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頓路,蘇州人為什麼要叫它「倫敦路」

2019-06-29     姑蘇好時光

姑蘇好時光,每天聽見有趣的蘇州。

蘇州話里有些讀音特別像英語,比如說可樂這個詞,蘇州人讀起來就幾乎與英文中的「cola」一模一樣。

還有的外國朋友聽蘇州人打電話會很詫異,不是說這裡的人們都很委婉含蓄的嘛,為什麼常常會「擁抱這個、擁抱那個」?後來才明白他們把蘇州話的「好的」聽成了「hug」

蘇州還有一條著名的「倫敦路」,其實就是臨頓路,但為什麼蘇州話念出了國際范,別說新蘇州人摸不著頭腦,許多老蘇州其實也不清楚。

就像我昨天把「吳趨坊」讀成了「吳去坊」,很多人就來糾正我了,因為蘇州人是讀「吳痴坊」的,究竟是什麼道理,誰也說不清。

而把臨頓路讀成「倫敦路」,有一種比較可信的解釋就是,因為「臨」的古音就讀作「leng」

臨頓路,是蘇州城內南北向的交通要道,左手邊是老商圈觀前街,右手邊是底蘊深厚的平江路,北面還緊連著蘇州博物館和拙政園,中間有蘇州人熟悉的、飄散著濃濃肉月餅香氣的長髮商廈……

不過歷史總愛安排些反差感十足的橋段,如今一派繁榮的臨頓路最早可是在戰爭的硝煙里誕生的

臨頓路與觀前之間的臨頓河

「臨頓」的本意就是臨時停頓,當年,春秋五霸之一的吳王闔閭,意氣風發,親自率軍出征討伐蠻夷

吳軍行軍到現在的臨頓路,闔閭請全軍將士一起搓了一頓,這個停頓進食的地方就被叫做了「臨頓路」,北面造了座橋,就叫臨頓橋。所以說,是一場春秋戰爭為蘇州留下了一條歷史人文的路。

曾經千軍萬馬,如今地鐵公交

走在歷史長卷的臨頓路上,我們還能遇到迎面而來的唐代詩人陸龜蒙

陸龜蒙厭倦了碌碌因人的僚屬生涯,不求聞達,退居鄉里,走上了隱逸之路。而地幽境僻的臨頓里,恰可容他度過閒適清貧的自由生活,繞屋親栽竹,堆床手寫書,陸龜蒙真會挑地方,他隱居的地方,就是後來被王獻臣改建的「拙政園」

臨頓路上不僅有失意的文人,也有香艷的傳說

史學大師陳寅恪先生在《柳如是別傳》中曾猜想,明末清初的大詩人吳梅村曾與秦淮八艷中的柳如是、陳圓圓、卞玉京、董小宛等相聚在臨頓里(即臨頓路),有時候是去拙政園喝茶,有時候則會去卞玉京在臨頓路上的家裡小憩,而吳梅村和卞玉京之間欲說還休、剪不斷、理還亂的纏綿情愫最終只留下了一聲嘆息。

到了晚清的時候,臨頓路上一條正能量的新聞,被登上了上海的《申報》上,題目叫「沈芝泉善報」,說蘇州城裡臨頓路上有一家「野荸薺」茶食店,主人叫沈芝泉,家境並不富裕,卻慷慨好義。

有一個姓王的人因為運氣不佳,無力償還沈老闆的債務。沈芝泉卻不追究,當場燒掉了債條,後來茶食店周邊失火,殃及近鄰,卻獨獨沒有燒到沈家,可謂上天庇佑施善之人。大家都點贊沈氏族人的君子德行,如水至清,是啊,從前的蘇州人做人最講究的就是德行,比賺錢要緊得多。

可能你要問了,蘇州茶食業界的老字號有名氣的只有稻香村、采芝齋等等,這個野荸薺茶食店怎麼沒聽說過呢?

茶食是蘇州人喝茶時配的小吃點心,棗子糕、綠豆糕、芙蓉酥等等都比較常見,愛吃的人多、商鋪自然就多了,這家野荸薺店鋪的位置就在臨頓路、鈕家巷附近,因為店主精心經營,在當時蘇州的茶食業界他們家的牌子可以說是首屈一指,蘇州府向皇宮進貢的乾濕蜜餞貢品都是野荸薺代辦的

如今在南潯的野荸薺

就連後來葉受和的營銷都對標著野荸薺,據記載在民國18年(1929)葉受和重新裝修後,門頭上裝飾了一個全新的「丹鳳」商標,上面分別是兩隻鳳凰口銜稻穗、足踏荸薺,顯然是有「拳打稻香村、腳踢野荸薺」的意思。

後來行業內的競爭越來越大,稻香村、采芝齋、葉受和等品牌不斷爭奪著越來越飽和的市場,到了抗戰期間野荸薺更是被洗劫一空,從此這家老字號徹底離開了生根繁衍的古城,只有在太湖對岸的南潯古鎮還有一家分號留存著。

而今,臨頓路依舊被大家親切地叫作臨頓路,只是不再是姑蘇城裡最繁華所在,早已看不到馬蹄噠噠的石板路,路兩邊朱門綺戶早已沒了蹤影。但臨頓路好像一直在等待行走在路上的我們去傾聽她的故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NeCvBGwBmyVoG_1Zrfu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