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故鄉的野菜

2020-04-19     CCTV1等著我

春天,草木萌動,萬物復甦

菜市場叫賣的蔬菜攤

角落裡不知何時擺上的一小撮香椿苗

田埂上自然生長的馬蘭頭和薺菜

都讓人不由得想起故鄉



蔞蒿薹子

我小時候非常愛吃炒蔞蒿薹子

除了清香,還有就是很脆,嚼之有聲


蔞蒿。小說《大淖記事》:「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紅色的蘆芽和灰綠色的蔞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綠了。」我在書頁下面加了一條註:「蔞蒿是生於水邊的野草,粗如筆管,有節,生狹長的小葉,初生二寸來高,叫做『蔞蒿薹(tái)子』,加肉炒食極清香。……」蔞蒿,字典上都注「蔞」音樓,蒿之一種,即白蒿,我以為蔞蒿不是蒿之一種,蔞蒿掐斷,沒有那種蒿子氣,倒是有一種水草氣。蘇東坡詩:「蔞蒿滿地蘆芽短」,以蔞蒿與蘆芽並舉,證明是水邊的植物,就是我家鄉所說「蔞蒿薹子」。「蔞」字我的家鄉不讀樓,讀「呂」。蔞蒿好像都是和瘦豬肉同炒,素炒好像沒有。我小時候非常愛吃炒蔞蒿薹子。桌上有一盤炒蔞蒿薹子,我就非常興奮,胃口大開。蔞蒿薹子除了清香,還有就是很脆,嚼之有聲。

薺菜、枸杞我在外地偶爾吃過,蔞蒿薹子自十九歲離鄉後從未吃過,非常想念。去年我的家鄉有人開了汽車到北京來辦事,我的弟妹托他們帶了一塑料袋蔞蒿薹子來,因為路上耽擱,到北京時已經捂壞了。我挑了一些還不太爛的,炒一盤,還有那麼一點意思。

節選自汪曾祺《故鄉的野菜》


最好吃的是薺菜

把它下在玉米糊糊里

真是美味啊


田野里長滿了各種野菜:雪蒿、馬齒莧、灰灰菜、野蔥……最好吃的是薺菜。把它下在玉米糊糊里,再放上點鹽花,真是無上的美味啊!而挖薺菜時的那種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稱得上是一種享受:提著籃子,邁著輕捷的步子,向廣闊無垠的田野里奔去。嫩生生的薺菜,在微風中揮動它們綠色的手掌,招呼我,歡迎我。我再也不必擔心有誰會拿著大棒子凶神惡煞似的追趕我,我甚至可以不時地抬頭看看天上吱吱喳喳飛過去的小鳥,樹上綻開的花兒和藍天上白色的雲朵。那時,我的心裡便會不由得升起一個熱切的願望:巴不得這個世界上的一切,都像薺菜一樣是屬於我們每一個人的。

多少年來,每到春天,我總要挑個風和日麗的日子,帶上孩子們到郊區的野地里去挖薺菜。我明白,孩子們之所以在我的身旁跳著,跑著,尖聲地打著唿哨,多半因為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有趣的遊戲——和煦的陽光,綠色的田野,就像一幅優美的風景畫似的展現在他們面前,使他們的身心全都感到愉快。

節選自張潔《挖薺菜》


春天吃餅

似乎各家都有各自的習慣

葷素搭配

孩子們也都愛吃


古人有"春盤"之說。《通俗編·四時寶鑑》:"立春日,唐人作春餅生菜,號春盤。"春盤即後來所謂春餅。春天吃餅,好像各地至今仍有此種習俗。

薄餅需熱水和面,開水更好,烙出來才能軟。兩張餅一盒。兩塊麵糰上下疊起,中間抹上麻油,然後擀成薄餅,放在熱鍋上烙,火要微,不需加油。俟餅變色,中間凸起,翻過來再烙片刻即熟。取出撕開,但留部分相連,放在一邊用布蓋上,再繼續烙十盒二十盒。薄餅是要卷菜吃的。菜分熟菜、炒菜兩部分。

