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訓練65000名飛行員,美國海軍是怎麼做到的?

2021-01-28     崎峻戰史

原標題:四年訓練65000名飛行員,美國海軍是怎麼做到的?

(溫馨提示:本文約3800字,配圖14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太平洋戰爭時期,日美海軍進行了史上規模最大的 航空母艦之間的戰鬥,充分展示了海軍航空兵,尤其是艦載航空兵作為現代海軍核心作戰力量的威力。戰後,當世人總結戰爭經驗時,普遍認為日本 海軍航空兵由盛而衰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飛行員素質的急劇下滑。戰前日本海軍奉行的以培訓「精兵」為目標的訓練體制難以在戰時提供數量充足的飛行員,更無法保證高標準的訓練質量,從而極大限制了海航部隊的作戰能力。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海軍早在戰前就非常注重 海軍飛行員的儲備,在雄厚的人力物力資源的支持下,通過擴大招募範圍和合理調整訓練程序,確保了飛行員訓練體制的高效運作,在戰爭期間為海航部隊培養了超過65000名飛行員,是美國海軍航母艦隊保持強大戰鬥力的重要原因。本文將對二戰之前及二戰時期美國海軍的飛行員訓練體制進行梳理介紹。

1943年12月,「 列剋星敦」號(CV-16)航空母艦VF-16中隊的飛行員們在起飛前做任務部署。

美國海航飛訓之路

美國是世界上最早創建和發展海軍航空兵的國家之一。1908年,飛機的發明者萊特兄弟在 維吉尼亞州邁爾堡向美國軍方進行了飛行表演,有海軍軍官到場觀摩。美國航空先驅尤金·伊利分別在1910年11月和1911年1月完成了人類歷史上首次艦上起飛和艦上著陸,被視為航空母艦起源的重要事件。1911年5月,美國海軍購入首架飛機,並派員參加格倫·寇蒂斯在 加利福尼亞州聖迭戈北島開辦的免費航空培訓,還在馬里蘭州安納波利斯創辦航空訓練營,培訓首批飛行員。1913年,位於佛羅里達州的彭薩科拉海軍航空站建立,此後這裡成為 美國海軍航空兵的主要訓練基地,有著「空中安納波利斯」的聲譽。在觀察了一戰早期航母的實踐後,美國海軍在1920年改裝了首艘航母「蘭利」號,之後又根據《 華盛頓條約》改建了2艘列剋星敦級大型航母,開創了航母發展之路。

1908年9月8日,奧維爾·萊特駕機在邁爾堡為美國軍方進行飛行演示,美國海軍也派人前往觀摩。

自20世紀初以來,美國海軍及 海軍陸戰隊航空兵的飛行員首先來自安納波利斯海軍學校畢業的職業軍官,他們在海上服役滿兩年後就可以申請轉入海航部隊,並在彭薩科拉接受為期12個月的 飛行訓練,成為海軍飛行員。這些科班出身的海軍軍官是海航部隊指揮官的天然人選,他們在晉升和任命上享有優先權,而且美國海軍規定只有具備飛行員資格的軍官才能擔任航空母艦艦長、 水上飛機供應艦艦長和海軍航空站司令。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海軍軍官學校每年都穩定地為海航部隊輸送相當數量的飛行員,並構成海航各級指揮層的骨幹,是二戰之前最主要的海軍飛行員來源。

1929年,美國海軍最早的三艘航母並排停靠在普吉特灣海軍船廠的碼頭上,自上而下分別是「列剋星敦」、「薩拉托加」和「蘭利」號。

與日本海軍相仿,美國海軍也從基層士兵中選拔志願者接受飛行訓練,充實海軍飛行員隊伍,但從未成為招募飛行員的主要方式,比如在1941年12月,美海軍飛行員中只有13%來自士兵階層,不過他們往往是部隊中最具經驗的老手。除 職業軍官和海軍士兵外,美國海軍也會通過海軍民兵之類的後備組織向公眾招募熱心航空事業的志願者,作為後備飛行員,建立人員儲備,便於戰時徵召。通過上述方式美國海軍在兩次大戰之間維持著海軍航空部隊飛行員群體的規模,但始終供不應求。到1935年時,美國海軍及陸戰隊航空兵只有不足1000名飛行員,各型飛機約1500架。

