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辱罵學生遭舉報,副校長被撤職:醜陋的教育養不出文明的學生

2019-10-13   蝸牛隊長親子說

01

前段時間,一則「畢業8年的學生狀告老師,原本已經晉升為副校長的老師被撤職」的新聞,引發大家的關注。

「老漢(父親)死了沒人教」

「成績稀撇(太差),喝啥子水,喝尿!」

……

讀初中時被班主任吼的這些話,讓已經初中畢業8年的四川綿陽人盧某某至今難以釋懷,於是才有了向當地教育舉報之事。

而在向當地教育局舉報之前,他曾在班級群控訴班主任,言辭激烈,也不乏不文明用語,結果被班主任踢出群。

不得不說,醜陋的教育培養不出文明的學生。

國慶假期看了《我和我的祖國》,這部紅色電影由幾個不同主題的故事組成,不同於往常的宏大敘事視角,這部電影的每個故事都聚焦於一件事,然後把這一件事的細節展開,讓看似空洞的愛國主題,變得有溫度、有親和力。

可能因為我一直關注親子教育的緣故,這部電影中陳凱歌導演的《白晝流星》的幾個情節讓我印象特別深刻:

劉昊然和陳飛宇飾演的一對兄弟,父母早亡,從小和叔叔生活在一起。這對兄弟平時不服叔叔管教,最近從少管所出來,每天無所事事,叔叔估計怕他們又惹是生非,就求助當地的退休扶貧辦主任老李(田壯壯飾演),希望主任能幫他管管這倆兄弟。

管教調皮搗蛋的孩子,慣用做法就是厲聲指責,或者用嚴厲的懲罰制度來恐嚇,預防不良行為的發生。而扶貧辦主任老李教育這對兄弟的方法,刷新了我對於「管教熊孩子」的刻板印象,也讓我真正見識到了「尊重與希望」的教育力量。

這對兄弟見到老李的時候,主任主動向他們打招呼,而且叫出了他們的名字。調皮的哥哥估計因為兩人面部都很髒,外人很難區分出兄弟倆誰是誰,於是騙主任說名字叫反了,主任則表示,名字沒有弄錯,因為弟弟比較懂禮貌,他能區分。

老李沒有指責哥哥不懂禮貌,而是表示弟弟很懂禮貌,這就是給予正面示範,正是「尊重與希望」的體現。

後來,老李把兄弟倆領回家,吃完飯後,哥哥趁老李外出,偷了老李家的錢。這錢可是鄉親們湊的給老李治病的錢,老李的妻子知道後,氣急敗壞,報了警。當老李回家得知倆兄弟被抓後,不僅沒有責備他們,反而撒謊說這錢是自己給他們的,不是偷的。

這簡直就是恩將仇報的《農夫與蛇》的現實版啊,很多觀眾都覺得,這下老李估計要把倆兄弟送回叔叔家了。

然而並沒有,而且老李有一次還稱兄弟倆為尊貴的客人,聽到這樣的稱呼,兄弟倆露出欣喜的表情。漸漸地,他們不再惹事生非,也更服從老李的管教。

當神舟十一號飛船成功著陸,老李親自騎馬帶著兄弟倆代表全村去迎接這位老李口中尊貴的客人,他們一起見證了飛船成功著陸這一重大歷史瞬間,見到了草原寓言中的「白晝流星」。

從兄弟倆的神情可以感受到他們內心受到的衝擊和洗禮,以及前所未有的自尊、自豪與榮譽。

原來,老李不只是扶貧主任,更是一名優秀的教育者。他用「尊重與希望」讓所謂的不良青年發生改變。

02 「尊重與希望」背後的教育思維是什麼?

對於教育者來說,給予被教育者以尊重、希望,是一種極其有效的教育方式。

「尊重」讓人感覺自我有價值、有能力改變自己。同時,教育者透過尊重的態度進行教育,也成為被教育者對待自己、面對問題的一種示範,具有學習意義。

而當教育者給予希望,那麼被教育者內心就會有一種希望感,希望感能夠推動被教育者的改變動機。對希望願景的具體描繪,能幫助被教育者預演成功未來的細節,而且容易聯想到過去的美好成功經驗或現在可以開始嘗試的行動。

尊重和希望這兩個詞看起來特別簡單,而真正做到的話卻不容易。畢竟,大道至簡,我們缺乏具體的關於尊重與希望的實踐指南。

好在,在西方心理學上有一個叫SFBT(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即焦點解決短期治療的流派,它的核心內涵就是講的就是尊重與希望。這個流派就是教我們如何通尊重與希望的方式來教育孩子,而不是緊緊盯著孩子的問題,靠吼、羞辱或者懲罰的方式,試圖去改變孩子的不良行為。

SFBT有哪些特點?

