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第一批「隨母姓」的孩子,如今已成年,卻逃不開這4種結局
一直以來,隨父姓都是中華人民的老傳統,祖祖輩輩都沒有打破過,卻在18年前炒得火熱。
那個年代國家還沒有推行可以生二胎的政策,幾乎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女性們也都希望孩子能夠隨自己的姓氏,甚至把它當成「女權」的象徵。
掐指一算,當初我國第一批「隨母姓」的孩子,現如今已經成年,他們過得怎麼樣了?
來自隨母姓孩子的自白:
「我是首批隨母姓的孩子,今年已經19歲雖然父親不在意姓氏的問題,但媽媽的心裡卻不好受。原來每次奶奶都明里暗裡地說她給她使絆子,聽媽媽講過就連坐月子時都不管帶我, 認為沒隨他們家的姓就不是他們家的孩子。」
「我是家裡的二胎現在18歲,當初家裡定好了如果要二孩,第一胎隨父姓第二胎隨母姓,可每次回家街坊鄰居都用異樣的眼光看我,還小聲議論放大矛盾。」
還有很多曾經隨母姓的孩子,逃不開這4種結局:
即使現在是新時代社會了,依舊有很多老人因循守舊,尤其是五六十年代那一輩兒。記得我一位東北朋友說過「 每次吃飯時除了老大可以坐著吃,剩下的人都要靠邊站,更別說姓氏的問題了。」
如果真的隨了母親的姓氏,又沒有和老人商量,還會受一輩子窩囊氣。不僅如此,就連村裡的街坊鄰居也會拿這件事取笑家裡人。
人們傳得多了,久而久之容易造成心理上的傷害。
有些媽媽當初讓孩子隨自己姓氏,雖然和老公協商了但沒知會婆婆,時間長了,紙是包不住火的。
因為 按照老傳統老人一貫喜歡孫子,但面對家族族譜和宗室的問題,如果姓氏沒能傳宗接代, 那麼在他們的眼裡就可能會當「外人養的孩子」看待。成年後在整個家族中容易沒地位,導致父親被人看不起。
在民間有一種老傳統「不讓女兒找單親家庭的男朋友」或是「不讓兒子找單身家庭的女朋友」。
生活中,人們往往會用姓氏判別是否是單身家庭的孩子,如果孩子隨母親姓多被人們認為和媽媽一起生活,極易被人誤解為父母離異過或是重組家庭。即使如今已經成年,上大學或者是步入社會,身邊人的猜忌也會造成心理負擔。
心理學家認為,如果在兒時是單親家庭,那麼相比於普通孩子的家庭,容易形成叛逆甚至是不健全的想法。
和傳統思想的家庭,現代人越來越開放,有的新生家庭生三胎還準備隨三個姓氏,包括孩子爸爸、孩子媽媽、孩子奶奶。
也有的是 取爸爸媽媽姓氏的諧音冠以複姓的名,小時候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都沒有意見,成年後自然也不會說什麼,現在的生活很幸福和別人開玩笑都感覺很自豪。
其實,現實生活中也是這樣,前提是徵求家裡所有人同意,之後就不用擔心了。
今日話題:你身邊有隨母姓的孩子嗎?結局又是什麼?不妨留言分享你知道的故事哦~
收藏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