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平安格勒的「義大利炮」嗎?北非戰場上意軍炮兵要強得多

2020-06-03     崎峻戰史

原標題:記得平安格勒的「義大利炮」嗎?北非戰場上意軍炮兵要強得多

(溫馨提示:本文約7400字,配圖29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在廣袤無垠的北非沙漠戰場上,火炮是和坦克同等重要的制勝武器。對於德意軍隊和英軍來說,各式火炮既是進攻中不可或缺的支援力量,也是防禦中極為依仗的火力屏障,而對於裝甲部隊力量薄弱、步兵部隊機動不足的北非意軍來說,各類炮兵部隊的地位尤其重要,堪稱絕對的火力中堅和戰力源泉。北非意軍炮兵主要分為反坦克炮兵部隊、野戰炮兵部隊和防空炮兵部隊,由於意軍反坦克炮性能較差,數量較少,野戰炮和高射炮也要在本職角色之外大量承擔反裝甲任務,甚至直接面對英軍裝甲部隊的衝擊,阻止對手突破步兵的防線。

北非意軍炮兵部隊的炮手們在操縱一門卡車底盤的100/17型100毫米野戰炮。

北非地區荒蕪貧瘠,現代資源匱乏,基礎設施落後,德意軍作戰所需的燃料、彈藥、食物等其他物資都必須從歐洲大陸跨海運來,只有在毫無遮蔽、路況極差的沙漠公路上通過汽車長途運輸數百公里乃至上千公里,才能送達前線。要保證德意非洲軍長時間保持作戰能力,充分的後勤運輸保障是必不可少的。北非意軍除了部分前線部隊協同德軍作戰外,將大部分人力物力都投入到後勤運輸作業中,艱難地維持著漫長補給線的運作,因此後勤運輸部隊在北非意軍的作戰體系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反坦克炮兵

眾多周知,北非沙漠是坦克戰的天堂,德意非洲軍在運用裝甲部隊展開凌厲攻勢的同時,也必須防備英軍坦克的攻擊。在德軍增援北非之前,北非意軍的反坦克戰術相當落後,多以坦克群在缺乏步兵和炮火配合的情況下,與裝備和戰術都占有優勢的英軍坦克群進行正面交鋒,最後難免落敗。

在陣地防禦中,意軍最主要的反坦克武器是M35型47毫米反坦克炮,也稱為47/32型反坦克炮(即口徑為32倍徑)。這款火炮由奧地利百祿公司設計,在20世紀30年代義大利購買了生產許可證在國內製造,作為制式反坦克炮裝備義大利陸軍。47/32型反坦克炮可以發射穿甲彈和高爆彈,根據意軍測試,47毫米穿甲彈可在500米距離上擊穿43毫米均質垂直裝甲,在100米距離上可擊穿58毫米均質垂直裝甲,足以對付當時各國的絕大部分現役坦克,與同期德軍裝備的Pak 35/36型37毫米反坦克炮和英軍裝備的2磅(40毫米)反坦克炮相比,性能並不遜色,甚至略有優勢。

義大利陸軍在二戰時期的制式反坦克炮47/32型47毫米反坦克炮。

然而,47/32型反坦克炮的優勢只維持了很短時間,當義大利於1940年參戰時,其穿甲性能在各國坦克不斷增厚的裝甲面前迅速黯然失色。義大利軍方對此反應遲鈍,既沒有投入足夠的資源研發威力更強的反坦克炮,也未能提升47/32型反坦克炮的產量以滿足前線的需求。按照1940年的編制,一個意軍步兵師編成內僅有1~2個反坦克連,每連裝備8門47/32型反坦克炮,而同期德軍步兵師的反坦克炮編制數量為72門,而英軍步兵師為48門,遠遠多於意軍步兵師。不僅如此,德軍新列裝的Pak 38型50毫米反坦克炮在性能上也全面超越47/32型反坦克炮。

北非戰場上的意軍47毫米反坦克炮,這種武器北非戰役初期就已經落伍了。

隨著英軍坦克防護水平的提高,意軍也設法強化前線部隊的反坦克能力,然而羸弱的義大利軍工體系無法提供新型反坦克炮取代47/32型反坦克炮,無奈之下意軍只能依靠增加火炮數量的方式增強一線反坦克火力。意軍將部分步兵師的反坦克炮連數量增加到3個,個別師還編成了反坦克營,從後方部隊抽調反坦克連加強一線部隊,例如1941年初第17「帕維亞」步兵師下轄第5、71、227反坦克連,並加強了由第102「特倫托」摩托化師調來的第102反坦克連,勉強湊足32門47/32型反坦克炮,確保該師參加了隆美爾在北非的初期攻勢以及在托卜魯克周邊的攻防作戰。

