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就被爸媽教育,站有站相,吃有吃相,吃飯要懂規矩。
特別是女孩子,吃飯一定要注意形象。
記得有小時候,因為吃飯發出聲音,被嚴厲訓斥。
當時覺得爸媽太嚴厲,長大後才知道,吃相能反映出很多東西。
從心理學來講,一個人真實的樣子幾乎都是從平時不經意間的吃吃喝喝透露出來的。
英國行為學家Juliet A. Boghossian根據人吃飯的9種行為分析了人的性格,狼吞虎咽的人會優先考慮他人,挑食的人在某一個領域是專家……
一個人吃飯的時候,往往是最放鬆的時候,這時候潛意識裡的東西就會表露出來,甚至可以說飯局是識人辨人的最佳場所。
可是今天的家長,考慮最多的是如何給孩子增加營養,讓孩子吃得好一點,吃得多一點,卻很少考慮餐桌上的家庭教育。每個孩子從他在餐桌上的「吃相」,都可看到他背後家庭的文化。
正如《禮記·學記》所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別讓孩子的吃相,暴露了你的家風。
1
沒人會告訴你
你的孩子這樣沒家教
聚餐時有熊孩子在場,簡直就是災難。
飯菜還沒上桌的時候,閨蜜6歲的兒子晨晨忽然被什麼東西卡住,小臉憋得發青、氣喘吁吁,把當場的賓客都嚇得半死。
還好在場有一位醫生朋友實施急救,原來他趁大人互相拜年聊天的時候,為了避免另一個孩子問他要零食,一口氣把所有冰糖都塞進自己嘴裡。
開始正餐時,他吵著必須要媽媽喂飯才肯吃;他愛吃的糖醋裡脊上來時,他非得把這道菜轉到自己跟前,別的客人一口都沒吃上。
席間閒聊,鄰桌的叔叔指著一盤蔬菜問晨晨「你知道這是什麼嗎?」,他答不上來,換了另一個問,又沒答上來,結果晨晨邊吃邊哇哇大哭,哄都哄不住,搞得那個叔叔滿頭大汗,極其尷尬。
晨晨在聚餐時的表現讓在場的所有人都驚呆了!
還有幾個孩子,跟晨晨的表現也不相上下,我們不禁要問:現在的孩子都怎麼了?
聚餐中孩子們的哭聲、喊聲、打鬧聲,聲聲入耳此起彼伏,把大人忙的雞飛狗跳。
古人曰「不學禮,無以立」。餐桌雖小,但他們在這小小餐桌上的言行卻體現了父母的層次和教育理念。
誰也不會直言道出你家孩子缺家教,但是一場飯局下來,有的人會漸漸疏遠你,有的人會暗暗投訴你,還有的因為與領導同桌,孩子的表現導致個人形象大打折扣,你孩子的吃相,正在逐漸毀了你。
2
孩子的吃相
藏著一家人的幸福
孩子不好的吃相有三種:
霸道總裁型:看到喜歡的菜就霸占在自己前面,還不讓賓客沾染;
狼吞虎咽型:菜都沒上齊,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吃飽了再說;
皇帝巡邏型:超過6歲還要家長喂飯,一言不合就發飆。
中華民族素來是禮儀之邦,重視吃相,就注重禮節。即便是活躍在大眾視線中的明星們,也特別重視孩子吃相的教育。
在《爸爸去哪兒》的將節目裡,Max吃了一口饅頭,就遞過來給吳尊,吳尊毫不猶豫接過來就吃了。
Neinei問爸爸:「你喜歡嗎?為什麼你什麼都吃?」
吳尊耐心地跟孩子們說:「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人沒有東西吃,所以我們要珍惜糧食,不能浪費。」
黃磊曾經在微博上po過一張多多和妹妹吃飯的圖片。照片中,兩個女兒正在家裡對著一大碗西紅柿雞蛋面開啟吃貨模式。
多多拿著筷子低頭看著妹妹,似乎是在問她「要不要再吃點兒」。妹妹則乖巧地望著碗里地面,甜甜地笑,畫面超級溫馨迷人。
朱熹在《童蒙須知》上描述:凡飲食於長著之前,必輕嚼緩咽,不可聞飲食之聲。凡飲食之物,勿爭較多少美惡。
古人就已經參透了這樣地哲學:吃相好看的人,家庭幸福指數一定很高。
3
餐桌上
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
在餐桌上,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是教會孩子養成良好「吃相」教育的核心一環。
