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秀《我們長大了》:如何儘快毀掉一個孩子?假裝表揚他

2019-07-22     父母夜讀


最近,一檔記錄二胎生活的綜藝節目《我們長大了》正在熱播。

節目裡有四對二胎寶寶,各個惹人愛。

又帥又暖的嗒嗒小哥哥登場後,獨生子女嘉賓鄭爽忍不住高呼:「哇,這就是我想要的哥哥!」

可是隨著節目的進展,鄭爽忍不住落淚。

原因是,她看到嗒嗒小哥哥為了哄妹妹開心,「忍痛」放棄了自己喜歡的玩具。

她覺得這個小哥哥太可憐了,可憐到快沒自己了。

嗒嗒是個普通的七歲小男孩,愛音樂、愛玩具,但最愛的還是妹妹。

他會給妹妹剝橘子、穿襪子,自己的喜愛和妹妹的喜愛撞車,他會選擇讓著妹妹。

節目裡有一個「舊書換玩具」的任務,接到任務後,嗒嗒帶著三歲的妹妹來到了商場。

工作人員清點了舊書的數量,告訴他們,可以換一個大玩具和一個小玩具。

嗒嗒看中了一架迷彩飛機,而妹妹喜歡一套粉紅小企鵝,兩個都屬於大玩具。

嗒嗒把小玩具一件一件展示給妹妹看,試圖說服妹妹,放棄大玩具選擇小玩具。

妹妹,就是抱著小企鵝不鬆手。

嗒嗒無奈地嘆著氣,把心愛的飛機捧在手裡看來看去,最後還是放回了架子上,決定幫妹妹把小企鵝換回去。

在跟媽媽講電話的時候,嗒嗒沒忍住,哭了。

「妹妹就是喜歡那個,我沒辦法…」

「那你還愛妹妹嗎?」

「愛呀。」

嗒嗒媽媽聲音也哽咽了,

連著跟兒子說了很多聲謝謝。

值得注意的是,嗒嗒媽媽的表揚,和大多數家長的表揚並不一樣。

她沒有說,這才是一個當哥哥的樣子,而是說,媽媽謝謝你照顧妹妹,謝謝你幫妹妹做了那麼多事,在媽媽心目中,你是一個特別特別棒的哥哥。

媽媽說,如果讓我給我的孩子打分,他們應該在101分,他們已經超越了自我。

教育專家張雅蓮也說,

這對兄妹,是最有愛的一對兄妹。

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中提到,

基於評價的表揚,和基於愛的感謝,對孩子起到的鼓勵作用,是完全不一樣的。

表揚,會促進孩子改善一些行為,但孩子更有可能因此會變成「討好者」和「總是尋求別人認可的人」;

而感謝,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價值、對他人的影響,感受到自己和他人之間愛的聯結。

嗒嗒對妹妹的遷就,不是也不應該出於義務,只是因為他愛妹妹。

嗒嗒媽媽說:「有愛的人,眼裡會發光」。

我第一次意識到感謝的力量,是因為我家大寶的幼兒園老師。

大寶也是因為弟弟出生,

不滿三歲就被送去幼兒園的。

一天,我去幼兒園接大寶,她在遊戲室賴著不走,叫了幾次都叫不動。我心裡還惦記著回去給小寶喂奶,就不耐煩起來。

「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啊?!」

「你弟弟還在家等吃奶呢!」

「老師還等著下班呢!」

「怎麼這麼不懂事!」

孩子突然大哭起來。

老師趕緊用眼神制止了我,她拉著大寶的手蹲下,對她還沒玩夠表示了理解,也認同了幼兒園的玩具很有趣,還耐心解釋了玩具每天要消毒清洗,請大寶先跟媽媽回家,明天再來玩乾淨的玩具。

