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體溫總是忽高忽低?測體溫要注意這6個細節


在疫情的特殊時期,發燒作為人們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典型特徵,為了做到感染者早發現、早控制,「測體溫」成了很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小區、單位、地鐵站……各處都要「嘀一下」。有人為了監測自身的健康狀況,也會在家自行測量體溫。然而,在量體溫時,大家經常會上演一場場驚心動魄的內心戲,有網友表示,體溫波動比股市還刺激,34.7、35.4、36.3、37.2……懷疑自己有問題?還有網友表示,現在看體溫結果比中彩票還刺激,一看體溫計超過37度,就覺得自己被感染了……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人的體溫總是忽高忽低?測體溫要注意這6個細節

1 .測量前20~30分鐘要避免以下情況:劇烈運動、進食、喝冷熱水、沐浴或者是進行冷熱敷,如有上述情況,請休息30分鐘後再測量。

2.測量時如選用水銀溫度計,應檢查有無破損,水銀柱頂端應該在35℃以下,用干毛巾擦拭腋窩,保持腋下乾燥再測量。

3.水銀槽端放置於腋窩正中。測量者採用曲臂過胸的姿勢,測量時間為10分鐘。

4.口腔測溫30分鐘前不能吃任何食物、吸煙或者喝水,防止結果不準確。

5.使用耳溫槍或者額溫槍時要注意,熱水澡後30分鐘不能使用。因為熱水澡會使體溫升高,測量出來的結果不準確。

6.如果測量值高出正常範圍一點(0.1℃或0.2℃),也不必驚慌,因為儀器可能存在誤差。這時,可以多測量幾次。

體溫在36℃以下正常嗎?

正常體溫不是一個具體的溫度點,而是一個溫度範圍。機體深部的體溫較為恆定,稱為深部體溫;而體表的溫度受多種因素影響,變化和差異較大,稱表層溫度。臨床上所指的體溫是指平均深部溫度。一般以口腔、直腸和腋窩的體溫為代表,其中直腸體溫最接近深部體溫。

正常體溫的標準是根據多數人的數值,並非為個體的絕對數值。每個個體的基礎體溫是不一樣的,因此,相同的溫度,對於一個人來說,可能是正常的體溫不會引起不適,而對另一個人來說,可能就是發燒。礎體溫一般是在睡眠6-8小時後,無任何干擾,如起立、活動、進食等的情況下,立即測量的口腔溫度,夜班工作者可於睡眠6-8小時後測量。

為什麼有時測到的體溫會在36℃以下?這是由於現在室外溫度較低,紅外額溫計會出現測量結果偏差較大的情況,特別是測量一些騎車或者開車人員的體溫時,頭皮受涼了,偏差現象會尤為突出。

體溫忽高忽低很正常

關於人們反映的體溫測量總是不固定的情況,武漢兒童醫院副主任醫師舒迎春接受採訪時表示,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因為體溫並不會固定不變,一般可隨性別、年齡、時間、情緒等因素而上下有所波動,但這種改變經常在正常範圍內。

據研究顯示,相對於男性,女性的體溫會高一點,另外在大姨媽前期和妊娠早期還會有體溫輕度升高的現象,等到了排卵期則溫度又會降低,因此當女性在這些情況出現體溫上升或者下降,不要過度驚慌,這其實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

而人們在量體溫時會發現早晚測量結果會有偏差,這是因為早上人處於靜止狀態,身體產生的熱量少,而下午人活動了一天,身體產生的熱量多,從而會導致早上體溫低,下午體溫高的情況。此外,人的情緒和外界氣溫的變化,以及進食等都可能使體溫產生波動,因此人們發現自己的體溫像股市一樣波盪起伏,不要過分擔心,只要沒有超過正常體溫範圍,都是沒有問題的。

體溫的正常範圍:

儘管每次測出來的是一個數字,實際上我們的體溫是個範圍。不同測量方式,體溫正常範圍各不相同:

口溫:36.3℃~37.2℃

腋溫:36.0℃~37.0℃

肛溫:36.5℃~37.7℃

發熱可分為高熱和低熱,一般來說,低熱為37.3~38℃;中度發熱不是特別多見;按照臨床用藥的情況來看,超過38.5°C就算高熱,需要用藥退熱。

在目前疫情的背景下,一發熱就到醫院去看,可能會出現交叉感染的情況。出現發熱,是否去醫院需要分兩種情況對待:

如果近期接觸過可疑的傳染源,出現發熱伴隨呼吸困難、手和嘴唇紫紺現象等嚴重情況,就需要馬上到醫院檢查。如果沒有接觸過可疑的傳染源,發熱時不一定要去醫院,很多短期內(不超過3天)的輕度發熱可以在家隨訪觀察。出現發熱,自我觀察時很重要的一點是「看趨勢」。發熱後吃藥不可能立刻降溫,需要看每天的最高溫度是不是呈下降趨勢,人在感受上是不是有好轉。如果每天的最高體溫一直在下降,不需要因發熱而過於緊張;如果每天的最高體溫都在上升或持續不退燒,這時候就需要提高警惕,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