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爸媽如何營造英語浸泡環境?這裡有完整路線和理念

2019-07-29     愛子淘學


沒有母語環境,中國孩子也一樣能學會英語。

但一定不是靠傳統教育的方式,必須用正確有效的方法:二語習得法,為孩子打開英語習得的大門。

沒有母語環境,我們可以用繪本和兒歌為孩子構建英語母語環境,讓孩子浸泡其中,自然而然地學會英語。

什麼是二語習得法?

近幾十年來,語言學家通過研究人們獲得語言能力的機制,已經發展出了較成熟的二語習得論。

所謂「習得」,是指學習者在自然的語言環境中,通過大量接觸和使用,營造一個英語浸泡式環境,潛移默化地學會一種語言。

語言發展的關鍵期

科學研究發現,人類大腦中掌握語言的區域叫布羅卡區。嬰幼兒時期是這個區域的靈敏期,此時學習的語言會直接儲存在布羅卡區,既作為母語被很快掌握並靈活運用。

伴隨著年齡的增長,布羅卡區的靈敏性逐年減弱。12歲之後,絕大部分人的布羅卡區會關閉,之後再學語言,語言信息只能存到記憶區。當使用語言時,布羅卡區必須和記憶區進行聯繫,所以不能像母語那樣運用自如。

因此,進行英語啟蒙越早越好。

0-3歲是英語啟蒙的黃金期。

這時候孩子受中文干擾較小,還沒有上幼兒園,時間很充足,父母陪伴的時間也比較充足,有很多時間進行親子閱讀和播放音頻。

4-6歲是較好時機。

此時孩子中文開始強勢,對英文會有一定的排斥,需要引導;沒有上小學,時間相對較多;而且孩子的這個階段模仿力較強,可以很好地模仿語音、語調。

而7-12歲是啟蒙的最後機會。

這是時期的孩子的中文已經很強勢,前期會抗拒聽英文,需要家長花費較多的心思在引導上。

而且上小學後時間比較緊張,初期聽的資源相對實際年齡較幼稚,可能不喜歡。

但此時語言敏感期仍未結束,只要家長和孩子持之以恆地去做,渡過困難時期,儘量擠出更多時間聽英語,仍然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總而言之,0—12歲是孩子掌握語言的關鍵期。過了這段時期再學習英語就會變得吃力,不再具備嬰幼兒時期的記憶優勢,永遠無法達到像母語那樣運用自如的水平。

關於沉默期

沉默期是語言發展的一個必經階段,一般6個月到一年。

在這一階段,我們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聽這個過程上,聽正確的內容,努力理解和輸入,形成外語思維,把大量聽懂的內容逐漸內化。

內化前,不建議開口說。

就像我們說母語一樣,2歲之前基本就是沉默期。因此我們在進行英語啟蒙時,一定要有耐心,靜待花開。不要與其他孩子進行比較,不逼迫孩子去開口說,否則會讓孩子對英語產生反感,進而討厭英語,失去興趣。



學習英語的正確順序

正確的英語學習步驟應該遵循「聽、說、讀、寫」。

無論任何民族,在文字出現以前我們是如何進行溝通交流的呢?我們是通過聽和說來實現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可見,語言的本質是語音和語義結合的聲音符號體系,文字只不過是記錄語言的附加工具,而不是必需品。

所以,「聽說」才是語言的基本技能,而不是「讀寫」。

我們仔細想一想,嬰兒在開口說話之前需要經歷了長達大約20個月的「聽」的過程。兩歲左右開始「說」,5歲左右聽說能力已經不錯了才開始學「讀」,最後再學「寫」。

沒有誰是從認字和讀開始母語的啟蒙的。所以,我們學習外語,也應該遵循習得母語的自然順序,按照聽、說、讀、寫的正確順序來學習。

「聽」這一步驟尤為重要。

任何一門語言的學習都是從「聽」開始的。

只要我們能聽懂了,這門語言的語音語義系統就已經在潛意識中形成,接下來再掌握「說讀寫」就比較容易了。

可理解性輸入

那如何才能聽懂一門新的語言呢?

可理解性輸入是關鍵。

光靠傻傻地聽顯然是不行的。設想一下,如果讓你一直聽阿拉伯語電台,你能聽懂嗎?不可理解的輸入相當於噪音,對語言習得毫無幫助。

所以我們在練習「聽」的時候,輸入的材料必須是可理解的。

所謂可理解輸入,是指為學習者提供的輸入信息應該略微超過一點學習者的現有語言水平。

對於新增的部分,在聽的時候通過上下文來猜測其含義,或者通過場景對應如實物、圖片、肢體動作來理解。

大量重複

在可理解輸入的前提下,我們還需要大量不斷的重複,才能刺激大腦形成長期記憶和條件反射

如果只是聽一兩遍,即使理解了的東西也會很快忘記,無法在需要的時候運用。所以,大量重複也是習得語言必不可少的步驟。

而在幼兒階段,孩子對感興趣的事不斷地重複並不會排斥,相反他們更喜歡重複,所以這又是幼兒學習英語的一大優勢。

我們根據各個階段的特點,規劃了具體的學習重點,幫助大家對於課程有更清晰的認識。

根據階段性的習得內容,孩子能在小學畢業前達到大學生的水平,只要父母們堅持按照課程要求去做,做好引導工作,那麼孩子學起英語來會是既快樂又比較輕鬆,而且卓有成效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NuOTQmwB8g2yegNDufm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