「薩拉托加」號航空母艦甲板上的F4B戰鬥機,攝於1934年5月,當時海軍飛行員的主要來源是軍校畢業生。

20世紀30年代中期,隨著約克城級航母的開工建造,美國海軍航空兵部隊將迎來新的擴張,意味著需要更多的飛行員,而海軍軍官學校每年的畢業生數量有限,且在全軍範圍內進行分配,進入海航部隊的只是少數,難以滿足需求。在這一背景下,美國海軍根據1935年4月15日國會通過的《海軍航空學員法案》建立了新的飛行員招募培訓體系,即志願海軍預備役班V-5海軍航空學員計劃,簡稱V-5計劃,其招募對象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報名者將在海軍預備航空基地接受新兵訓練,之後前往彭薩科拉接受飛行培訓,獲得海軍飛行員和預備役軍官資格。由於在晉升和待遇上存在種種限制,V-5計劃實施初期效果並不顯著,許多航空學員在完成培訓後選擇進入民間航空業工作。到1938年時,海軍及陸戰隊飛行員的數量緩慢增加到1800名,各型飛機約2100架。

二戰時期美國海軍招募飛行員的宣傳海報。

1939年4月11日,國會通過《海軍航空儲備法案》,美國海軍據此於同年6月對V-5計劃進行了修改,海軍航空學員在完成12個月培訓後即可獲得軍官任命。在二戰爆發後,美國海軍著手擴軍備戰,而增加海軍飛行員數量更是其中重要環節。為了加速飛行員培訓,美國海軍於1939年10月調整了訓練大綱,縮短了訓練時間,簡化了訓練流程。1940年,美國海軍又實施了V-7計劃,直接面向高等院校在讀學生招募飛行員,到1943年初已經在全美17所大學建立了飛行預備班。1943年7月,V-5與V-7計劃合併為V-12計劃,但V-5計劃的招募訓練模式一直延續到戰爭結束。在1943年底,為了統籌全軍的飛訓工作,美國海軍在彭薩科拉成立了海軍航空訓練司令部,下轄初級訓練、中級訓練、作戰訓練和航空技術訓練四個次級司令部,負責各項訓練工作。

1942年,印第安納州聖母大學南廣場上,參加V-7計劃的大學生在進行軍訓。

V-5海軍航空學員計劃

從1935年到1945年,V-5海軍航空學員計劃是美國海軍及海軍陸戰隊最主要的飛行員招募訓練渠道,在太平洋戰爭期間超過90%的海軍及陸戰隊飛行員是通過V-5計劃完成訓練並走上前線的。V-5計劃是基於1935年《海軍航空學員法案》設立的招飛訓練制度,該法案屬於 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推行的新政之一,旨在扶植處於困境中的美國航空業,同時在和平時期為海軍培養、儲備更多的飛行人才。

1940年,通過V-5計劃招募的航空學員抵達彭薩科拉海軍航空站。

報名參加V-5計劃的志願者年齡在18~28歲之間,必須具備副學士學位(大學兩年肄業)或至少學習過兩年大學課程,培訓期為18個月,在受訓期間不得結婚,並且至少服役三年。此外,在受訓時未能完成四年制大學學業的學員,必須在畢業後六年內獲得學士學位,才能保持軍官資格,否則將失去軍銜。早期V-5計劃的一個缺陷是結訓的飛行員將首先以航空學員的身份服役三年,通過審核後才能晉升預備役中尉,航空學員的級別高于海軍一級軍士長,低于海軍准尉,其月薪與普通水兵相同,為75美元/月。這項規定主要是為了平衡航空學員與軍校出身的飛行員之間的資歷差異,因為軍校畢業生必須服役兩年才能學習飛行,卻降低了V-5計劃對應募者的吸引力。在認識到其負面影響後,美國海軍在1939年6月修改了相關規定,V-5計劃學員在完成12個月培訓後立即任命為現役海軍少尉或陸戰隊少尉。

