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熱搜榜:成都金堂淮口鎮初級中學發生校園暴力事件,視頻顯示,女生被口罩蒙眼打耳光。
對此,金堂縣淮口初級中學做出了回應。
金堂縣淮口初級中學:
關於近日網上傳播有關我校學生欺凌視頻,現將調查處理情況通報如下:
該網曝事件發生於2020年9月3日中午,我校學生趙某因瑣事與同班同學周某產生矛盾後,邀約他人對周某進行了打罵。9月4日上午,我校組織相關學生家長到學校進行協調處理,對趙某等有關學生給予嚴肅批評教育和相應紀律處分,責成趙某和家長當面向周某及其家長道歉,並配合做好受害人健康檢查和心理撫慰等工作。
鑒於該事件性質惡劣、影響極壞,為此我校召開專題會議,對該班班主任疏於日常管理進行了通報批評,責成校德育處負責人、分管副校長等相關負責人作出書面檢查;深刻反思該事件,要求舉一反三、引以為戒。目前,縣教育局、縣公安局等部門已組成聯合調查組,進駐我校開展調查。
我校鄭重聲明:發生此次事件,學校感到非常痛心和自責。我校將積極配合上級部門依法依紀依規處理該事件。切實落實教育部等部門《關於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強化學生法律法規和校規校紀教育,認真開展全體師生預防欺凌和暴力專題教育,切實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促進校園和諧。
我校衷心感謝各界對我校工作的關心和支持!鑒於該視頻涉及未成年人,為避免相關學生再次受到傷害,請大家不要轉發和傳播。
特此通報。
金堂縣淮口初級中學
2020年9月6日
-------------------------------------------------------------------------------------
【校園暴力離自己的孩子很遠嗎?】
很多家長認為,校園暴力離自己的孩子很遠很遠,直到身邊的悲劇一次次上演,才發現校園欺凌好像就圍繞在每個孩子身邊。
試問下自己,如果自己在學校里遭遇校園凌霸,自己會說出來嗎啊?
一般而言,遭受過校園暴力的人,不會輕易說出自己經歷過這件事,因為那種傷痛是別人無法理解的。
朋友也好,父母也罷,都是一樣的。
除非他們也經歷過......
年紀尚輕的孩子不知道這種事可以被稱為校園暴力,也不知道可以去找誰幫忙,似乎沒有誰可以幫助自己走出去。
有位心理學家總結出了孩子沉默的原因:
「不敢告訴家長,因為他們不相信。」
「我說了,回去還要被家長嘲笑。」
「那些人說,要是我告家長,他們會打得我更慘。」
「我媽說,這就是同學之間的打鬧,讓我以後躲遠點就好了。」
父母本該是孩子最堅強的後盾,最後的依靠,但家長的冷漠,可能是孩子默默忍受校園暴力的直接原因。
久而久之,孩子就算在校園裡遭受了凌霸,也不會回家說,家長接受不到這種信息,自然覺得校園凌霸離自己的孩子很遠很遠。
但是,實際上呢?
就像投稿,我要是不說有中教資料庫智能投稿直通車可以一鍵選刊和一鍵投稿,你是不是還會漫無目的的的去投稿找期刊呢?
有些事情就是,我不說,你就會永遠的以為沒有任何事情發生。
【校園凌霸帶來的危害,無法想像。】
我們先從數據上看看校園凌霸帶來的直接傷害,在校園暴力案件中:
11%的暴力受害人死亡;
31%的暴力受害人涉及重傷;
38%的暴力受害人涉及輕傷;
27%的暴力受害人涉及輕微傷。
暴力發生時,只有4%的嚴重情況老師和家長才會介入幫助,10%的情況會有同學朋友介入,高達80%的情況是沒有人出面。
面對霸凌暴力,太多人熟視無睹,然而就是這些所謂的」打鬧「最後釀成了無數悲劇。
雲南宣威一名14歲的初中女生,忍受不了同學的暴力毆打殘忍虐待後,喝農藥自殺身亡,致使女孩兒遭受暴力的原因,竟然是看不慣劉麗仙的走路姿勢。
一位14歲的少年,被5名同學圍毆致死,死去少年的後腦勺頭蓋骨被打裂,眼角骨折,肋骨骨折,下體腫成拳頭大,原因是因為一副耳機。
這些傷害是露出來的傷口,那些隱藏的傷害呢?
