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約科維奇:「塞爾維亞,不是只有戰爭和貧窮。」

2019-07-23     變相怪姐



周日,國際網球名人堂官方宣布兩屆大滿貫得主、中國網球選手李娜正式入駐國際網球名人堂,成為首個進入網球名人堂的亞洲球員。



說起來,怪姐也算是個業餘網球迷,不過帶我入圈的不是李娜,而是一個叫做德約科維奇的塞爾維亞帥小伙。

上周,怪姐的朋友圈被他刷屏,耗時五個小時的決賽,德約科維奇最終以3:2的比分戰勝了瑞士球王費德勒,成功衛冕溫網冠軍。



經歷過戰火、挫折、巔峰和重生,德約科維奇贏得了職業生涯的第16個大滿貫,他又一次縮小了與費德勒的距離,距離萬人之上的球王,只差四個大滿貫的距離。



想要了解德約科維奇,就必須先了解他的祖國塞爾維亞。

塞爾維亞坐落於被譽為「歐洲火藥桶」的巴爾幹半島,90年代初南斯拉夫解體,分裂為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北馬其頓和波士尼亞-黑塞哥維那。



此後的塞爾維亞一直處於戰亂當中,先和克羅埃西亞打了四年戰爭,1995年才正式停火。四年後,科索沃戰爭再次爆發。

而1987年出生的德約科維奇,就是在炮火中長大的。

小德四歲那年,父親經營的披薩店外建起了一座網球場,小德借著送外賣的機會,得以進入球場練習網球。



這座網球場,後來改變了小德的人生軌跡。

兩年後,小德在這裡遇上了帶他走上網球之路的伯樂,傳奇教練伊蓮娜·戈西奇。



當時的小德帶著網球拍在場外觀看訓練,戈西奇讓他一起試練,意外發現這個小孩網球天賦極高,於是破天荒地讓才6歲的小德,留在網球培訓班參與試訓。

此後六年,德約科維奇一邊在戈西奇的指導下接受正規訓練,一邊在防空警報的鳴響中迅速成長。



1999年科索沃戰爭期間,小德一家人每晚都在公寓下的防空洞中度過,聽著轟鳴聲默默祈禱。

白天為了練球,冒著生命危險在剛被空襲過的廢墟上練球,因為小德覺得戰機不會在短期內轟炸同一個地方。

那時的塞爾維亞,每天要遭遇上百次的轟炸,小德也漸漸習以為常,當戰鬥機從頭上飛過時,他頭也不抬地繼續訓練。



正是這樣的童年經歷,才練就了他在網球場上的大心臟和堅強意志。

戰爭結束後,戈西奇勸說小德的父母,要想讓他成為職業球員,必須離開塞爾維亞接受更專業的訓練。

為了支持小德,他的父母變賣家產,借下了月息高達15%的高利貸,把他送到德國慕尼黑的一所專業網球學校。



12歲的小德明白,他只有成功才能拯救家庭。臨走前小德告訴父母:「我一定會成為世界第一」。

在網球學校的兩年間,他是練習最刻苦的那個人,因為先天的輕微哮喘,讓他的體型和力量比同齡人弱了許多。

所以,在別的少年玩電子遊戲、參加party時,小德堅持跑步、拉伸等高強度訓練,毫不懈怠。



天賦加上自律,小德找到了通往成功的鑰匙。

2003年,年僅16歲的他順利轉為職業選手。短短一年後,18歲的他成為男子網球世界排名前100位中最年輕的球員。




在網球運動中,澳網、法網、溫網、美網統稱四大滿貫,是每個選手苦苦爭奪的最高榮耀,德約科維奇也不例外。

但他面對的,卻是網球史上最偉大的兩個球員:

一個是早早被欽定為球王的瑞士天王費德勒,一個是只比他年長一歲的天才球員納達爾。



於網球,近二十年是最好的時代,於德約科維奇,卻是最壞的時代。

他在職業生涯初期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都被這「兩座大山」同時壓制,無論費德勒和納達爾纏鬥得如何精彩,小德都只能當一個無奈的旁觀者。


早年網球迷戲稱他為「三德子」


這種被忽略的無力感,甚至讓小德在2010年就萌生了退役的念頭。

幸好,「塞爾維亞」救贖了他。

2010年底,德約科維奇和蒂普薩勒維奇、特洛伊基等人,代表塞爾維亞一路過關斬將,為塞爾維亞首次贏回了代表網壇團體最高榮譽的戴維斯杯。


塞爾維亞隊集體剃光頭慶祝冠軍


為祖國贏得尊嚴的榮譽感,讓小德真正找到了比賽的動力和自信,沒有人能預料到,他在2011年將涅槃重生,屬於德約科維奇的時代,來了。

故事的高潮發生在2011年的7月,首次打進溫網決賽的小德,在溫布爾登球場乾淨利落地擊敗了當時的世界第一納達爾。



這次勝利,不僅讓小德拿下了夢寐以求的溫網冠軍,更徹底打破了費德勒與納達爾對世界第一長達八年的壟斷。

賽後小德躺在草地上雙手高舉,他用自己完美的表現宣布:一個統治網壇的新王,誕生了。



兩天後,創造歷史的德約科維奇抱著冠軍獎盃凱旋迴國,數十萬塞爾維亞人把街道堵得水泄不通,他們振臂搖旗,在議會大廈前的廣場上迎接英雄,整齊高喊著「Nole is the king」。

