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拍諜戰片,與普通導演的差別在哪?

2021-05-02   風影電影

原標題:張藝謀拍諜戰片,與普通導演的差別在哪?

《懸崖之上》是張藝謀首次拍攝諜戰題材的懸疑商業片。

國內的電影市場,上次叫好又叫座的諜戰片,可能還要追溯到2009年時的《風聲》。這麼多年的缺席下,沒想到是張藝謀破了冰,並且達到了水準之上。

影片的故事,起源於歷史現實中的中馬城事件。中馬城可視作為731部隊的「前身」,1932年,日本關東軍在此秘密修建細菌殺人工廠,被用作實驗對象的中國人被圈禁於此。直至1935年的一次監獄暴動,倖存下來的人說出真相,使得這一秘密工廠暴露目標。

保護倖存的人證,協助他越境並曝光真相,這就是《懸崖之上》里,4人小隊的秘密任務「烏特拉」行動,一場典型的「沒有硝煙的戰爭」。然而,本身說不上高難度的任務,由於當地接應人員里有位叛徒的突然出賣,讓小隊在跳傘降落的第一刻起,就身陷敵人布下的天羅地網中。

張藝謀拍諜戰片,與普通導演的差別在哪?我們邀請了8位影迷,聊聊五一檔口碑最好的《懸崖之上》。

綜合評分:6.8分

凹凸

8分

老謀子依然slay!想起前些年在影院看老東木的《薩利機長》時的酣暢淋漓。這些老導演拍的類型片,放在個人履歷表里算不上扛鼎之作,但他們只需出幾成功力,就是如此賞心悅目,紮實沉穩

嘟嘟熊之父

8分

有北野武《極惡非道》的味道,動作戲呈現撕咬感,毫無宣教意味,意識形態的繩索亦被解綁。省去無用的語言,餘下的一是陷阱,二是遺書;分鏡如此爽利,眼神里包含所有,每一次剪輯都在傳遞暗號

行動線的鏈條被反覆敲碎,情節的推進與處心積慮的懸念無關,皆為一念之間。令人驚喜的還有不凡的女性形象,秦海璐和劉浩存的重頭戲壓過男演員。還是很感動,因為你能在這部電影中看到張藝謀的腦力、體力、判斷力,更難得的是戰鬥力。

徐若風

7.5分

世上沒有不帶「表演性」的戰場,這個概念被貫徹全片。演員成為角色之後,他們出演的角色也需要成為另一種「角色」——諜戰的戰場因此成了一部特殊的「時況電影」,想要倖存,就要偽裝自己,使自己同時成為這部「電影」中的演員與觀眾,諜中諜對應戲中戲。

一個動作,一個眼神,都被灌滿了信息量。連同密碼與密信等標準的諜戰元素,影片的節奏因此被處理得相當明快。于和偉是裡面的高手,不動聲色,但每場戲都演出了深度的雙重潛台詞意味

西帕克

7分

張藝謀的諜戰片讓人想到梅爾維爾的《影子部隊》,關注的並不是懸疑和反轉,而是特工的心理和生存狀態。處於巨大的危險和絕望之下,他們所做出的不同選擇,有人背叛,有人堅持,也有人毅然赴死。他們的背後有家人,亦有戰友。

最有力的則是片尾的處理,任務成功了,但革命卻尚未成功,每個角色又重新回到虛無的輪迴之中,這種巨大殘酷的現實,其實只是革命者每天所面對的日常

冰紅深藍

7分

張藝謀對諜戰片的首次嘗試,還是值得鼓勵,只可惜劇本漏洞不少,沒法稱得上這一類型片中的優作。

攝影精良,對空間的運用也可圈可點,尤其是火車車廂內的試探、智取與肉搏戲。大雪紛飛、嚴寒淒冷的哈爾濱,再點綴上夜晚的霓虹招牌,凜冽與陰暗的氛圍十分契合於特工行動險中求勝的艱辛酷烈。演員發揮基本都值得讚賞,特別是于和偉,將沉著機智與隱忍傷懷都詮釋得無懈可擊

缺點也十分明顯:劇情發展跳脫斷裂,不少情節與細節不合邏輯,孩子這條線很生硬,強行拽動故事走向,四人間的隱秘情感與過往前史並未有足夠鋪陳,到最後也難以讓人真正共情。收尾倉促缺乏高潮(且並不適合用所謂「麥高芬」或反高潮來辯護)。電影院場景沒有足夠價值和意義,未用好其空間,有點單純為了迷影致敬而貼上的感覺。劉浩存雖然美,但還是不適合演諜戰片

白斬糖

7分

早就厭倦了劇作上繃著一層天衣無縫處處算計的表皮的電影。很難不令人動容的是,張藝謀確實在走向伊斯特伍德,觀眾必須首先自願進入他的世界才可以走進故事。而且故事本身也不再是敘述唯一的樂趣和重心,只是心態全面外化的產物,語言被沒收,謎團也不再要求答案,因為結論在亂世不會像在推理小說中那樣被人在意。

歡樂分裂

5.5分

與其對標《風聲》,不如參考《潛伏》,群像人物的豐富演繹空間與人物關係交錯的潛文本壓縮在兩小時內,只能顧頭不顧腳——前半段細緻緊湊的細節呈現,到後半程寥寥幾筆交代,以及中間重大環節的銜接,觀感是跳躍甚至斷裂的,真的更適合拍成劇。

因此,作為諜戰戲最重要的懸疑氛圍是缺失的,這一點坐我後排的觀眾可充分說明——全程現場音軌評論,提前「劇透」幾乎猜中百分百,每一個戲劇衝突、每一次最後一分鐘營救,都在觀眾意料之內,更遑論所期待的陰鬱驚悚感,甚至悲壯感都被穿插的情感戲份稀釋。

動作戲、飆車戲並非張藝謀所長,只能說表現平平;演員自然是好的,余皚磊演這類人物成精了!最後求求國師能不能別這麼偏愛劉浩存?

冬寂網絡

4分

以「哈爾濱」這個舞台空間作為分界線,《懸崖之上》可以被分為前後兩部影片。開場,一系列「降落」的POV可能是張藝謀影片中最為無序的鏡頭,卻遵循著一種嚴格的機械邏輯,令人想起電競遊戲之中的「玩家加入競技場」。而後半部分,張藝謀對於視覺形式的迷戀以及複雜人物關係的嘗試,將其取而代之。

總體而言,《懸崖之上》和《一秒鐘》是同一類影片,電影作為媒介本身在結尾機械降神,協助完成所謂的「烏特拉任務」這個觀眾無從得知的麥格芬。《懸崖之上》有《一秒鐘》所沒有的對影像的反思。影片之中,劇院黑暗的催眠被闖入的特務打開,而拷問利誘使用的「外國進口的迷幻劑」和電影的影像實際上是同一種東西。那麼在影片那個如同電視劇般的結尾,「內鬼」周乙對劉浩存所說的「我都在現場」,是一種真正的在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