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彈歷史:崇禎的失敗,真的是諸臣誤我嗎?

2019-10-15     王俊傑猛

今日頭條 王俊傑猛

評彈歷史:諸臣誤我,崇禎說的是真的嗎?

崇禎手下的忠臣能將 ,並不亞於其他人。

公元一六四四年(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存在了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的氣數終於盡了。

紫禁城後的煤山上,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帶著唯一的隨從、太監王承恩自縊身亡。在他的衣袖中,有一份用手指寫的血書:朕涼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賊直逼京師,此皆諸臣誤朕,朕死而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毋傷百姓一人。

崇禎皇帝自己認為,他之所以丟了天下,是因為那些大臣不得力。事實是這樣的嗎?

在崇禎執政的一十七年間,滿朝文武中縱然有誤他之臣【每個朝代都有奸臣、庸臣,不惟崇禎】,亦有他自毀之城。

比如,韓爌協助崇禎剷除魏忠賢,為崇禎掌權立下汗馬功勞,此人辦事公正,處事有方,是崇禎時期難得的首輔,也是難得對明末形勢有著清醒認識的能臣。

明朝後期,朝中黨爭嚴重,崇禎皇帝為此十分困擾,問計韓爌,韓爌答道:人臣原不應以黨事君,人君也不可以黨疑臣,總當詳核人品,辨別賢奸,然後舉措得當。若大廷上妄起戈矛,宮府中橫分畛域,臣恐非國家之福呢。

這話意思就是大臣們不能結黨營私,皇帝也不能按黨用人,只能因人而異,量材使用。這番見識,真的是大清醒之人。

但,這樣一位老成持重、扶正抑邪的首輔,因為受袁崇煥事件牽連,被魏忠賢餘黨彈劾,崇禎不置可否。

韓爌心灰意懶、上疏隱退,崇禎居然無意挽留,任他歸去。自他以後,崇禎皇帝手下再無首輔【不是真的沒有,而是沒有首輔之才】,史可法,也只當了三個月的首輔,但只是臨危受命而已,並沒有對局勢有左右的作用。。

自秦統一七國建封建帝王制/度,將所有的權/力集中於皇帝一人之手,於是每個王朝的興衰存亡,也就緊緊依附於皇帝的性格和能力。

崇禎一朝十七年,「不近聲色,憂勤惕勵,殫心治理」,兢兢業業,但,崇禎也難力攬狂瀾,常常被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具悲劇色彩的皇上。

崇禎之敗,並非生不逢時,而是個人才幹、性格不足以救國,後人哀嘆其非亡國之君,更多的只是一種惋惜而已。崇禎之庸在於,自己庸,而且喜歡勤政,結果庸政泛濫。

史書記載朱由檢常「臨朝浩嘆」,感概自己得不到傑出的人才。可事實並非如此,崇禎一朝名將能臣輩出,關鍵是崇禎不會用人。

崇禎常常獨寵一人不顧其他,絲毫不加以約束,不信任後又,棄之如敝履。這種用人方式最大的壞處就是,被寵信的將領官員常常恣意妄為,而不被信任的將士正確的意見也常不被採納。其實,崇禎的執政 就是閉目塞聽。

崇禎雖然不是亡國之君,但也並非救國之君,如果和嘉靖皇帝換個位置,崇禎算是不錯的皇帝。

但明末處於強敵環繞的環境中,崇禎自身能力不足卻肩負天下興亡的重擔,雖然一生勤勉但又弱點極多,所以,崇禎類似於現在常說的:方向錯了,再努力也沒有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OZT80G0BMH2_cNUgTGS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