很多擁抱和親吻孩子的機會。
和孩子玩舉高高、讓孩子狂奔過來然後牢牢抱住……都有助於爸爸媽媽和寶寶建立信賴。
跟爸媽一起經歷了這些冒險和刺激的活動,孩子一定會了解到:
我可以完全相信爸爸媽媽,他們一定會保護我。
所以:
口頭回應、聳肩、皺眉、甚至發信息都可能被對方曲解。
但是,如果你和孩子、愛人、朋友之間在情感上足夠親密,就可以適當觸碰對方,這可能是最有效的交流方式。
一個擁抱的人與被擁抱的人一樣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