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必要對零食一刀切嗎?比起吃零食的危害,更可怕的是補償性心理

2021-03-08   爆炸母嬰課堂

原標題:有必要對零食一刀切嗎?比起吃零食的危害,更可怕的是補償性心理

有必要對零食一刀切嗎?比起吃零食的危害,更可怕的是補償性心理

你還記得小時候吃過哪些零食嗎?無花果條、話梅、果丹皮?還是辣條、爆米花、薯片?

不管70後80後還是90後,仔細想想,是不是童年生活里都充滿了零食的身影。

可現在對於自己的孩子,你有給他們吃過零食嗎?

在知乎上看到過這樣一個問題:「5歲了,還不知道冰淇淋什麼味兒,真的好嗎?」

圖片來源於知乎

這個話題的討論度很高,類似的話題還有「3歲以後才能給孩子吃冰淇淋」,「汪涵的兒子3歲沒吃過冰淇淋」。

通常情況,在孩子腸胃發育處於正常狀態下,1歲以後就可以嘗一嘗冰淇淋的味道了。

對零食一刀切,真的好嗎?‍

大學時一個室友,從小她的爸媽對吃零食這件,管得特別嚴,什麼糖果、路邊攤絕對不能碰,去別人家做客主人給的零食,媽媽也會奪走。

每次看見別的小朋友吃零食的時候,眼睛裡充滿了羨慕。

漸漸,她開始纏著爸爸媽媽要零食吃,不過結果都是被駁回。次數多了,媽媽懲罰她這種「無理的要求」,罵她,罰站,慢慢她便放棄了這場零食的鬥爭。

直到步入大學,脫離了父母視線,她對零食產生了瘋狂的熱愛,整箱整箱地買回來,對零食從來沒有滿足。

她不是小氣的人,但卻從來不願意和別人分享自己的零食,一小袋也不願意給別人。只要有人動了他的零食,她就會變得暴躁不安,即便只是開玩笑。

零食成了她的「心病」,她甚至找過心理醫生進行諮詢。

尹建莉老師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覺》一書中說過:

扼殺孩子小小的慾望,會導致孩子對某種事物極度渴望,產生補償性心理。

童年沒有被滿足的願望,會成為一個烙印藏在內心深處,長大後開始爆發,那個烙印轉變為一個永遠也填不滿的大洞!

物極必反就是這個道理吧。

捫心自問,我們大人也會禁不住燒烤、炸串、炸雞等垃圾食品的誘惑,偶爾來一頓夜宵,滿足自己的口欲。

我們有什麼權利剝奪孩子的快樂和慾望呢?

絕大部分家長,都認為吃零食不好,會影響孩子身體發育、干擾正常吃飯的習慣。

於是千方百計地制止孩子吃零食,結果反而發現,孩子養成了偷偷吃零食的毛病。

堵不如疏,不讓孩子吃任何零食的話,可能有一天孩子會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報復性地吃回來。

我們心知肚明,生活中根本無法讓孩子絕對的遠離零食,畢竟我們自己也在吃,孩子眼睛也看得到。

再或者,當孩子到了自己買得起巧克力的年紀,也未必還有當初天天想吃的心情了,不是嗎?

童年的快樂一去不復返,與其對零食一刀切,不如理智地對待,給孩子提供健康的零食(在下一篇文章會提到哦),讓他享受到這個年紀應有的快樂。

各位寶爸寶媽,平時你允許孩子吃零食嗎?在零食的選擇上有哪些限制?歡迎留言和更多家長一同交流討論。

收藏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