校園霸凌不僅僅是拳腳相向,還有「軟語言」暴力,表現為暗中排擠、侮辱性綽號,身上顯的難看的血管瘤、胎記、疤痕,這些都可能成為被攻擊的理由。
孩子就在這些惡毒語言攻擊下,活生生變成一個自卑膽怯的孩子。
黃執中在《奇葩說》中給人文質彬彬的印象,很難想像,他曾因為小時候被欺負,極度厭煩孩子,決定一輩子不生。
所以校園暴力帶來的很有可能是持續性傷害,這種碾壓性的絕望會影響一個人一生的行為。
【孩子被校園霸凌,要還手嗎?】
有人說他們都還是孩子,他們還小。
可是這些孩子的殘忍和惡毒從不掩飾,利用莫名其妙的理由,就可以輕而易舉就能毀掉一個人。
面對這些骯髒的東西,需要引導自己的孩子反擊嗎?
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在《開講啦》中說過:如果孩子被打,支持打回去。
然後她講述了自己孫女在幼兒園被欺負的事情:
孫女在幼兒園,被同學抱起扔下,磕到腦袋,腫了起來。
於是李玫瑾教授就鼓勵孫女說:「如果再遇到這樣的事情,就兩隻手拽對方耳朵,一疼,他就把你放下了。」
有人說,這樣做不對吧,感覺像是在教唆孩子變成施暴者,這種以暴制暴的方式會把孩子教壞的。
其實不是引導孩子變成施暴者,只是讓孩子有足夠的勇氣才能保護自己。
遭受霸凌,孩子如果不反抗,那被欺負的孩子會漸漸失去保護自己的能力,進而失去對善惡的判斷。
對於施暴者而言,霸凌一個不會反抗的人,會讓他自己覺得,自己做的並不是錯事,而且不用承擔任何後果,這會讓他走入更邪惡的深淵。
所以,我們的希望是,家長需要要教孩子學會反抗,在面對暴力時不能容忍,要有不被欺負的能力,但是也要教孩子不欺負人。
【校園霸凌預防,應該從多方面著手。】
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也將目光聚焦在「校園霸凌」,代表提出:很多校園霸凌行為在性質上極為惡劣,但傷害後果並沒有到達傷殘鑑定標準中輕傷或是重傷「量」的要求,也無法對其追責懲治。她建議對校園霸凌細化懲治標準,單獨立法。而家長、老師及學校在校園霸凌問題上的置之不理或是力不從心極有可能造成受害學生的二次傷害……
一直在說校園暴力預防,應該落到實處。
——不當校園暴力的受害方
1.放學結伴而行或及時乘車回家。
2.不要單獨赴約。
3.行事低調,不炫富。
——不做校園暴力的施暴者
1.和同學友好相處。
2.不要積累負能量。
3.有正確的價值觀。
——社會幹預
1.加強家庭教育,給孩子一個溫馨的成長環境 ,避免其心理、性格上的缺失。
2.加強學校教育,不要讓孩子把所有的心理問題壓抑在心裡,最終以暴力形式爆發。
3.進化社會環境,才能從根源上防止校園暴力的發生,還校園一片凈土。
校園霸凌對未成年人的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脅,社會各界應當共同努力,有效地預防校園霸凌事件的發生,嚴厲地懲治校園霸凌的施暴者,保障每一個未成年的安全,保障每一個家庭的幸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0KIhnQBLq-Ct6CZFew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