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待孩子的教育上,不同的人不僅認識不同,就連選擇的方法也可能不同。
有的人認為必須經常陪伴在身邊,給孩子無微不至的關心,而有的人則覺得應該放手讓他鍛練,更有利於其成長。
各種說法眾說紛紜,讓普通父母眼花繚亂,因而教育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從古至今,引起很多教育專家進行深入的探索。
最近, 19歲的天才少年張一得在美自殺,讓人震驚不已。
一得出生於單親家庭,由父親張岳陪伴著長大,為了讓他得到良好的教育,張岳不惜辭職做了全職奶爸,每天給他做飯做菜,甚至十年都不重複。
在父親的悉心照顧下,他獲得了各種各樣的榮譽,在托福考試中取得高分,以完美的成績進入美國一所名校,成為家長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前途不可限量。
而張岳也因此成為非常有名的育兒博主,是千萬寶媽心中的偶像。
然而,就是這麼一個優秀的孩子,怎麼會突然自殺了呢?
事件的真相旁人無法得知,也許張岳也想不明白其中的原因,但從來不缺愛的孩子會以極端的方式離開人世,顛覆了人們的認知,不得不迫切地希望知道答案。
從媒體曝光和張岳分享的資料看,人們有理由猜測,一得在成長之路上可能遇到邁不過去的坎,遭受極大的心理壓力,由於超過承受的限度,以至釀成最後的悲劇。
為了避免這樣的悲劇再度發生,究竟應該怎樣培養和教育孩子呢?
理解教育的意義,讓他感受到快樂
很多教育學家認為,教育的本意是為了讓孩子的未來更美好,因而要讓他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快樂,然而,現實的情況卻恰好相反。
為了取得好成績,為了多學才藝,父母從自己的願望出發,採取很多辦法為孩子補課、報輔導班,甚至監督孩子每天完成等,讓孩子的內心不但不願意學習,反而經常感到痛苦。
由於孩子有自己的想法,父母認為好的東西,他不一定喜歡也不願意接受,心裡會產生牴觸情緒,因而違背了快樂教育的初衷。
因此,父母要學會放手,特別是對年齡較大的孩子,不要事事包辦代替,擅自強加自己的願望,讓他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在有必要時,可以事先徵求孩子的意願,讓他自己進行選擇,這樣才有學習的動力。
結合自己的實際,不要傾注過大的壓力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制定學習計劃,甚至是人生的目標,讓他在目標的指引下,有目的有計劃地完成任務,這是相當必要的,有助於派發孩子的熱情和力量。
但是,制定的計劃和目標要適合孩子的實際情況,要求不能過高或過於長遠,也不要施加過在的壓力,這會讓他付出相當多的心血和精力。
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只會讓孩子望而生畏,即便付出全身心的努力,如果也不可能順利完成,就會物極必反,讓孩子氣餒和沮喪,或者倍感失落,讓他變得不再自信,也影響其今後的進取心。
加強挫折教育,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
由於年齡不大、沒有經驗和缺乏歷練的緣故,很多孩子對困難和挫折沒有心理準備,也缺乏相應的承受能力。
一旦遇到困難,不但會驚慌失措,還可能產生畏難情緒,這都是正常的現象,將來進入社會後,還可能遇到更多的考驗。
因此,父母有必要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讓他學會勇於承擔責任。
在平時陪伴孩子時,可以多給孩子講解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勇於面對挫折的勵志故事,讓他以這些人物為榜樣,去承擔自己在家庭和社會中應盡的責任。
同時,還可以用親情召喚孩子,要他知道:作為家庭的一分子,他是父母的至愛親人,大家都需要他幸福活著。
不管任何時候都要生活在一起,因而必須珍惜自己的生命,不能輕言放棄,否則,會使父母傷心和難過。
而且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只要昂首挺胸就沒有過不去的坎,不要一遇困難就退縮和逃避,這是沒有責任感的表現。
培養格局意識,成為一個心胸寬廣的人
國人歷來講究修身齊家,以孝為本,這就要求要有一定的格局和氣度,站得高看得遠,心胸寬闊,不計較個人一時的得失,才能承擔組織交給的重任。
如果遇事就想不開,怎麼能讓領導放心呢?
不但得不到必要的鍛鍊,也讓自己得不到成長,對自己來說,損失會很大。
首先,父母要教育孩子多看生活中的美好,忽略一些不得意的事,面臨令人難以克服的困難時,要從大局出發多想辦法應對。
其次,還可以打開自己的心扉,向人傾訴自己的痛苦,可以得到有效地轉移,相信歷經坎坷以後,曾經經歷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很多孩子是溫室里的花朵,沉浸在陽光雨露的滋潤中,卻經不起風雨的考驗。
然而,社會是複雜的,生活會很艱辛,如果沒有做好思想準備,有人勢必還會重走老路。
因此,不管採用怎樣的教育方法,為防範於未然,都得補上「珍惜生命」這一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N3pLt3gB9EJ7ZLmJg0R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