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職場菲凡說」點擊右上角「...」選擇「設為星標」
啡小沫丨啡小沫(ID:feixiaomo6)
01
中年人聚餐,聊到工作的意義。
一位男士,微醺中說起自己這幾年的經歷。他的妻子生產後,雖然有老人幫忙帶孩子,但是她自己也想多陪陪孩子,便做了幾年家庭主婦。
可是她越來越不快樂。照顧小朋友的壓力,和社會脫節沒有情緒疏導途徑的壓力,讓她患上了嚴重的產後抑鬱。
今年,在做了幾次心理諮詢後,她決定放下對孩子的牽掛,重回到職場。
雖然,因為幾年的職場斷檔期,她如今只能找到基礎薪資4000多的工作,都不夠付照顧孩子的阿姨費。但是,她的抑鬱明顯好轉了,整個人都自信起來,重新充滿了活力,整個家庭氛圍也緩和了不少。
這讓我想到,上個月讀者小張在我朋友圈的留言:
「我本科校友,英語專業,八級水平,因為各種現實原因放棄了工作。有次家長日,她準備了個英語PPT給孩子們上課。後來她和我說,感覺做了次自己,發現自己還是有用的。」
02
在我們窮困潦倒時,在我們沒有選擇時,總覺得工作是為了生存被迫為之,因而心中容易生出許多怨恨。
也許還會想:「老子有錢了,才不做這個狗屁工作,要天天打遊戲,日日逛街買買買。」
但是,當我們真正有選擇權時,其實會發現,打遊戲、逛街、購物,這些作為純碎消遣的項目,其實幾天、幾周也就乏味了。
刺激過後,是巨大的空虛感。
而真正能讓我們在虛無的人生中體驗到價值感的,是我們「討厭」的工作,是一個我們願意為之持續努力的目標。當然,不同的是你到時候擁有更大的選擇權。
工作,能讓我們看見自己。
聽說過家裡在市區有大片宅基地的二代青年,畢業後無所事事很多年,整個人都頹廢了,直到找了份時間自由的工作,本意是散散心,不想變成了工作狂魔的故事。為了一點點父母都看不上的提成,拚命努力。
付出汗水,獲得回報,付出更多汗水,獲得更多回報。這種模式他不熟悉,卻令他著迷。
工作,讓衣食無憂地他,看見了別人對他的需要,看見了自己的價值。
我當年對農轉非居民做過調研。本來,他們大多以種地為生。突然有一天,土地被收了上去,換取了城市戶口,和准一線城市的一套套精裝高層住宅。租金足夠一家人衣食無憂。
可幾乎受訪的每一戶,都對我們表達了對失去工作的憂慮。
從前,田間的勞作雖然辛苦,可有收穫的季節可以期待,有隔壁老王可以競爭下誰家的水果長得好,還可以充滿成就感地給進城的兒女帶去純綠色食品。
如今,這打磨了一輩子的種地手藝,突然就沒了用武之地。一家人只能整日坐在鋼筋混凝土的盒子裡,大眼瞪小眼。
而他們最關心的問題,都是之前的地聽說收回去整體種植了,能不能僱傭他們去地里工作?