V-5計劃海軍航空學員的畢業徽章。

加入V-5計劃的航空學員要獲得飛行員資格必須經過飛行預備學校和彭薩科拉海航站兩級培訓機構。獲得入選資格的志願者首先前往海軍航空預備基地的飛行預備學校接受新兵訓練,學習基本軍事技能、海軍傳統習俗和航空基礎知識,輔以高強度的體能訓練。通過飛行預備學校考核的學員將前往彭薩科拉海航站接受正式的飛行訓練,包括33周的地面教學和為期一年的飛行技巧訓練,後者將在彭薩科拉基地的5個訓練中隊中輪流完成。

二戰時期位於印第安納州邦克山的海軍航空預備基地,右下角可見成排的教練機。

在1939年10月之前,考慮到海航部隊裝備的機型有限且飛行員數量較少,美國海軍要求飛行員必須掌握各種機型的操縱方法,而彭薩科拉基地的5個中隊正是為此設置的:第1中隊負責教授初級水上飛機的駕駛,讓學員熟悉基本飛行程序;第2中隊的訓練內容包括初級陸基飛機的駕駛,以及特技飛行、編隊飛行、夜間飛行以及長距離導航等技巧;第3中隊則使用中級教練機強化學員的飛行技能,並進行儀表飛行訓練;第4中隊的任務是讓學員們熟悉水上飛機的高級操作技巧;第5中隊的訓練則圍繞難度最高的艦載機操縱進行,學員要掌握艦上起飛和著艦技術,還要學習空中射擊、空戰戰術、俯衝轟炸和魚雷轟炸等戰鬥技巧。在完成全部5個中隊的學習並考核合格後,學員將積累約300小時的飛行時數,並獲得象徵飛行員資質的金色飛翼徽章,正式邁入海軍飛行員行列。

1945年彭薩科拉海軍航空站鳥瞰,這裡是美國海軍飛行員訓練的主要基地。

1942年,美國海軍航空學員在綽號「黑箱」的飛行模擬器上接受訓練。

V-5計劃的早期訓練流程固然可以培養掌握多種技能的全能型飛行員,但訓練時間相對較長,並不符合海航部隊迅速擴充的需要。1939年9月,二戰在歐洲爆發,宣布中立的美國也加緊了戰爭準備。同年10月,美國海軍調整了飛行員訓練大綱,將地面教學時間由33周縮短為18周,飛行訓練時間由12月縮短為6個月,同時只要求飛行員掌握一個機種的操縱即可,訓練環節也相應簡化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學習基本飛行技巧,第二階段學習編隊飛行和儀表飛行,第三階段則依據選擇的機種進行專門訓練,累計飛行時數下降為200小時。通過上述舉措,美國海軍大幅提高了飛行員選拔和培訓體系的運轉效率,僅在1941年間完成訓練的海軍飛行學員數量由800人/月增至2500人/月。

1941年參加V5計劃的航空學員在聽教官講解水上飛機的構造。

當然,告別彭薩科拉海航站並不意味著海軍飛行員培訓的最後完成,實際上這些菜鳥飛行員在被分配到一線飛行中隊後還要接受更多的實操訓練,熟悉現役機型的操縱,學習高級空戰戰術和更多實用技巧,特別是汲取資深飛行員的實踐經驗,才能真正具備參加實戰的能力。為了減輕作戰部隊的訓練負擔,美國海軍於1941年7月分別在諾福克和 聖迭戈成立了高級艦載機訓練大隊,專門負責海軍及陸戰隊飛行員的進階飛行訓練,所有新手飛行員在接受75~150小時的強化訓練後才會被分配到作戰部隊服役。(未完待續)

1944年在「勇猛」號航空母艦甲板上密集停放的艦載機群,這意味著需要大量飛行員駕機作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9bfcSHcBubk3rjNb1R6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