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熊孩子,很多父母都會在是否進行「棍棒教育」的選擇中,感到困惑和痛苦。
那麼「棍棒教育」是不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是不是對每個孩子都有效,能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顯然不是!當然我們這裡說的這個「棍棒教育」和「家庭暴力」是兩回事。如果孩子犯了點小錯誤,父母不問青紅皂白,輪著皮帶木棍上去就打,這是「家庭暴力」。但是父母能夠抱著教育孩子的目的,給孩子講道理、談人生,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給孩子來點教訓,讓孩子懂得「做錯事情就要付出代價」,這是「棍棒教育」。
父母教育孩子無可厚非,但是一定要有張有弛,原則性的問題如果道理實在講不通,也只能動手。但即便是棍棒教育,也不能因為孩子考試成績沒有達到預期,就對孩子打罵責罰,這肯定是不對的。
學習成績的好壞,需要數周或數月的努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今天父母來一頓「皮帶炒肉」,明天孩子的考試成績就能增加10分。學習成績提高的關鍵,是父母幫助孩子培養出好的學習習慣,而不是一味地提出孩子無法企及的學習目標,達不成就掄起棍棒,這肯定是最糟糕的教育。
因此,想要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更需要父母耐心地引導,而不是簡單粗暴地糾正。
很多父母一提起教育方式就是打罵責罰,就是「棍棒教育」,歸根到底就是個「懶」字。打罵孩子很簡單,只要掄起棍棒、不留情面就可以;教育孩子卻很難,需要父母付出耐心和毅力,設身處地為孩子著想,從孩子的角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理解孩子、親近孩子,做孩子的好朋友。
一句話:孩子雖然小,但是父母和孩子溝通時,要把孩子看作是一個真正的「人」。
「棍棒教育」有沒有用?這其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孩子的性格,有的孩子心思細膩、敏感纖細,父母就不應該粗枝大葉、皮帶棍棒地教育;有些孩子頑劣成性、皮糙肉厚,父母也不可能細聲細語、心平氣和地教育。
歸根結底,所謂的「棍棒教育」,或者說「打」,只是一種教育形式。不管是否選擇「棍棒教育」,作為父母一定要明確:打只是一種形式,目的是讓孩子改錯;如果孩子本身沒有錯,通過打罵責罰也不可能讓孩子的現狀有所改觀。那麼為什麼要打,為什麼要「棍棒教育」,讓孩子飽嘗皮肉之苦呢?
因此,對「熊孩子」要不要實行「棍棒教育」,首先要搞清楚自己孩子的思想性格;其次孩子犯了錯先講道理,實在講不通或是多次警告沒有效果時,再考慮掄起棍棒給孩子些教訓;最後打孩子也要講究思路技巧,打就要打得孩子痛,不痛不足以長記性,但是要避開筋骨,不能打傷孩子。
「棍棒教育」或許有用,但是造成的負面影響一定比正面效果多得多。因此孩子犯了錯到底應不應該打孩子,這個問題值得所有的父母斟酌思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NbWFKnAB3uTiws8KVa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