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地鐵出行, 橙子一路挎著的玩具熊被拿去安檢,橙子不樂意,大哭起來。我平靜地將他抱起,緩慢對他說「安檢阿姨要檢查熊熊是否安全,它要從那個隧道鑽過去,一會就好了」。
不過公公婆婆看不下去覺得這麼多人看著很難為情,於是假裝嚴厲地說道「別哭了!不許哭!」,結果橙子反而哭得更厲害了。
類似的情形很常見,長輩看見小孩子哭鬧就忍不住制止:「好了,別哭了」,這讓本來快哭完了的孩子更委屈地大哭一場。
愛哭的孩子才不是「不聽話」,聽話只是大人的標準
很多人見不得孩子哭,原因可能是覺得沒面子、聽著心煩,甚至認為這個孩子不聽話、不好管教,可是對於孩子而言,根本不存在「聽話」或者「不聽話」的情況,聽與不聽只是大人的標準。
孩子的哭鬧行為實質上是在表達自己的需求,他們沒有辦法完全表達清楚自己的想法,所以才會哭鬧,就跟我們大人說話一樣。我們應該給孩子想哭就哭想笑就笑的權利,這是他們的成長需求。那麼這時候我們該怎麼做呢?
在孩子哭鬧的時候不要說話,就在旁邊陪著他,讓他「哭個夠」
我們的第一任務是教會孩子表達情緒,當然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如果孩子還在氣頭上不如先讓他多發泄一會,不過不同於「哭聲免疫法」,在孩子哭鬧的時候要全程陪在他身邊,放任小傢伙一個人哭他們會感到十分無助。
橙子出生以後,只要他哭了,在排除尿了、餓了、渴了、身體不適等情況,都會允許他哭完,有時候還會輕聲說「哭吧,哭夠了告訴媽媽哦」,溫柔看著他哭完,然後再詢問他為什麼哭。
當孩子不順心哭鬧,個人一直秉承的方法是:在公共場合儘量通過轉移注意力來快速安撫孩子,以免打擾到別人。在家的時候無理由哭鬧就會陪著他,讓他「哭個夠」。
結果是還不滿3歲時橙子就會自己說出剛才為什麼哭了,比如「媽媽把尿不濕放在橙子喜歡的小凳子上面了」、「橙子睏了,就哭了」。
到後來問他「哭完了嗎?」,他答「橙子哭完了」,接著就在地上蹦來蹦去,爸爸打趣他為什麼不哭了?他答「橙子玩著呢,所以橙子不哭了」。
和制止孩子哭相比,允許孩子哭能更好地避免孩子為了達到什麼目的而哭鬧的情況。因為他明白,爸爸媽媽不會因為他的哭鬧就去滿足自己的不合理要求,哭鬧之後卻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結果,下回就會換一種新的表達方式了。
養孩子的過程中可以說一步一個坎,只有將和善且堅定貫徹始終的媽媽,才能培養出有責任感、自律、有合作精神以及獨自解決問題的孩子,如何做一個和善且堅定的媽媽呢?
如何做到既不嬌縱也不懲罰地有效管教孩子,正是《正面管教》一書中的核心內容,與一貫空談、純理論的教育書籍不同,該書採用實例為主、理論為輔的架構,教父母如何用愛、信任、鼓勵教育孩子。
這套家庭教育暢銷書籍全4冊,涵蓋了嬰幼兒,3-6歲以及7歲以上所有孩子可能面臨的問題。 幾十元手把手教你做智能父母,點開下面連結閱覽,或許就有你最需要的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