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
李妍,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
擅長:複雜冠心病介入治療,包括慢性閉塞性病變、左主幹病變、鈣化病變、分叉及多支血管病變、急性血栓性病變等;以及旋磨、雷射、OCT/IVUS輔助的介入治療
李妍教授
聽到醫囑,不少剛做完冠脈支架植入術的患者都一臉錯愕。
根據第二十二屆全國介入心臟病學論壇上發布的數據,2018年全年冠心病介入支架數約133萬枚,冠心病患者平均置入1.46枚支架。
「是藥三分毒」的觀念下,都希望藥吃得越少越好,越短越好,但對冠脈支架植入術後患者而言,抗血小板藥物必不可少,6到12個月雙抗治療,能有效預防血栓、狹窄等不良事件。
然而,在2019年美國心臟病學會(ACC)上發布的關於術後雙抗的新研究STOPDAPT-2指出,對於出血風險小或病情穩定的冠心病患者而言,植入XIENCE支架術後雙抗治療可以不用那麼長,吃1個月和吃12個月,最終效果不僅差不多,甚至可能更優!
很多人以為放完支架就萬事大吉,不聽醫囑,擅自停藥、斷藥。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心內科主任李妍教授介紹,即使心臟植入支架,術後依然要堅持服藥。
「植入支架、疏通血管後,其他部位血管還可能存在病變進展,有些還同時伴隨微循環障礙等。所以,後期長期的藥物管理很重要。」李妍教授指出,藥物治療中,抗栓治療和調脂治療是非常重要的兩部分,尤其是抗栓治療。
要知道,心臟支架術後,約3%-5%的患者會發生支架內再狹窄,0.1%-0.5%的患者會發生支架血栓,也就是植入支架的部位斑塊仍有可能增長,或者急性亞急性的堵塞。因此,術後雙聯抗血小板治療必不可少,一方面能穩定不穩定的斑塊,另一方面,可降低血小板活性,防止血栓形成。
儘管術後「雙抗」治療對於急性冠脈綜合徵患者來說是重中之重,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
對兩類患者而言,雙抗藥吃太多,出血風險反而更大——
第一類:出血高危患者
比如之前有過顱內出血、胃腸道、消化道潰瘍病史的患者;
第二類:對藥物不耐受的患者
有些患者對某一類藥物,比如對阿司匹林不耐受,或可能誘發其他系統的問題,比如痛風等。
「縮短雙抗藥物的時長,主要考慮的是出血風險。」李妍教授指出,如果是中低危或病情穩定的患者,如果一味延長雙抗治療時長,甚至超過2年、3年,那麼就會顯著增加出血風險。各種大出血、小出血事件的發生,會逐步抵消支架植入疏通血管帶來的的獲益,最後得不償失。
吃藥滿一年不再是「硬規定」
新研究證實,以往 「一年雙抗治療」的硬性規定真的被打破了。
2019年美國心臟病學會(ACC)年會上,一項研究者發起的臨床研究STOPDAPT-2結果發布:
該研究納入了來自日本90家中心的3,045名冠心病患者,隨機分成兩組,比較12個月心源性死亡、心梗、支架內血栓、卒中、出血(大出血和小出血)的復合終點事件。所有患者均使用雅培XIENCE系列支架。
結果表明,使用新型氟化共聚物塗層支架(XIENCE)PCI術後1個月停用雙抗治療,在一年期出血及缺血聯合終點時間發生率上不劣於,甚至優於12個月雙抗治療,這對臨床實踐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李妍教授指出,更強效的抗血小板藥物的誕生、新一代藥物洗脫支架的出現,植入技術的優化是縮短雙抗治療時長的三大關鍵因素。單純從支架的角度,支架的設計和改良,多聚物的合理選擇,都是使得內皮癒合更快,如果患者本身不存在其他高危缺血因素,只是單支或是雙支單處病變,那麼植入安全優效的支架,局部狹窄解除之後,是不需要長期的雙抗治療的。」
此次臨床研究患者使用的XIENCE系列藥物塗層支架,具有金屬梁較薄(僅有81微米厚度),以及使用高強度、高延展性、高相容性的氟化共聚物塗層的特點,能夠保證藥物精準釋放,具備優異的生物相容性和抗血栓形成性能,可加快功能內皮化、顯著降低支架內血栓形成的發生率,在臨床中取得了很好的療效。
很多患者沒安支架還好,裝完支架就不敢運動,生怕支架掉出來。
事實上,支架是經過雷射刻蝕的網狀金屬,很小、很軟,植入後和血管緊緊「黏」在一起,「鑲嵌」在血管壁上,因此不管怎麼運動都不會脫落的。相反,合理的運動,還能更好地幫助心臟康復。
李妍教授指出,術後運動,患者需要先做心臟評估,針對每個患者自身心肺功能、運動能力以及肌肉、關節情況,通過醫生對患者準確的評測,為其量身制定運動處方,對每位患者的運動形式、運動頻率、運動強度、持續時間以及確保運動安全的監測方法,都給予細緻的建議和指導。
一般支架術後6-12小時即可下床活動,最好有家屬或護理人員陪同,急性心梗患者需較長恢復期,一般術後4-5天可開始活動,但出現心力衰竭等嚴重併發症時,需根據心衰恢復情況而定,至少30天以後再逐漸增加活動量,並進行積極的心臟康復訓練。
支架術後出院後1個月內,經大腿根部的股動脈手術者要避免頻繁下蹲、久蹲、抬腿等擠壓傷口的動作,各種動作活動要輕,行走要緩,避免動作過大。經手臂前臂的橈動脈手術的患者,應注意有無胳膊腫脹、疼痛、指尖麻木、活動不便等情況,要避免上肢過度彎曲、提重物等動作。
一個月後,可嘗試有氧運動、抗阻運動、柔韌性運動等,但應注意運動強度不可過大,保持適度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