北非戰場義大利神槍手步兵裝備的47毫米反坦克炮。

然而,這種拆東牆補西牆的做法對於改善意軍整體的反坦克能力毫無益處,在裝備短缺的情況下意味著後方部隊的削弱,不利於持久作戰。鑒於這種情況,意軍調整方案,將數量有限的47/32型反坦克炮中的大部分編入獨立反坦克單位,根據戰況變化增援到最危險的地段,使有限的裝備發揮最大的效能。同時,根據AS42編制,北非意軍步兵師應編有72門反坦克炮,摩托化師應有36門,裝甲師應有42門,但由於意軍在1941年底的「十字軍」行動中損失過大,直到1942年5月尚未恢復元氣,各師實際擁有的反坦克炮數量只有編制要求的50%左右。當隆美爾贏得加扎拉戰役的勝利,向埃及推進時,意軍的反坦克炮更加難以得到補充,不少步兵師編制內的反坦克連已經形同虛設,只得撤銷番號。但是,意軍裝甲師和摩托化師編制內的神槍手步兵團是個例外,每團仍保持12門47/32型反坦克炮,並配備數量不定的反坦克槍,主要為索羅通S/18-1000型20毫米反坦克槍。

義大利神槍手步兵裝備的索羅通S/18-1000型20毫米反坦克槍。

野戰炮兵與防空炮兵

由於反坦克炮的威力和數量都嚴重不足,北非意軍各步兵師只能讓師屬炮兵團的野戰炮和防空單位的高射炮兼顧反坦克任務。意軍步兵師、摩托化師均下轄1個炮兵團,編有3個炮兵營,每營裝備12門火炮,全師共計36門,裝備的火炮型號較為繁雜,口徑包括75毫米、100毫米或105毫米,其中既有一戰前製造的老古董,也有30年代設計的新型火炮。意軍裝甲師下轄的裝甲炮兵團最初只有2個營,裝備24門75/27型75毫米野戰炮。北非意軍還為在前線作戰的第10軍和第21軍各配置了一個軍屬炮兵團,每團編有數個重型炮兵營,裝備105毫米、149毫米或152毫米火炮。在集團軍級別上,由德軍第1、2(摩托化)非洲炮兵團擔任火力支援,沒有意軍炮兵部隊加入。

在北非作戰的意軍炮兵操縱100/22型100毫米野戰炮向目標開火。

北非意軍部隊裝備的149/40型149毫米加農炮,這是義大利陸軍最重型的野戰火炮之一。

北非戰場上的意軍高射炮兵,他們操縱一門20/65型20毫米高射炮。

今日在博物館陳列的義大利90/53型90毫米高射炮,其性能與德制88炮不相上下。

在1942年的整編中,北非意軍各師根據AS42編制表對炮兵部隊進行了重組,所有師屬炮兵團都必須實現摩托化,可以為運動中的步兵和坦克提供及時的炮火支援。北非型步兵師的炮兵團下轄4個炮兵營和1個防空營,配備24門75/27型野戰炮、24門100/17型野戰炮、24門20/65型高射炮和8門88/55型高射炮。摩托化師所屬炮兵團的編制與步兵師炮兵團相仿,但防空營的高炮連少一個,20/65型高射炮數量少8門。裝甲師所屬裝甲炮兵團下轄3個炮兵營、1個防空營和2個自行火炮營。除自行火炮營外,其他各營裝備24門75/27型野戰炮、12門105/28型野戰炮、8門90/53型高射炮和16門20/65型高射炮。雖然北非意軍炮兵部隊的火炮數量受制於糟糕的補給狀況,極少滿編,但這些「義大利炮」仍在北非戰場上發揮了不容置疑的支柱作用。

北非意軍炮兵部隊的75/27型75毫米野戰炮在開火。

意軍炮兵在為102/35型102毫米火炮裝彈,這種火炮為舊式海軍炮,二戰時期被轉用於陸戰。

卡車底盤自行火炮

如前所述,北非意軍炮兵部隊需要承擔反裝甲任務和機動火力支援任務,而在高度機動化的沙漠作戰中,行動遲緩的牽引式火炮難以勝任這兩項任務。為此,意軍在仿效德軍開發履帶式底盤自行火炮的同時,也將各型新舊火炮置於各種輪式卡車底盤上,改裝為輪式自行火炮以應對作戰需要。這些富於特色的應急「卡車炮」在戰鬥中表現突出,多次憑藉巧妙的戰術重創英軍裝甲部隊。