錢鍾書在教導女兒用餐的時候,提到一個觀點:吃飯有時很像結婚。
吃飯已經不單單是果腹這麼簡單的事情了。餐桌的還有社交的功用,比如聯絡感情、談生意等等。
餐桌上的有禮有節,會讓孩子一生受益。
小天王周杰倫爆料自己為什麼會娶昆凌,因為她特別懂得感恩,有儀式感。
她會在吃飯前一家人坐在一起進行禱告,感謝這來之不易的食物,感謝是愛讓家人永久陪伴,濃濃的家庭氛圍深深感染了他。
前些日子,我去拜訪一位老者,他的子孫後代都很優秀,他告訴我餐桌上最適合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
在學校食堂,我經常會看到學生將整碗白米飯灑在一地,棄之泔腳,卻毫無珍惜之心。
於是我會偷偷坐在這些學生的餐桌上,跟他們一起吃飯一起聊天,吃完默默收拾碗筷、不浪費一滴糧食,學生們看到我這樣子做也會不好意思再倒掉。
感恩之心是一切道德的起源,常懷感恩之心的孩子,會知足常樂,珍惜今日生活來之不易。
在用餐過程中的每一個細小動作,都反映了每個人的教養。
每個人的「吃相」,不是個人私事,在社交場合,與朋友一起吃飯,「吃相」便成了社交禮儀。
文明的「吃相」應從小培養,父母長輩自己首先應為孩子做出榜樣。
孩子在餐桌上要養成哪些好習慣?
1 用餐前(長者先,幼者後),家人各就各位,全家人坐定後,方可動筷;
2 學習正確端碗、吃飯:大拇指在碗邊緣、其餘四個指頭放在碗底(龍含珠,左手拿碗的姿勢;鳳點頭,右手拿勺筷吃飯的姿勢),並養成習慣;
3 用餐過程中,隨時保持桌面的整潔;
4 用餐時,細嚼慢咽,餐食在口中時不要說話;吃東西、喝湯不出聲;
5 不翻撿盤中食物;取食配有公筷的菜肴時要使用公筷;筷子上沾有食物時不夾菜;
6 用餐過程中要安靜(食不言);
7 單手不可同時拿兩種餐具;
8 不可揮動餐具指人;
9 三餐定時、定量,不偏食、不暴食,珍惜食物不浪費;
10 退席時要將殘渣收拾在自己的碗內,椅子放正,向同桌上告退說:「請慢用,我先走了」。
4
COCO LION
教會孩子好好吃飯
是最高級的家風
要知道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所以我們要多回家吃飯。
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
在家庭聚餐中,養成吃飯的好家風,有助於個人在社會上的成就。想要孩子有好的「吃相」,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入手:
一 適當「偷懶」,增強孩子獨立性
孩子從4歲起就要支持他參與到家務活動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比如,早上起床疊被,掃地擦桌倒垃圾,帶孩子去菜市場逛逛,選菜買菜,計算價格等等。
如果家裡來客人吃飯,讓孩子擺放餐具,做些待客的準備工作。
二 為孩子量身定製立規矩
對於孩子來說,簡單統一的規矩他們是可以接受的。
只要家長持之以恆,情緒穩定地要求孩子,每天抽10分鐘跟孩子回顧一下執行情況,對好行為提出表揚,對不足之處提出改進意見,孩子都會慢慢「按規矩辦事」。
三 培養孩子的分享意識
魯迅說「兒童的行為,出於天性,也因環境而改變,所以孔融會讓梨。」
比如,在家裡,可以鼓勵孩子分享水果、糕點給家裡的每一個成員。並且要對孩子表達感謝,讓她感受到分享後的喜悅感。
除了食物,玩具的分享,還可以幫助孩子擴展到情緒的分享。比如家長每天抽時間跟孩子分享一下自己的所見所聞,引導著孩子分享他的。
吃相是一個孩子教養的綜合體現,日常生活中注重培養,餐桌上他就一定能成為家庭的名片。
孩子的吃相,藏著家庭的未來,是最高級的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