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更新的信息表明,這次的冠狀病毒很狡猾。
比如,致死率要遠低於sars;
再比如,潛伏期一再拉長,最長可達24天;
最新消息還表明它並不怕炎熱濕潤天氣。
都說,沒有一個冬天不能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
然而現在別說春天了,夏天來了也沒用。
一再進化,都是為了儘可能的傳播更多人,讓自己的隊伍日益壯大,直到無法控制。
跟病毒鬥智斗勇,你將永遠晚一步。
BBC這部紀錄片,就為我們揭開了「病毒」的秘密。
在這部片中,一些科研人員的觀點簡直細思極恐,有人表示這簡直比恐怖片還恐怖。
看完之後,說不定你就會放下消滅病毒這個想法了。
《病毒為何致命》
從大海里舀一杯海水。
在這半升海水裡面,病毒的數量要比地球人口還多,約有300億個,10萬種病毒。
而每次在大海中游泳的人,幾乎都要喝下30ml的海水,以及海水裡的病毒。
就在螢幕前的你仔細回憶跟病毒親密接觸的時光,心理上覺得自己哪哪都不舒服的時候。
教授淡定的喝下了一口海水。
是的,這些病毒只會感染海洋中的微生物,對人類完全無害。
這就是為什麼你游完泳能完好無損回去的原因。
海洋並非是由魚這類的生物來主宰,而是病毒,它們才是真正主宰海洋生態系統的生物。
病毒無處不在,能存活在真空中,存活在極端嚴寒中,存活在乾旱中。
而且小到能懸浮在空氣中,所以我們現在呼吸的空氣,也可能充滿著病毒。
但我們也不必過度恐慌,因為大多數的病毒都不會直接感染到人類。
除非你主動去破壞這一平衡,比如吃野味。
很多大眾都會有一個誤區,害怕昆蟲,卻特別容易去接近和撫摸毛絨絨的動物。
其實大多數昆蟲是無害的,人家真的只是長得丑而已。
真正要提防的反而是哺乳動物,看似長得可愛,卻隱藏了很多病毒。
據這位教授表示,最致命的病毒都藏身於狗、齧齒動物(比如著名表情包土撥鼠)和蝙蝠身上。
病毒有著不同的方式來攻擊宿主。
區別是否致命的條件就是,它攻擊的是外部還是內部?
天花會在短時間內侵蝕你每一寸皮膚,但不致命,真正致命的是那些攻擊你內部器官的病毒。
狂犬病毒最兇狠,可能是目前唯一一種能造成感染者100%死亡的病毒。
因為它直攻人體的核心——中樞神經系統。
可能它跑得慢,需要2、3個月才能到達,但最終肯定能到達。
HIV最「聰明」,它攻擊的剛好是人體用來偵查和摧毀病毒的免疫系統。
而且它並非是精準複製的,經常會在某一處地方發生錯誤,然後就變異了。
總之就是,你猜我變不變?
這也是人類至今無法研製出長期有效的HIV疫苗的原因,它會隨著我們施用的物質,比如藥物、疫苗,而迅速改變自己的序列。
不過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可以加快追趕病毒變異的速度。
雖然無法徹底痊癒,但可以用不斷更新的藥物來達到控制的目的,運氣好也可以存活很久。
而流感,則是最「成功」的病毒。
感染率高,致死率低,是它們所追求的進化平衡點。
不是它們不厲害,是它們並不想殺死我們,否則那樣就無法傳染給下一個人了。
所以流感會優先選擇一些需要遷徙的禽類來感染,比如天鵝、鴨子等,以便傳播。
流感對禽類動物很溫和,本來它們也沒想著傳人。
但由於人類和動物的關係越來越緊密,給了病毒一個肆虐的機會,卻沒有抵抗的準備。
合格的養殖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隱患,有些人卻不會遵守。
片子裡舉了一個剛果共和國的例子,那裡的人有獵殺猴子的習慣。
然而猴子在野外生存,並沒有經過人工養殖的過程,身上有太多的不確定性,猴痘就是這麼傳開的。
再舉個我們熟悉的例子,非典。
一個中國佛山人吃了一頓混合雞肉、貓肉、蛇肉的飯,然後發病。
有一個被傳染的患病者曾經在香港的酒店登記入住,中途咳出的飛沫充斥在了電梯和走廊里。
一般來說,香港的酒店都有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人。
在這間酒店裡就有16人被感染,並把非典傳向了世界。
或許,將來有可能會出現一種能殺死幾百萬人的病毒,為了那一天,我們得做好準備。
但不得不說很多時候,科研人員研究的速度,遠遠趕不上人類吃野味的速度。
孔雀、果子狸,甚至是已經盡力長得很像死神的蝙蝠都下得了嘴。
我們沒有十足的把握戰勝下一場瘟疫。
然而如果有一天,人類真的找到牽制病毒的辦法,也應該要克制這種衝動。
實際上在我們生長發育的過程中,病毒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
所以一方面我們以它為敵,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意識到某些病毒對我們是有好處的。
我們的生命和病毒相輔相成。
某種程度上,我們也在依賴這些在我們體內複製的病毒,和它們一起共同進化。
人類以為自己可以主宰一切,但其實在地球的生命長河中,人類的存在根本微不足道。
當你意識到自己的渺小,才會足夠敬畏自然。
而病毒,就是那個主宰大自然的生物。
很多人會以為病毒只有依賴宿主,比如人類才能生存。
直到科學家調換了思路,重新認識人類的病毒的關係之後,得出了一個截然不同的結論:
或許,人類的出現就是為了實現病毒的複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