對比傳統的以問題為焦點的教育方式,SFBT有獨特的、被形象地稱作陰陽太極的動態教育思維方式。

對於如何促進人的改變,以問題為焦點的教育取向,希望能找到形成問題惡性循環的模式,進而打斷之並重建行為模式;而SFBT的目的則是直接尋找可以立刻造就正向循環的力量與要素,進而立即串聯以形成正向循環,這樣,自然就取代了惡性循環的存在。

經過SFBT的教育方式,當事人開始看到自身的目標、資源、優勢、力量,正向知覺(上圖白色的部分)不斷增多,那麼黑色的部分即使沒有任何改變,在當事人的知覺里,黑的部分所占的比例,將會相對減少。換句話說,在當事人正向知覺擴大、看到自己的目標與優勢力量之後,再回過頭去看待問題,對於問題的定義、感受都會發生改變。

在這裡分享一位心理學老師通過SFBT,讓一個輟學中學生重新走進課堂的真實故事。

面對不願意上學的中學孩子,心理學老師選擇先和他聊他的愛好——架子鼓。心理學老師好奇地詢問他關於架子鼓的知識,同時為他的音樂素養點贊。

在初步建立關係後,老師問到:「聽起來,你並不是不喜歡學習,你一定有一個重要的理由,才會選擇不去學校吧?」(尊重、不批判的態度,心理學老師想了解學生的立場和行動方式,以促成更深入的溝通)

學生生氣地說:「我覺得爸媽只關心我的學習,我只是他們炫耀的工具而已。

「你知道嗎,我很多同學的爸媽都這樣,表面上是關心我們,其實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面子而已。我同學都很反感長輩們的做法。」

「你和同學一樣,對父母現在這樣的態度感到很生氣,你希望父母不要用這種態度對待你。」心理學老師接納他表現出的情緒。

他低頭表示認同。

「當你生父母的氣時,你通常會做點什麼,讓自己好過一點呢?」心理學老師嘗試挖掘他應對困境的策略。

「我會找同學一起吐槽。」他回應道。

通過這個回答,心理學老師了解了他的支持系統資源。

「除了找同學宣洩情緒,你們平時還會一起做什麼呢?」心理學老師繼續提問。

「我很久沒去學校了,慢慢地我們也疏遠了。」

「想這些同學嗎?他們想你嗎?」心理學老師不放棄嘗試邀請這個學生看到他的資源或可能的動力。

「怎麼說呢,我就說想用不上學來抗議爸媽的做法啊! 」

「如果可能的話,今天會發生一個奇蹟,就是你的爸媽改變了,你希望爸媽如何對待你?」心理學老師發出了一份引發願景想像的邀請。

「不可能的,想都別想。」他搖搖頭。

「是的,看起來確實不容易。但是,如果有可能,這個奇蹟真的發生了,你希望他們可以有哪些變化呢?」心理學老師先接納他的看法,並且重複著願景。

沉默了一會兒後,他說:「唉,能看到我這個人的價值,而不是單純的成績。能真正關心我這個人,而不是只在乎對外的面子。」說出這些期待願景後,他的表情開始變得柔和。

「你能說得具體一些嗎?」心理學老師嘗試推進願景的細節。

「會多問我今天過得好不好,學得開心嗎,會關心的心情。當我考得好的時候,能肯定我的努力,而不是肯定分數;考不好時,能和我一起分析問題,而不是一味地責備。」他突然用手擦去要落下的淚水。

「很好,你真的好希望爸媽這麼對待你。如果他們改變了態度,你會有哪些變化呢?」

他認真地思考後說:「你知道嗎,這是很奇怪的,他們越是真正理解、關心我,而不是關心外在的事物,我會想要越努力,去追求屬於自己的成就。」細微的改變已經發生了,他終於說出了自己的期望,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憤怒而已。

後來,一切進展很順利,父母在得知孩子的期待後,慢慢地做出改變,孩子也重新走進校園。

這就是SFBT的教育力量,也就是「尊重與希望」的魔力。

總結一下,SFBT這種以尊重與希望為原則的教育方式,沒有固定的話術或者實踐方式,緊緊圍繞目標、動力、力量、優勢、資源這幾個關鍵詞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