所謂熟菜就是從便宜坊叫來的蘇盤,有大小兩種,六十年前小者一圓,大者約二圓。漆花的圓盒子,盒子裡有一個大盤子,盤子上一圈扇形的十個八個木頭墩兒,中間一個小圓墩兒。每一扇形木墩兒擺一種切成細絲的熟菜,通常有下列幾種:醬肘子、熏肘子(白肉熏得微黃)、大肚兒(豬的胃)、小肚兒(膀胱灌肉末芡粉松子)、香腸(羼有豆蔻素沙,香)、燒鴨、熏雞、清醬肉、爐肉(五花三層的烤肉,皮酥脆)。

這些切成絲的肉,每樣下面墊著小方塊的肉,凸起來顯著飽滿的樣子。中間圓墩則是一盤雜和菜。這一個蘇盤很是壯觀。家裡自備炒菜必不可少的是:攤雞蛋,切成長條;炒菠菜;炒韭黃肉絲;炒豆芽菜;炒粉絲。若是韭黃肉絲、粉絲、豆芽菜炒在一起便是"和菜",上面蓋上一張攤雞蛋,便是所謂"和菜戴帽兒"了。此外一盤蔥一盤甜麵醬,羊角蔥最好,細嫩。

吃一回薄餅,餐桌上布滿盤碗,其實所費無多。我猶嫌其麻煩,乃常削減菜數,僅備一盤熟肉切絲,一盤攤雞蛋,一盤豆芽菜炒絲,一盤粉絲,名之曰"簡易薄",兒輩輒歡呼不已,一個孩子保持一次吃七卷雙張的紀錄!

節選自梁實秋《薄餅》


除了吃春餅,還要「啃春」

嘴裡蕩漾著清香的氣味

恰似春天草木復甦的氣息


除了吃春餅,還要「啃春」,好像殘冬是頑石一塊,不動用牙齒啃噬它,春天的氣息就飄不出來似的。我們啃春的對象就是蘿蔔,蘿蔔到了立春時,柴的比脆生的多,所以選啃春的蘿蔔就跟皇帝選妃子一樣周折,既要看它的模樣,又要看它是否豐腴,汁液是否飽滿。很奇怪,啃過春後,嘴裡就會蕩漾著一股清香的氣味,恰似春天草木復甦的氣息。

清明過後,天氣越來越暖了,野花開了,草也長高了,這時端午節來了。家家戶戶提前把風乾的粽葉泡好,將糯米也泡好,包粽子的工作就開始了。粽子一般都包成菱形,若是用五彩線捆粽葉的話,粽子看上去就像花荷包了。粽子裡通常要夾餡的,愛吃甜的就夾上紅棗和豆沙,愛吃鹹的就夾上一塊腌肉。粽子蒸熟後,要放到涼水中浸著,這樣放個兩天三天都不會壞。

節選自遲子建《故鄉的吃食》


蓴菜的味道全在於湯

它嫩綠的顏色

就像是故鄉的春天


在故鄉的春天,幾乎天天吃蓴菜,它本身沒有味道,味道全在於好的湯。但這樣嫩綠的顏色與豐富的詩意,無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呢。在每條街旁的小河裡,石埠頭總歇著一兩條沒篷船,滿艙盛著蓴菜,是從太湖裡撈來的。像這樣的方式很方便,當然能得日餐一碗了。

而在這裡又不然;非上館子,就難以吃到這東西。我們當然不上館子,偶然有一兩回去打擾朋友的酒席,恰又不是蓴菜上市的時候,所以今年竟不曾吃過。直到最近,伯祥的杭州親戚來了,送他幾瓶裝瓶的西湖蓴菜,他送我一瓶,我才算也嘗了新了。

向來不戀故鄉的我,想到這裡,覺得故鄉可愛極了。我自己也不明白,為什麼會起這麼深濃的情緒?再一思索,實在很淺顯的:因為在故鄉有所戀,而所戀又只在故鄉有,就縈著繫著不能割捨了。

所戀在哪裡,哪裡就是我們的故鄉了。

節選自葉聖陶《藕與蓴菜》



文章來源:央視一套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NvfWlHEBiuFnsJQVE3S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