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舊 | 台州那些逐漸消失的老行當,你還記得嗎?

2019-07-14   銀角大王W

那時,我們還很小,穿著開襠褲四處撒野;

那時,炎夏里舔一根五分錢的冰棍兒就是極致享受;

那時,擁有縫紉機、自行車和手錶「三大件」就是昂首挺胸的資本:

那時,買啥都要憑票,布票、糧票、油票、肉票、煙票……

改革開放,中國從落後追趕到持續領跑,人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泛黃的相片將舊時光凝固,裡頭藏著相遇和離別,藏著失落和幸福,藏著沉甸甸的情感。

魅力台州微信號推出《懷舊》專欄,第二期,帶你回憶那些逐漸消失,卻又彌足珍貴的老行當。

歲月的年輪中,

總有一些「老行當」是穿插於記憶中的,

挑著擔子穿梭在街頭巷尾的剃頭匠、

整日埋頭琢磨零件的鐘表工、

踩著洋車穿針引線的老裁縫

……

他們用斑駁的印記記錄著時代的故事。

當時間一頁一頁地翻過,

這些民間手藝也逐漸消失在我們的視野中,

成為我們記憶中最深的懷念

彈 棉 花

聲聲弦響、一片片花飛

彎弓、磨盤、彈花錘,

如魔術般,

整齊的被褥在花飛弦響中誕生。

棉花匠都有一把專門的彈棉花的弓,

通過用榔頭敲擊弓上的弦來沾取棉花,

把棉花拼成方形。

檀木榔頭,杉木梢;金雞叫,雪花飄。

就是對這門手藝最好的詮釋。

畫 糖 人

一把椅子,一塊石板,

一個爐子,一把勺子,

再加一片鑷子,

這幾乎是畫糖人的全身行當。

金黃剔透的糖人,

總瀰漫出一股甜蜜的芬芳。

畫糖人悠長而有韻律的吆喝,

是記憶里孩子每天的期盼。

爆 米 花

一盆小塊煤,小半袋子苞谷,

一個爆米花機子,一個鼓風機,

一個小凳子,一台可以架起米花機的小爐子,

還有一個爆米花的鋼網子……

年近半百的老師傅扛著這些行當,

穿梭在台州的街頭巷尾。

手搖風箱吹著爐火,

爆米鍋骨碌碌的旋轉,

不一會兒,聽見「砰」的一聲巨響,

孩子們樂開了花,

趕緊撐開袋子,

等著飄香四溢的大米花倒進去。

抓起一大把塞進嘴裡,

脆脆的,甜甜的,真是香啊!

剃 頭 匠

剃刀在牛皮上刮兩下,

臉上抹上胰子,

就看那刀子在臉上遊走,

一招一式,乾淨利落,

就連耳根也不放過。

對於很多人來說,「剃頭擔」是陌生的。

他們挑著個擔子穿梭在大街小巷,

有活兒隨時就停。

「剃頭挑子一頭熱」說的就是他們,

一頭放工具,一頭做熱水,刀快水熱。

剃個板寸,刮個鬍子,

師傅動作麻利,一禿嚕一個。

磨 剪 刀

「磨剪子嘞~」

一聲聲吆喝在大街小巷迴蕩,

大伙兒紛紛拿出家裡鈍了的菜刀和剪刀,

請師傅磨一下。

老師傅佝僂著背,腿蹬著地,

一下下的在磨刀石上磨著,

時不時在水裡涮涮,

發出「沙沙」的聲響,

磨過的刀具又鋒利又亮,

跟新的一樣。

曬 鹽

俗話說,「人生有三苦,曬鹽、打鐵、磨豆腐」,

曬鹽是一項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長,

一般人難以承受的工作。

烈日中、寒風裡,

工人們制鹵、旋鹽、收鹽、整灘……

一忙就是一整天。

曬鹽是台州沿海農民傳統的謀生方式之一,

曾經養育了一方人。

如今,台州的鹽田即將消失,

昔日繁華的鹽場也將成為歷史。

敲 鐵 皮

上世紀80年代,

白鐵皮製作的日用品以其經久耐用

深受大家的歡迎。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

塑料、不鏽鋼等逐漸取代了它的地位。

如今,敲白鐵皮這個行當也漸漸失了蹤跡。

箍 桶

過去,台州人家嫁女置辦水桶、浴桶等嫁妝時,

一定會請箍桶師傅加工製作。

如今,隨著塑料、不鏽鋼的盛行,

木桶製品慢慢淡出了生活,

箍桶這個行當也很少看到。

串 棕 繃

這或許可以稱之為「手工床」,

用木頭做成框架,

再將棕絲加工成的棕線密密地串編成床面。

睡上去的感覺還是蠻舒服的。

棕匠不像其他吃百家飯的手藝那樣,

很少上門做活計,

一般在自己的家裡,

編制好各種棕製品,

挑在肩膀上沿村叫賣。

一台縫紉機,一塊磨刀石

一把銅錘,一把小鉗子

一條棉線,一支毛筆

它們落後、古樸,卻很傳統。

這些曾經遍布在大街小巷的攤頭、店面,

都是老台州的名片,

代表著這座城市的過去,

同時,藏在記憶深處的它們,

也將見證台州朝氣蓬勃的未來。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