自此之後,這個身材纖瘦的網球少年,一人扛起了塞爾維亞的驕傲與榮耀,帶給了這個飽受戰亂的國家重拾尊嚴的機會。



他用自己的存在,告訴全世界——「塞爾維亞,不是只有戰爭和貧窮。」



2011年至今,德約科維奇每前進一步,都在衝擊著網壇記錄。

2011年,他在一個賽季中贏下了三座大滿貫,其中連勝41場,被評價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賽季之一。


2011年澳網奪冠


2015至2016年賽季,他連續奪得四個大滿貫冠軍,被譽為「諾瓦克全滿貫」,同時代沒有人完成過這個壯舉,哪怕是費德勒和納達爾。


2016年法網奪冠


2018年,他在贏得辛辛那提大師賽後,成為了男子大師系列賽自設立以來,唯一一個集齊九個大師賽冠軍的球員,被譽為「金大師」。

一往無前的德約科維奇,在一場場的鏖戰中向世人證明了自己是這個星球上最偉大的網球選手,但他戰勝了網球場面對的大部分對手,卻始終無法征服全世界的觀眾。



如果你看了剛剛過去的溫網決賽,一定會對現場觀眾的表現「印象深刻」。

德約科維奇的對手費德勒贏得了全場的支持,每一次得分都能獲得最熱烈的掌聲。而在德約科維奇出現失誤時,你甚至能清晰地聽到現場觀眾對他的噓聲。


賽後的德約科維奇對此無奈地回應:「當場上觀眾呼喊『Roger』時,我只能想像著他們其實是在為我加油,反正Roger和Novak的發音還蠻像的。」

這番話聽起來雖然辛酸,但其實小德早已習慣了自己「全球客場」的待遇。無論他在球場上如何強勢,都很難在贊助商、媒體和球迷中獲得支持。



去年優衣庫牽手費德勒,砸下了10年3億美元的巨額合同。而他們的上一個代言人德約科維奇,代言費據傳才每年1000萬美元左右。

還有每次出席比賽發布會,小德都會分發塞爾維亞巧克力給全場媒體。然而在這些人的筆下,德約科維奇更多地被視為擊敗費德勒和納達爾的反派角色。



與費德勒和納達爾同為網壇三巨頭的小德,永遠是不受重視的那個人,2016的澳網賽前活動上,居然把小德的名字「Novak」拼成了「Novack」;

這一切不公平的對待,都源於他身上突出的「塞爾維亞」標籤。


德約科維奇其實是有機會撕掉這層標籤的。

在德國網球學校的第二年,德國網球協會就拋來橄欖枝,勸說他加入德國國籍,年輕的小德拒絕了對方,選擇回到家鄉貝爾格勒。

在他成名後,英國網協也曾邀請他加入英國國籍,德約科維奇依然不為所動。



更好的廣告贊助、更友善的支持者、更順利的職業生涯,一貧如洗的祖國都不能帶給他,但名譽全球的德約科維奇,選擇了堅定捍衛祖國的尊嚴。

「我為自己塞爾維亞的身份驕傲」,這成為了他在球場上拼搏的最大動力。




當然,德約科維奇並不是一直順風順水,他也曾迷茫過、放棄過。

2016年下半年,德約科維奇帶著連奪四大滿貫的氣勢出現在里約奧運會的球場上,為國家奪取金牌的願望,從未如此急迫過。



勢在必得的德約科維奇,卻在首輪比賽爆冷輸球,無緣晉級。

這場比賽被德約科維奇視為「職業生涯最痛苦的失利之一」,他在人潮洶湧的網球場中掩面哭泣,揮手向在場的國人道歉,哭得令人心碎。

時隔三年,怪姐至今都沒有忘記他那時的神情,自責、痛苦、失落……



此後的德約科維奇一蹶不振,他好像失去了打球的動力,連遭敗績。

直到2018年的溫網,歷經了兩年的低迷,正當世界網壇似乎又回歸到費德勒和納達爾的二人轉時,德約科維奇再次淬火重生。



從戰火中走出來的塞爾維亞人,字典里沒有放棄二字。

與家庭優渥的費德勒、納達爾相比,小德出生於飽受戰爭摧殘的廢墟中,他學網球、踏入職業網壇不是源於培養貴族愛好,而是為了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

網球運動自誕生以來,一直被視為紳士運動,而來自塞爾維亞的德約科維奇,就是其中最大的異類,他更是個無所畏懼的戰士。



這也是他的故事中最動人的地方,不是因為強大,而是因為堅定。

背負著同胞的期待和國家的尊嚴,德約科維奇以一己之力,堅定地對抗著整個世界的傲慢與偏見,讓那個歷經戰火摧殘的塞爾維亞,在全世界人眼中脫胎換骨,重拾榮耀。

或許,正因為有他這樣的運動員存在,網球才顯得高貴。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OfMVHmwBmyVoG_1Zc0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