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年輪 | 從命令行到圖形化,世界如此多彩(上)

2020-02-29   極客灣

從枯燥到有趣,從簡陋到豐腴,系統在我們的視野內改變,在我們的視野外進化。雖BUG依然不少,但比起過去命令行要好,那麼,是誰把我們的電腦帶入了圖形化時代呢?

是Windows嘛?畢竟它的名字就是「窗口」嘛,有一種打開內心的感覺,只可惜並不是它。

是MacOS嘛?按照以往的劇情發展,不是微軟就得是蘋果了唄,但可惜也不是它。

那到底是誰?我印象里只有這倆大傢伙做PC系統的呀?還真不是,至少,在幾十年前不是。有一家公司你沒注意過、但你一定聽過,它就是Xerox 施樂。

等等,這不是家做印表機的公司嘛?怎麼就和電腦扯上關係了?沒錯,它確實是做印表機的公司,而且還是世界上第一台複印機、雷射印表機的發明者!它依靠複印技術就踏進了世界500強之列。

施樂從前身哈羅伊德改名,並正式成立於1961年,從古至今它也一直在點列印的科技樹,但時間到了20世紀80年代,畫風就有些不同了。

歐美的80年代在幹啥呢?從之前聊到的《科技年輪| 機箱,變身!(戳這裡)》中我們可以知道,那些年大家都在搞小型化PC,正如上圖,IBM已經推出了XT結構的電腦,我們已經可以在書房裡玩兒這些「高精尖」啦。

施樂自然也不甘落後,作為一家科技公司總要有點牌面,不能只讓你們搞啊,我也要搞!於是施樂公司帕樂奧圖研究中心(Xerox PaloAlto Research Center,即Xerox PARC)悄然成立。

1981年4月27日,他們推出了一台名為失了智星...哦不,施樂之星(Xerox Star)的電腦,其創新驚天動地,但在說它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在此之前的電腦都是啥樣。

六七十年代有IBM OS/360、VMS、Unix等系統,用途主要是科學計算、大型機、超算這些,一般人也接觸不到,介面嘛...大概是下面這樣的:

「我是誰?我是哪兒?我要幹什麼?」

同樣是在1981年,IBM為了推自己的電腦找到了微軟PY一下,最終發行了名為MS-DOS的作業系統,它是第一個大規模使用的微機系統,

現在看來,可能你買個卡西歐或者德州儀器的計算器,介面也差不了太多...但同時期在施樂做出來的電腦是個模樣呢?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

他還能顯示圖片了,還不只是NES、FC遊戲機那樣的畫面,而是真正意義上的圖,通過大屁股CRT你甚至能感受到和現實中紙上一樣的畫面。

當然,作為商用的東西,總要讓人看到能賺錢的價值,你可以在點上做統計、做報表、寫論文、算帳單,成為了生產力工具,也是真正意義上讓鍵盤、滑鼠發揮了用武之地,

它引入了窗口模式,你能同時打開幾個窗口,干不同的事兒。你可以建立文件夾,把不同的東西歸類放到一起,找起來只要點兩下滑鼠就可以了。

這樣的東西,在當年可以說是神乎其技,正所謂「做一行當事兒,第一個是天才,第二個是庸才,第三個是蠢材。」施樂絕對是當年的天才,就像是神筆馬良給無臉男畫上了五官一樣,電腦也擁有了自己的五官,螢幕終於不再只能顯示天書了。

從豆腐塊兒大小的命令行,到如今大尺寸帶魚屏紙片人,電腦經過了多少改變?命運又有幾多變遷?其實首個GUI(圖形用戶介面)比1981年的智多星更早,而它的發展也絲毫沒有一帆風順的意思,我是你們的老張,電腦的故事我們下回再續~

喜歡我們的推送別忘了點一個

參考&引用:

36kr.com/p/208611

zh.wikipedia.org/wiki/DOS

en.wikipedia.org/wiki/Xerox_Star

http://c.biancheng.net/view/1193.html

blog.csdn.net/gaga06/article/details/10004389

blog.sina.com.cn/s/blog_5601526b01000c8g.html

https://computerhistory.org/blog/xerox-alto-source-code/

360doc.com/content/17/0925/23/37113458_69018118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