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脈通特約通訊員前方報道,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導讀:8月22日,在中華醫學會第十八次全國內分泌學學術會議上,來自廣東省科學院、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的謝黎煒研究員以「肥胖治療新思路——腸道菌群,個性化醫療的窗口」為主題進行了精彩報告,以全新的視角闡述腸道微生物在肥胖症發生和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機理以及以腸道微生物為靶點輔助性治療肥胖的新思路。
謝黎煒研究員
肥胖已成為全球性流行病
近年來,肥胖症的發病率近指數倍增長,已成為全球性的流行病,在我國同樣不容忽視。誘導肥胖發生的原因眾多,包括飲食過度、環境因素、情緒、疾病、睡眠缺乏、遺傳因素、動物因素、缺乏運動等。其中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尤其是重要因素。對於肥胖的控制,強調傳統的「管住嘴和邁開腿」的健康生活方式對肥胖症患者可能無法行之有效的落實,因此,應當採取多種不同方式的治療和干預措施。
藥物、手術以外的新思路?
腸道微生物可能影響著肥胖的發生和發展。研究人員曾做過這樣的一項實驗:將一對胖瘦體型差異較大雙胞胎的糞便,分別轉移到兩組無菌小鼠體內,發現在喂養正常飼料的前提下,小鼠分別出現與糞便來源相似胖或瘦的體型,這似乎說明腸道菌群攜帶了肥胖宿主的某些特性,導致小鼠出現了相應的體型。提示腸道內的微生物可以作為肥胖的傳遞者,為肥胖的治療帶來了新的啟發。
腸道菌群作用有哪些?
腸道以及腸道黏膜上皮的菌群作為宿主的第一道屏障,能夠參與機體的免疫應激、能量代謝、炎症反應和信號傳遞。腸道細菌(益生菌和致病菌)能夠感應宿主系統的代謝穩態、調控器官營養代謝的穩態平衡。腸道菌群的代謝產物(包括短鏈脂肪酸、胺基酸、維生素等)能夠參與機體生理代謝的調控。
腸道菌群紊亂會對人體造成哪些影響?
菌群及其代謝的紊亂誘導內分泌代謝器官的糖脂、能量代謝的紊亂,而腸道菌群的紊亂可能會誘發慢性疾病的發生和發展(例如肥胖和糖尿病),此外,還有可能誘導個體發育遲緩、器官發育障礙。
腸道菌群紊亂與肥胖
謝黎煒研究員指出腸道微生物的紊亂與肥胖的發生有密切關係,其中可能的原因包括:腸道微生物增加宿主短鏈脂肪酸吸收和能量的儲存;腸道菌群代謝產物貢獻的額外能量被儲存在脂肪組織誘導肥胖的發生和發展;腸道菌群紊亂誘導腸道粘膜通透性增大以及輕度炎症反應;腸道菌群代謝產物介導的信號通路調控肝臟能量代謝,誘導炎症、肝纖維化以及肝損傷。
腸道菌群參與調控腸道屏障:腸道菌群紊亂增加腸道通透性,有研究顯示,INFγ和TNFα誘導的腸道炎症和增大的腸道通透性,能夠被雙歧桿菌分泌的活化因子有效的抑制並促進腸道通透性恢復正常。羅伊氏乳桿菌的分泌產物能夠抑制組胺誘導的腸道炎症。
腸道菌群與肥胖:趙立平教授提出的「大樹細菌」概念,認為豐富的膳食纖維能夠選擇性的增加特定的短鏈脂肪酸生成菌的生長,從而進一步降低血脂、血糖和體重。
腸道菌群影響藥物吸收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同樣的藥物有些病人吃了有效,而某些病人吃了無效?」,謝黎煒研究員認為這可能和腸道菌群與藥物相互作用有關,因此從腸道微生物出發,精準分析腸道菌群的組成和結構,對於指導臨床用藥和提高藥物功效至關重要。
小結
最後,謝黎煒研究員總結到,腸道菌群在代謝性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中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菌群的結構、組成和多樣性可能會成為精準個體化醫療的靶點和窗口。精準分析腸道菌群組成,靶向指導臨床用藥能夠有效的提高藥物的功效。益生菌代謝產物(後生元)有望成為替代益生菌的更加安全的營養補充品。未來,有關腸道菌群的研究會進一步的深入,我們也期待更多的研究結果出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