安裝在TL37輕型汽車底盤上的75/27型火炮。

菲亞特634N型卡車搭載102/35型火炮就是一個成功的「卡車炮」範例。這款火炮原為海軍炮,作為艦炮或岸炮使用,設計定型於1914年,比很多意軍士兵的年齡都要大,北非意軍將這款舊式火炮安裝在卡車底盤上,使之成為一款強勁的機動反坦克武器。在1941年11月的古比井之戰中,意軍投入了一個卡車炮兵連,共有7輛102/35型卡車炮,並以帆布火炮遮蔽,使其看起來與普通卡車無異,排成縱隊暴露在空曠的沙漠地帶。一隊英軍「十字軍」坦克以為遇到意軍運輸車隊,大膽靠近,不料意軍炮兵突然掀開帆布,操縱火炮猛烈射擊,成排的炮彈在英軍坦克群中炸裂,15輛坦克被當場擊毀,剩餘的英軍坦克慌忙撤退。

義大利部隊的行軍車隊,位於最前方的是一輛102/35型自行火炮。

安裝在菲亞特634N型卡車底盤上的102/35型自行火炮側視圖。

在AS42編制中,裝甲師防空營裝備的90/53型高射炮同樣接受了卡車炮改裝,化身為可怕的「坦克殺手」。意軍將笨重的90/53型高射炮安裝在藍旗亞3Ro重型卡車上,輔以其他配件,將其改造為高平兩用的自行火炮。第132「阿里埃特」裝甲師的第501防空營裝備8輛90/53型自行火炮,在作戰中給英軍造成了可觀的損失。

安裝在藍旗亞3Ro重型卡車底盤上的90/53型高射炮。

藍旗亞3Ro卡車底盤的90/53型自行火炮側視圖。

除了使用本國卡車底盤外,意軍還利用1941年繳獲的英軍莫里斯CS8輕型卡車搭載65/17型火炮,組建了7個機動炮兵連,用於對付在沙漠中神出鬼沒的英軍遠程偵察隊,並在必要時給予步兵及時的炮火支援。1942年,意軍將各機動炮兵連整編為第14、15自行炮兵營,與第16、17自行炮兵營和第88防空連(裝備20/65型高射炮)共同編成第136裝甲炮兵團。第16自行炮兵營裝備12輛採用菲亞特SPA L37卡車底盤的75/17型自行火炮,第17自行炮兵營裝備12輛藍旗亞3Ro卡車底盤的100/17型自行火炮,這支特殊的炮兵部隊主要在後方執行警戒任務。

這幅彩繪表現了意軍利用繳獲的英軍莫里斯CS8輕型卡車改裝的65/17型自行火炮。

1942年10月第二次阿拉曼戰役前夕,非洲裝甲集團軍總共裝備496門反坦克炮,其中包括部署在前線的88毫米高射炮。意軍雖然擁有3個軍約46000人的兵力,但只有127門47毫米反坦克炮、8門卡車底盤90/53型高射炮和28門88毫米高射炮,幾乎無力抵擋規模龐大的英軍裝甲部隊的衝擊。大多數意軍步兵師已經失去了所有反坦克炮,只能利用20毫米高射炮對抗英軍坦克群。德意軍隊共有552門支援火炮,但由於炮彈嚴重短缺,無法發揮應有的威力。隆美爾為了防止前線意軍步兵師被英軍坦克衝垮,只能將反坦克能力較強的德軍部隊拆散,與意軍部隊交叉部署,這種衣架戰術往往被解讀為隆美爾對意軍缺乏信任,有意安插德軍督戰,其實隆美爾採取這種做法的最大原因還是意軍的反坦克火力過於薄弱。