有人坐不住了,去找了清潔工、看門等工作,低薪、辛苦,這是他們在這座城市唯一能找到的工作。工作的收入,和他們能收到的房租相比,簡直不值一提。
但是,他們樂意去做。因為這關乎一個人的成就感,關乎看見自己的價值。
03
前些天偶爾讀到,佐野洋子的兒童繪本《活了100萬次的貓》,竟讀得淚流滿面。
這是一隻漂亮的虎斑貓的故事。他活了100萬次,當過國王的貓,當過水手的貓,當過魔術師的貓,當過小女孩的貓……
有100萬個人寵愛過他,有100萬個人在他死的時候哭泣過。可它自己,從未哭過。
後來,他終於成了野貓,成了屬於自己的貓。
很多母貓向他表白,他保持著高傲。但有一天,他遇到了一隻美麗的白貓,他開始討好白貓,終於表白成功。
他們一直在一起。白貓生了小貓們。小貓們長大走了,白貓老了。有一天,白貓不動了,漂亮的虎斑貓抱著白貓,第一次哭了。哭了100萬次,他躺在白貓身邊,再也沒有醒來。
這是一個講被愛和付出愛的故事。我們都像美麗的虎斑貓,喜歡被人愛著、寵著,任性地揮霍別人的付出。可活了100萬次,生命卻依然空洞。直到學會了付出愛,貓生才充實起來。
真正活過,便不用再醒來。
我想,我們和工作的關係,其實也是一樣的。
我們總是本能地認為,能肆意索取便是幸福。就像嬰兒時期,餓了大哭就有奶嘴送到,不舒服了大叫便有人抱抱。而需要辛苦付出的工作,自然被我們放在了幸福的對立面。
而其實,能不斷獲得正向反饋的付出,比索取能獲得更深遠的幸福。
我們都是這世間的過客,都想抓住匆匆流逝的時間而不得。
付出的印記,能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扎紮實實地活過。
這些年,我和多位老年人較長時間相處過。我的奶奶爺爺、我高中租房的房東老太太、我的幾位京劇老師。
每個人回憶過去時,講得最多的,都是自己當年工作中,為別人貢獻了某種力量的事跡,很少有炫耀自己「不勞而獲」的索取經歷的。
我的爺爺是醫生,會給我講他當年成功做了「斷肢再植」手術並發表了論文,在臨床上真正讓很多意外失去手指、腳趾的人,重新接上了殘肢的故事;
給我講他讀大學時自創的用針灸的方法治療瘧疾,實習給當地百姓治療時保持著0失敗。他多希望自己現在身體健康,能去非洲做志願者幫助做瘧疾疾控。
工作帶來的成就感,可以讓耄耋老人找到存在的意義。
04
可能你會說,那是你們都選到了高價值感的,或者自己熱愛的工作吧?我的工作並不能帶來什麼成就感。
雖然我鼓勵每個人,都應當在工作中去不斷認識自己,努力找到自己喜愛並擅長的事情,因為這真是非常美好的生命體驗。
但是,我們大部分人,都不是幸運如雷軍,18歲在武大圖書館看到《矽谷之火》心裡久久不能平靜,然後從打工到創業,一路走來都做著自己痴迷且擅長的事情。
我們都在生命的某個階段,不得不經歷一些不那麼喜歡、做起來枯燥乏味的工作。
我畢業後的前兩份工作,都是畫建築施工圖。我這個人,喜歡有創造力的工作,既不喜歡一板一眼的工程,也不細心。這工作對我來說儼然人間煉獄。
我一共做了近3年。一開始,我把這當作餬口的差事,工作的時候心情不好,出錯率也高,帶我的師父是個脾氣很好50歲上下的女工程師,有什麼問題我全都推給她。
但是我在每天8小時的工作時間裡,實在是太不快樂了。連帶著我的身體都受到了影響,三天兩頭跑醫院。
於是我就一直在想,如何能在這份我不喜歡的工作中,感受到價值感?或者說,起碼心情愉悅起來?
後來無意中看到一份社會學報告,大約是調研了很多各行各業的人,發現一個人無論從事什麼職業,更積極的態度,在工作中發揮更多的主觀能動性,都能讓他在工作中的感受變得更好,進而進入良性循環。
而把工作當作應付差事,沒有主觀能動性地簡單重複同樣的動作,被動地等待別人安排,這些看似省力的做法,實際上會讓我們的工作愈發痛苦。
我嘗試著放下抗拒的心,主動去了解我這份枯燥的工作在整個工程中的作用,嘗試著不依賴師父獨立解決一些問題,嘗試著給自己設定一些小小的目標,給予對應的獎勵。
當我主動邁出積極的一步,成就感和愉悅感果然隨之而來。
雖然我仍舊不擅長,雖然我也清楚的知道這不會是我畢生的事業,但好歹那些日復一日的8小時,不再那麼痛苦難挨。
工作,是最好的入世修行。
有沒有值得終生投入的工作可做,是人生幸與不幸的關鍵。——稻盛和夫
作者簡介:啡小沫,985碩士,前網際網路平台聯合創始人、首席市場官,定居北京。她碩士畢業4年,從央企小職員,跨界網際網路,再到自媒體,每一個都做得風生水起,快速積累起家庭第一個500萬資產。該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啡小沫(ID:feixiaomo6)。
——完——
推薦
什麼樣的領導算是好領導?
關注菲凡說
後台回復「找菲凡」,可以預約菲凡職業規劃諮詢
後台回復「面試」,獲得面試特訓營介紹
關於職場和成長,我曾經陪你走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N-PBCWwBmyVoG_1Z2gj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