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ror頭條」點映生意經:一「點」定輸贏

2019-09-30     影視Mirror

即便早已知曉國慶檔必然是《我和我的祖國》、《攀登者》、《中國機長》三大巨頭拼殺的火葬場,但這場戰役的激烈程度,仍是讓人膛目結舌。

截至截稿,根據貓眼數據顯示,《我和我的祖國》、《攀登者》、《中國機長》三作品33.9%、34.6%、30.2%的排片占比不分上下,但票房成績已分出明顯階層。《我和我的祖國》以2.13億遙遙領先,上映前最不被看好的《中國機長》以1.16億的票房成功逆襲,《攀登者》9950.2萬的票房位列最後。


結果有些出乎意料,或許與點映不無關係。

9月28日,電影上映兩天前,三部作品分別在不同地區進行大規模點映,為國慶檔的票房廝殺提前吹響了號角,並完成第一波口碑發酵。

而觀眾的主要議論點也放在了《攀登者》和《中國機長》兩部作品之上。作為「中國驕傲」的第三部,《中國機長》在#歐豪好慘#和#袁泉演技#的熱搜話題中,一路逆襲,成功摘得點映場桂冠,進而影響正式上映的票房;反觀之《攀登者》,這部集結了老中青三代演員的獻禮大片,在上映前不論是陣容還是題材,都曾引發萬眾期待。卻在點映當天,因為感情戲而勸退了不少觀眾。

曾幾何時,利用點映來為影片造勢,還是《英雄》《無極》《滿城盡帶黃金甲》等大片所享有的特權,而如今,這幾乎成為了片方宣發的常規手段。

甚至,對於如今的電影來說,較量,從點映的那一刻就開始了。

一「點」之差


中國市場近兩年可謂是翻天覆地,從追逐流量、粉絲效應,到回歸內容、質量為王,口碑的擴散速度以及對影片票房的影響早已不能同日而語。

而點映,作為口碑發酵的第一環節,其所承擔的任務是給予院線及觀眾以信心,獲得更多的排片占比並喚起觀眾「想看」的慾望,從而最終轉化為買單行為,拉動影片票房。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提前釋放口碑是一個極其有風險的環節,行業中流行著這樣一句話,「點映不過8.5,不如回家賣紅薯」。對於普通觀眾而言,能夠提前獲得看片的機會當然是好事。但與此同時,還需要注意的是,對於電影片方而言,提前觀影通常是影迷或者是粉絲,他們扮演口碑引領的作用。有口皆碑自然皆大歡喜,但若反響並不理想,那麼點映帶來的後果或許遠遠超越正式上映。

9月28日,短短的一天點映,已然初步影響了國慶檔三部電影的口碑。而這樣的事情,在今年的點映市場也並非第一次發生。

今年夏天,一部《哪吒之魔童降世》橫空出世,狂攬49億票房,力壓《流浪地球》,成功逆襲為國產總票房第二名。

但和絕大多數國產動畫電影一樣,《哪吒》在上映前夕卻並沒有得到太多的關注。


所有的一切都是從點映開始的。從最初的默默無聞,到點映期間的口碑發酵,形成最終的自來水效應,成為《哪吒》逆襲的關鍵因素。

同樣的故事曾發生在2018年的暑假。因為題材等原因,《我不是藥神》上映前,並不被業內外所看好。但該片在前後夾擊的劣勢之下,實現排片的追趕與口碑對票房的反哺,和點映期間釋放出的大量正向口碑便有著極大的關係。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點映並非是一勞永逸的,盲目點映只會適得其反。甚至可以說,口碑發酵與撲街只有一「點」之差。

最顯著的例子莫過於今年暑假檔的《銀河補習班》。作為曾一度被認為會是這個暑期檔的票房冠軍的《銀河補習班》,在暑假檔共拿下8.7億的票房,儘管說不上失敗,但與媒體最初所預測的20億票房相差甚遠。


而這個結果,或許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點映期間的口碑發酵。

從7月4日開啟小規模點映,到7月13日開啟大範圍的超前點映,《銀河補習班》的口碑效應與宣傳熱度在映前一周就已經開始釋放。但是不同於《哪吒》與《我不是藥神》的點映期間的一致好評,《銀河補習班》中嚴重的兩極分化,為影片正常上映後的票房,埋下了不確定的因素。

什麼樣的作品適合點映?


歷史無數次證明,點映的確是目前電影宣發中的最重量級武器之一,但龐大的範本也證明了提前點映的策略並非是一勞永逸的。

盲目點映不僅會過早暴露自身的短處,更會對影片前期的口碑發酵產生負面影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它們將面臨市場更為兇狠的反噬,縮短自身的壽命。

前有《銀河補習班》的遺憾和《哪吒》的逆襲,後有《攀登者》與《中國機長》逐漸分化的口碑發酵,短短几個月內,數部同時以點映作為其口碑發酵的利器,最終卻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表面上看或許只是口碑問題所帶來的差異,但這背後,片方首先所要考慮的,或許不僅僅只是如何讓點映轉化為影片最大的利益的問題,更多的是要把問題歸結於到底什麼樣的作品才適合點映之上。


今年年初,《流浪地球》的奇蹟,便是低期待值作品依靠點映逆襲的典範。在受眾上,不同於同檔期《飛馳人生》與《瘋狂外星人》的高期待值與高受眾,在上映前的低知名度與低期待值,通過點映,一舉成為春節檔冠軍,完成了後來居上的壯舉,成為中國科幻電影里程碑式的存在。

同理,《我不是藥神》、《哪吒》等片的逆襲也同樣歸結於此。因此,對於低知名度的高質量作品而言,點映無疑是最低成本同時最具參考性的市場試探,足以給予院線和觀眾充足的信心。反之,對於受關注度普遍較高的影片而言,相比於大規模的電影,保持一定神秘感,或許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另一方面,在預判影片是否適合點映發酵後,點映的規模同樣也足以影響後期影片正常上映時的成績。

去年,《我不是藥神》奇蹟,讓人看到了大規模點映的威力,但這也並不意味著通過大規模點映便能成功發酵熱度與口碑。《銀河補習班》的遺憾或許讓人可惜,但2017年的《奇門遁甲》、2015年的《萬萬沒想到》等片,則完美詮釋了大規模點映對於點映下電影正常上映期間失控的風險。

對比之下,曾經以33.7%排片打破了動畫片不作為主力排映的固化思維的《神偷奶爸3》,在上映期間,場均人次曾飆到179人的成績,則是典型的以小範圍點映博取高場均人次的成功案例。


歸根結底,不論是判斷影片是否需要點映也好,選對點映的大小規模也罷,點映從來都不是機械的策略手段,唯有靈活運動,才能逆轉乾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OA-Dg20BMH2_cNUgoHh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