1942年秋季在前沿警戒的意軍20毫米高射炮組,火炮處於平射狀態,背景中可見1輛AB41裝甲車。

當蒙哥馬利發動攻勢時,飢困交加、物資匱乏的德意軍隊利用手中的各種反坦克武器給英軍造成了沉重的損失,而在意軍各師中,以第185「閃電」傘兵師在反坦克戰鬥中表現最為出色,該師配備44門47毫米反坦克炮,並準備了大量反坦克手雷和燃燒瓶,還得到第31戰鬥工兵營和4個意軍炮兵營的強力支援。在義大利傘兵的頑強抵抗下,英軍在10月24日晚間的一次進攻中就損失了30輛坦克,最後受阻於意軍的炮火覆蓋和雷區,被迫撤退,包括英軍第7裝甲師在內的英軍各部只得放棄進攻,另擇突破地段。

這幅畫作表現了第185「閃電」傘兵師的傘兵們使用47毫米反坦克炮和重機槍抵禦英軍裝甲部隊進攻的場面。

摩托車與裝甲車

在沙漠環境中,輕便敏捷的摩托車是十分有用的交通工具,北非意軍摩托化部隊中大量配備了摩托車,步兵師也有一定數量的摩托車用於戰場通信或其他任務。與德國非洲軍一樣,北非意軍主要將摩托車分配到指揮機構或運載機槍等重武器。能夠成建制裝備摩托車的作戰部隊主要包括意屬非洲警察部隊、利比亞機動連(兩者均用於維持後方安全)和前線部隊的神槍手步兵團。1941年時北非意軍神槍手步兵團編有一個摩托車營,後在1942年改編為重武器營,另成立一個用於偵察的摩托車連,配備61輛雙輪或挎斗摩托車。按照AS42編制,裝甲師內裝備504輛摩托車,摩托化師為244輛,步兵師為147輛。

在北非沙漠地帶行動的義大利神槍手步兵部隊的摩托車手,通常執行傳令聯絡任務。

由於義大利陸軍對戰場偵察不夠重視,加之軍工能力低下,北非意軍裝備的裝甲車數量遠少於德軍,而且缺乏與德軍Sd.Kfz.250/251系列半履帶裝甲車類似的車輛。二戰初期的意軍作戰師編制內基本沒有偵察單位,直到1941年德軍加入北非戰事後,意軍才逐漸認識到組建裝甲偵察單位的重要性,並在同年秋冬成立了直屬於義大利機動軍的裝甲偵察集團,其中「羅莫洛·蓋西」非洲警察營和第32坦克團第3輕坦克營部分裝備了AB41裝甲車,此外還擁有摩托車、坦克以及摩托化步兵和炮兵單位。AB41是二戰意軍的主力裝甲車,裝備1門20毫米機關炮和2挺毫米機槍,裝甲厚度為6~18毫米,公路時速高達70公里/小時,行程400公里,足以勝任戰場偵察任務,不過發動機馬力略顯不足,爬坡時較為吃力。

在北非戰場上向英軍目標開火的意軍AB 41型裝甲車。

在1942年的改編中,北非意軍裝甲師和摩托化師均編有一個裝甲偵察營。第132裝甲師編成內是「尼斯騎兵」團第3大隊,裝備54輛AB41裝甲車;第133裝甲師為「諾瓦拉槍騎兵」團第3大隊,裝備52輛L6/40輕型坦克;第101摩托化師為第8神槍手步兵裝甲營,裝備40輛AB41裝甲車。除前線部隊外,位於後方、編制不整的第136「青年法西斯」裝甲師也編有「蒙費拉托輕騎兵」團第3大隊,裝備50輛AB41裝甲車。意軍各裝甲偵察單位在投入北非戰場後結合實戰需要增加了炮兵和防空單位,在作戰中均遭受重大損失。

後勤部隊

在自然環境惡劣的北非戰場上,德意軍隊的作戰能力並不取決於坦克、步兵、炮兵的數量,而是取決於後勤保障是否得力。如果沒有船舶和飛機將兵員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到非洲,或者沒有足夠數量的運輸車輛將其運往最前線,那麼非洲軍官兵的戰鬥力再強也是徒勞的。

德意非洲軍的後勤補給主要由義大利軍隊負責,其補給線以的黎波里為起點,沿海岸公路一直向東延伸直到前線,其北面是波光粼粼的地中海,其南面是沙塵滾滾的撒哈拉沙漠,海岸公路幾乎是德意軍唯一的生命線,而為了維持補給線的通暢,意軍在沿線據點和沙漠綠洲部署了大量兵力,規模遠大於前線部隊。在1941年至1942年間,北非意軍總兵力在11~13萬之間,而其中隸屬於非洲軍團的前線部隊只占到總數的30%~40%。