大寶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老師微笑著對大寶說:「老師謝謝你的配合」。

老師看了看我,又加了一句:「媽媽和弟弟也謝謝你的理解。」

老師的這幾句話,聽得我非常羞愧。

我們只顧著自己還有這樣那樣的事,完全忽視了,小孩子也是有自己的情緒和做事節奏的。

在我的心裡,回家喂二寶是重要的事;可在她的認知里,現在做的事就是最重要的事。

我們總是希望孩子做事有專注力,

卻又在不知不覺破壞她的專注力。

老師的做法,讓我如夢初醒。

哲學家岸見一郎在《被討厭的勇氣》中說,「人表揚人的目的,在於操縱比自己能力低的對方。」

我對大寶總是吝嗇表揚,常常斥責,老師的「感謝式表揚」,讓我知道,基於平等和尊重的理解是那麼重要。

怪不得大寶那麼喜歡老師。

因為老師把她,放在了和大人對等的位置上,時刻呵護著她的自尊。

日常生活中,還有一個常見場景,

就是以「表揚」的形式,鼓勵孩子表演節目。

特別是家族聚會的時候,家長們都希望把自家孩子拉出來「溜溜」,要是別人家孩子表演了,自己孩子沒演,會讓他們覺得沒面子。

家長的初衷是好的,希望讓孩子大方、自信,在人多的場合不怯場。

可我們通常見到的場景是什麼樣的呢?

「寶寶,把你彈得最好的曲子給大家彈一下!」

「寶寶跳舞那麼棒,給叔叔阿姨來一個!」

如果孩子拒絕表演,家長就會立馬翻臉,嘴裡叨叨著說一些類似「這裡沒有外人你都怕,那將來登台表演還不嚇尿褲子」的譏嘲。

知乎上有個熱門問題,「如何讓父母不強迫自己在客人面前表演?」

都是一些長大了的孩子對父母的控訴。

這些曾被表揚「大方有才華」的孩子,現在充滿了對這種讚揚的厭惡,一想起來就不寒而慄。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大部分孩子覺得自己沒受到尊重,父母的刻意炫耀,總給他們一種覺得自己像是「是驢子是馬拉出來溜溜」里的驢子和馬。

如果實在不能避免才藝表演怎麼辦?

把他們變成一家人的互動。

我曾經見過一家人特別融洽的畫面:

姥爺給孩子們背《沁園春.雪》,大姨給大家朗誦過《目送》,孩子們很喜歡,在旁邊載歌載舞。

這樣的家族聚會,其樂融融,

很容易成為孩子美好的回憶。

前段時間,一則小視頻刷爆了朋友圈。

視頻里的三歲萌娃Tydus要給媽媽準備晚餐,買菜、做飯,一氣呵成,讓無數媽媽連呼感動。

可是放在自己身上,有幾個媽媽,敢給孩子這樣「幫助」自己的機會呢?

看到孩子為了幫自己做飯,把果汁撒得滿地都是,有幾個媽媽還能淡定的跟孩子說「感謝」呢?

人際關係專家諾伊爾·C·尼爾森博士在《感激的力量》中寫道,「感謝是一種接受性的能量,它動用的是你的心。」

習慣性跟孩子說「感謝」,守護的是孩子的價值感,更是孩子能照顧好自己和他人的力量源泉。

我們都很羨慕,霍思燕有嗯哼這樣的寵媽狂娃,然而霍思燕除了沖孩子撒嬌之外,最經常說的就是感謝。

嗯哼給媽媽做果汁,想當然地把水果直接泡在水裡,霍思燕沒有像大多數媽媽一樣,笑著說,「我的傻兒子誒」。

而是真誠的對孩子表示了感謝,然後陪嗯哼試驗了各種改進方法。

櫻桃小丸子裡有一集,敬老節,小丸子想幫爺爺實現夢想,然而爺爺說他的夢想是環遊世界。

小丸子思前想後,帶爺爺去了商店街。

在倫敦鞋店門口拍照留念;

去玩具店看澳洲考拉;

到水產店看亞馬遜食人魚;

最後在中華料理店請爺爺吃陽春麵。

吃飯的時候,小丸子說,

環遊世界一周,這不就是你的夢想嗎?

雖然今天,我們並不是真的環球旅行,可是總有一天,我一定會讓你達成環遊世界的美夢的,所以你一定要保持身體健康。

聽到這樣的話,不只小丸子的爺爺會淚目,還有無數被小丸子溫暖的我們。

其實,作為家長的我們,

並沒有很多可以給予孩子。

相反,孩子給我們帶來了為人父母的滿足感和成就感,孩子幫我們從還需要別人照顧的「大孩子」成長為,可以承擔家庭責任的成年人。

是孩子讓平庸的我們,可以享受到來自他們的崇拜、依戀和信任。

只不過,這一切,需要我們常用「感謝」去換取。真的,有事沒事多感謝孩子,走心一點。

別假裝,別敷衍。

本文首發於「父母夜讀」,父母遺傳給孩子的三觀,比五官更重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P87MLWwB8g2yegNDT3m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