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慶鳴原創
無錫的留芳聲巷,是一首婉約清麗的小詩,古樸散淡的畫卷,無論城市容顏更迭變化,將永遠鐫刻在我記憶深處,在歲月的時光里流淌著詩意、靈動和芳馨。閱讀本文精彩需要6分鐘。
逝去的歲月,無錫城裡有數不清的里弄小巷,歲月的痕跡就散落在大小巷陌中,它們是留芳聲巷、百歲坊巷、小婁巷、大婁巷、歡喜巷、鎮巷、福田巷、惠巷、昇平巷、五姓巷、榮巷……磨剪刀、修洋傘、賣甜酒釀、賣棒冰、收舊皮鞋的吆喝聲,不絕於耳,叫聲喊聲串起了巷子長長的腳步。
我住在留芳聲巷的老宅里幾十年,在過去龜背形的無錫老城區地圖裡,這個巷子雖老,但文脈悠久,書香甚濃。這是解放前新生路上最大的一條巷,可與盛巷、小婁巷、大婁巷、鎮巷、東河頭巷、歡喜巷、槐樹巷、睦親坊巷相媲美,巷子的名字「留芳聲」在諸巷中也是最美的,讓人追憶。
江南多小巷,小巷多老宅,而老宅里常常都有一條又深又長的弄堂,我家住在留芳聲巷44號中弄22號,是一個楊氏大宅門,44號門裡有東弄、中弄、西弄,每個弄內約住了20多戶人家。「文革」期間,楊家祠堂遭毀,牌位被推翻,先祖列宗難覓。「文革」後,推行經租房,在原有楊氏大家族的基礎上,又衍生出不少新戶頭,成了城中又一處「七十二家房客」。
中弄是榮毅仁夫人楊鑒清的祖居,她是無錫名門楊干卿的女兒,楊干卿系楊氏宗譜遷城第十世公支,1932年,榮楊二家訂下親事,當時榮毅仁16歲,楊鑒清15歲,三年後舉行大婚。榮毅仁儒雅俊逸,楊鑒清才貌出眾,兩人一見傾心,經媒灼之言,使婚姻披上了浪漫、絢麗而富有傳奇、傳統色彩。我的祖母與楊鑒清,用現在話講,稱「小姐妹」。
巷子中弄20號內還住著一位在江浙滬一帶頗有名望的人物蔣錫麟。他在無錫時名不見經傳,但後來在上海灘逐漸聲名鵲起,原因是1902年自費創辦了一份評彈小報《老聽客》,發行量1000多份。這是一張專門傳播評彈藝術的小報,介紹評彈方面的信息、報道、名家名段、流派唱腔、各地演出近況和評彈的發展、新老演員情況等,深受江浙滬評彈愛好者的歡迎。《老聽客》的發行,都是靠老聽客們寄去郵票,再由蔣錫麟寄出小報。評彈愛好者的青睞,是他自費辦報的動力。當年,我父親常投稿《老聽客》,均被錄用。蔣錫麟先生屬於茶壺裡有貨卻倒不出的那類人,不擅言詞,但學養和編輯功底卻很深厚,他曾拜師於著名評彈藝術家邢瑞庭。如果說無錫才子錢同朋創辦的《廣播書場》是空中電波、梁溪雅韻,那麼,才子蔣錫麟也是評彈界的知音和翹楚。
西弄內住著一位民國鄉賢、著名書法家,名叫張滌俗,他平生以臨池為樂,擅長行書和小楷,行書宗書王右軍、顏魯公,小楷出入晉唐之間,典雅雋永,還通曉音韻,是江南詩詞學會的發起人之一。張滌俗生前任無錫書畫院畫師,他畫的條幅經常掛於公花園同庚廳、蠡園、黿頭渚等處展出,書畫立軸,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時,2~3平尺已可賣到2000元左右,香港書畫拍賣市場也常聞其作品敲槌聲。
留芳聲巷的老弄、老宅,文脈悠久,文韻浸潤,僅44號一個門牌內,就已可圈可點。鄰近的門牌內還有許多知名人物。《二泉映月》的記譜者、中央音樂學院教授、著名音樂家、國樂家楊蔭瀏先生,還有著名計算機軟體專家楊芙清,是中科院學部委員,曾任北京大學計算機科技系教授。還有薛祖康,他是著名企業家、永泰絲廠廠長、繅絲工業局、機械工業局高工……住在這條巷上,仿佛置身於歷史塵埃的歲月長廊中。
透過老宅漏窗,欣賞老巷住宅天井裡微縮型的江南園林美景,泉水叮咚,太湖石瘦,花繁葉茂,白蘭花、茉莉花、夜飯花、桂花的清香,在不同季節飄進漏窗,穿過弄堂,散發得很遠很遠,收音機里不時傳來吳儂軟語……
我在小巷文化浸潤下長大,留下了許多難以忘懷的童年記憶。小時候,中午吃完飯,飯碗一丟,跟大人說去上課了,其實,是野豁豁里找小夥伴們玩耍去了,彈玻璃球,打木陀螺,甩香煙紙牌,滾鐵環,穿庭園假山,「爭上游打四十分」,捉迷藏……巷子暗黑幽長,卻不覺黑,在那裡消磨著孩提時的課餘時光,上課時間一到,滿頭大汗,小手烏黑,心裡卻悠然舒心,明天還要再去穿幽深的弄堂……。
那井,夏天是沉落西瓜消暑的最佳空調;那收音機里的評彈,是琵琶弦子陪著我酣然入夢;那瀰漫著紅木花窗的味道,穿過我懂事的心田。那雨巷,不就是戴望舒筆下的《雨巷》?有淅淅瀝瀝的小雨,有美美濕濕的詩意,有油傘飄過的芳香。我常常在夢裡尋找著逝去的小巷、老宅、古樹和童年,小巷穿過時間隧道,人會老去,青磚會老去,但小巷不該老去,因為它刻著古老的印記,深深地飄浮在我的腦海里。從前,主婦們倚著門檻,狗貓兒安靜地叭在她們的腳邊,邊織毛衣,邊嘮家常,張三家生了娃兒,李四家娶媳婦了,不用打聽,巷裡的事情全知道。
我是來尋夢的,尋找童年的夢。這些文字,是文化尋根,也是精神返鄉。今天,留芳聲巷因城市改造,歷經風雨淘洗、時光雕刻,已成東河花園一隅,舊貌不再。老宅那斑駁的花紋、高高的馬頭牆、深深的古井、古樸的松樹早已蕩然無存,唯有老照片、老檔案記錄下那些貼膚的日子。
扶牆而立,思緒萬千。小巷,是一首婉約清麗的小詩,是古樸散淡的畫卷,無論城市容顏更迭變化,將永遠鐫刻在我的記憶深處,在歲月的時光里,小巷永遠流淌著詩意、靈動和芳馨。
凡是過去,皆為序章。一個巷子,名人才俊眾多,頗值得探究。慎終追遠,惟願留芳聲巷巷的文脈得以延續,深植於鄉土的文化能在時代的前行中得以傳承並留下屬於自己的印記。
作者簡介:楊慶鳴,散文作家,江蘇省作協會員,無錫作協理事,散文作品散見於報刊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