1941年到1942年的北非地圖,沿著海岸線延伸的紅色實線就是海岸公路,德意軍的後勤大動脈。

意軍部隊乘坐卡車沿海岸公路向前線開拔。

隆美爾對於如此多的意軍部署在後方非常不滿,要求優先為前線部隊提供補給和車輛。然而,德意軍補給線的運輸能力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除了北非各港口吞吐量有限外,缺乏運輸車輛是北非德意軍後勤單位最為頭疼的難題,許多物資由於缺乏卡車運輸只能堆積在港口和機場,難以送達千里之外的前線部隊。

在沙漠公路上行進的意軍車隊,由藍旗亞3Ro卡車拖曳的拖車上裝載著送往前線的M14/41型坦克。

北非意軍擁有的卡車數量通常在6000~8000輛之間浮動,最高峰時曾接近9000輛,但是其中相當一部分屬於裝甲師和摩托化師,而且任何時期都有相當數量的卡車處於不可用狀態,而沙漠地區的高溫沙塵環境使車輛的損耗率居高不下,進一步惡化了車輛的使用狀況。例如1941年11月第132裝甲師有633輛可用車輛(包括運載卡車和乘用車)和317輛不可用車輛;新抵達的第101摩托化師有1141輛可用車輛和50輛不可用車輛;第102摩托化師的1284輛各式機動車中僅有394輛可用,由於車輛缺額太大,最後該師被改編為普通步兵師。

北非意軍的主力運輸車型:菲亞特626型卡車,載重量3噸,最大公路速度65公里/小時,行程340公里。

1942年1月,北非意軍在前線的三個軍總共只有836輛可用車輛,不可用車輛為455輛。根據AS42編制,裝甲師應有1123輛機動車輛,摩托化師為828輛,步兵師為359輛,但北非意軍的機動車數量從未達到編制要求,極度缺乏卡車和其他車輛。北非意軍在1942年1~4月間應獲得11000輛汽車,實際只得到6000輛,而在5~10月間補充車輛數量又下降到3903輛,遠遠無法填補車輛損耗,因此意軍與德國盟軍一樣大量使用繳獲的英軍車輛彌補不足。

在沙漠公路中途補充油料的意軍運輸車隊,在北非戰役期間德意軍始終缺乏運輸車輛。

在阿拉曼戰役期間,隆美爾多次向北非意軍總司令部、羅馬甚至柏林請求增援卡車和燃料,聲稱「只要給我1500輛卡車和足夠行駛100公里的油料,我就可以封鎖住英軍在戰線中南部的突破口」,然而德意軍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在短期內籌集上述數量的車輛和燃料,束手無策的隆美爾無力封堵英軍的突破,只能將剩餘的車輛用於撤退,並將缺乏機動車輛的大部分意軍步兵師拋棄。

在義大利影片《血戰阿拉曼》中,大量意軍部隊由於沒有車輛,只能徒步穿越沙漠撤退,最終淪為英軍戰俘。

結語

縱觀1940年6月到1942年11月的北非戰局,義大利可以說是在自己親手搭建的戰爭舞台上經歷了從蹩腳演砸的主角到亦步亦趨的龍套配角的過程,反倒是作為援軍的德國非洲軍反客為主,成為北非戰役的絕對主角。然而,義大利軍隊的配角分量卻是相當重,絕不是是網絡寫手筆下反覆調侃的「豬隊友」,實際上在隆美爾縱橫北非沙漠的光彩背後,是義大利人的血淚付出。北非意軍承擔了非洲軍絕大部分後勤和後方安保任務,為隆美爾提供了大部分步兵力量以及相當數量的裝甲和炮兵部隊。不可否認,北非意軍在裝備水平、訓練水準、戰術思想、作戰素養、戰鬥意志等各方面都與德軍乃至英軍存在明顯差距,但在北非戰役的過程中,義大利人也努力做出改進,並且是隆美爾制定作戰計劃時無法忽略的重要因素。如果將北非意軍的存在完全抽離,那麼縱使「沙漠之狐」有天大的本事,也將寸步難行!事實上基於墨索里尼的戰略短視,相對落後的軍工基礎,遠不充分的戰爭準備和北非特殊的戰場環境,義大利軍隊已經盡其所能地進行了一場無法取得最後勝利的戰爭。(續完)

一隊義大利神槍手步兵在被遺棄的英軍坦克上留影。在北非戰場上意軍並非總是失敗者,他們也竭盡所能地進行了戰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NFDWeXIBd4Bm1__YkqQ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