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育歧視】
昨天小編看到一個視頻,視頻中是西安某幼兒看護點園長語召開家長會議的發言,言語抑揚頓挫,言語內容讓人氣憤不已,網友評論:這樣的教育者能教育處什麼人?
西安某幼兒看護點園長視頻具體語言內容:
我的老師是幼教界的龍頭,我跟他學的是養天鵝的技術,我不會養豬。
我可以辦非盈利,但是我不能辦非盈利普惠。
街道辦找我談的,幼兒園要分流,你們可以接受多少孩子?我當時的原話是「一個都不要」。
不是我瞧不起農村人,你比如說打工子弟的、賣菜的、賣魚的,我溝通不了,我跟他們真的溝通不了。
所以我說,如果我降到1200,就會有批量這樣的子弟進來,因為門檻低了,然後你就會發現,你的孩子身邊會面臨著什麼賣菜的、賣魚的然後接下來就是魚龍混雜就開始學。
以上就是視頻的語言內容,小編不禁感慨:原來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活在了現實的世界裡。
網友評論:
1.家境貧寒,連受教育的權利都沒有嗎?
2.這種素質不配為人師表!
3.你祖上往上數幾輩,你不是農村的嗎?農村的怎麼了?農村人比你優秀。沒有農村人,你吃的住的喝的都是什麼?
4.把孩子交給這樣的人太危險了,這簡直就是人渣。
5.瞧不起誰呢?賣菜的賣魚的不見得就比你家孩子素質低!
6.老師教書育人的,連最基本的溝通都不行還怎麼做老師呢?這不是給教她的老師打臉嗎?
7.她說的可能不好聽,但是現實就是這樣。
處理結果:視頻當中這名姓崔的女子,是某教育企業的項目負責人,主管這家看護點。因為發表不當言論,造成嚴重負面影響,已經被公司解聘。
【非全日制研究生受到就業歧視】
在HR眼中,非全日制研究生=本科生。
有沒有很心塞,儘管非全日制學生能考取研究生比全日制研究生的付出要多很多,儘管他們也發表了很多學術類論文(寫論文文獻資料搜集用中教資料庫;論文格式整理有中教資料庫的智能論文寫作輔助工具;論文投稿中教資料庫學術平台上一鍵選刊和一鍵投稿的智能投稿系統),但是在實際的就業中仍然得不到公平的對待。
為什麼會這樣?這主要來源於人們對「非全日制」的偏見,因為招收「非全」時分數低,非脫產讀書,學不到知識,不脫產搞科研做不成事;不了解「非全」的人認為:「非全」生等於本科生,或者「非全」生等於在職研究生。
所以用人單位在招聘時,非全日制學歷歧視還普遍存在,另外在研究生生圈也有著專屬於研究生的學歷歧視鏈:學碩>專碩>非全=本科生。
招聘單位對此有自己的一套回答:我們並不是只看學歷,我們也更注重能力,但是我們在沒有合適的方法判斷一個人是否有能力的情況下,那麼他學歷的就是招聘錄用的唯一標準。也是同樣的道理,很多單位將應聘者的學歷與能力劃成了等號。
怎麼辦呢?其實只要高校就堅持人才培養標準,嚴把畢業生的質量關,不論寬進還是嚴」,都行做到「嚴出」,那麼所有的畢業生就能得到社會的統一認可了。
【教育機構歧視】
在全國各地的教育機構中,有一條無法打破的地域歧視鏈:北京>上海>廣深>其他新一線城市>二三線城市
有人說北京才是正經的教育中心,為啥這樣說呢,因為北京有92所高校、305所中學,這就是資本。
有人說上號也不錯的有著64所高校和249家中學,但是就因為在數量上有這麼一個小小的差距,也只能屈居第二。
有人說在北京的教育機構能安然生存下來本身就是一種能力的證明,畢竟競爭還是相當激烈的。
所以有人把教育機構作出以上排序是有一定道理,但是這並不能證明新一線城市或者二三線城市就沒有好的教育機構。
【總結】
相比於教育歧視與不公,歧視教育更應受到每個人的關注,這也是我們每個人所力所能及改變的,從幼兒園教育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