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讀書《放下自我-遇見持久的喜悅》何須始終忙碌?

2020-02-16     道器於身

《放下自我-遇見持久的喜悅》

Letter15


何須始終忙碌

Why are you so busy?



一切可好?你是否覺得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你是否覺得某一天就像一千年那樣漫長?真是奇怪,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無聊是一件真實存在的東西,他們必須做點什麼,必須讓自己忙於某件事情,比如某個活動、某本書、廚房、孩子或神靈。否則他們就只能獨處,而獨處對他們來說是非常無聊的事。獨處的時候,他們會變得自我中心、反覆無常、生病或脾氣暴躁。一個不去忙忙碌碌的心靈是非常美妙的,因為它具有無限的可能性。不是那種消極的、空洞的心靈,而是積極的、機敏的心靈,一顆徹底空無的心靈。思想缺乏創造力,所以讓人感到疲倦、枯燥乏味。某個想法或許是聰明的,但聰明猶如利器——不久就會磨損耗盡。這便是為什麼人們會遲鈍的原因。

請讓心靈在無須刻意為之的情況下做到不去忙忙碌碌。讓這一切自然發生,而不是刻意去培養。帶著覺察去閱讀這話,讓它自發地出現。聆聽或讀懂一顆不被任何事物占據的心靈是非常重要的,聆聽和解讀的方式也非常重要。

重要的是適宜的鍛鍊、良好的睡眠以及有意義的生活。但人們很容易會陷入慣性之中,然後人就處在一種自我滿足的模式中,或是一種自我施加的正確模式。所有這些模式都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一種緩慢的凋零。但要想日子過得充實,沒有強迫、沒有恐懼、沒有攀比、沒有衝突,只有單純的覺察,就必須擁有創造力。

你知道,我們少有時刻感覺到這個,但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都是由腐蝕人心的記憶、挫敗、徒勞無功組成,而真相就這樣溜走。沉悶烏雲覆蓋了一切,真實的東西褪色枯萎。想要穿透這烏雲得見光明真的很難。好好看這一切,這就是全部。不要試圖讓自己變得單純,這種試圖只會滋生出複雜和痛苦。這種試圖就是去變得如何如何,而「變得如何」總是一種慾望,挫敗會隨之而來。

讓自己擺脫一切情感的、心理上的衝擊,這相當重要。這並不意味著說人必須讓自己去對抗生活的波動。生活的衝擊逐漸聚集起了各種各樣的心理上的抵抗,而抵抗也影響了生理,導致了各種疾病。生活是一系列的事件(希望發生的和不希望發生的),只要我們去挑揀、選擇哪些我們想保留,哪些我們將拋卻,就不可避免地會有二元性的衝突,這些衝突就會帶來情感和心理上的衝擊。這一系列的揀選會讓心靈變得堅硬,這是一種自我封閉的過程,於是就會有痛苦。讓生命自由地流動,不要去做選擇,不去想某種特定的流動是自己渴望的還是不渴望的,讓它們生根,這需要非凡的覺察。這不是指始終努力做到覺察——那會讓你精疲力盡,而是要認識到覺察實相的必要性。然後你將看到,無須你強迫自己去覺察,這種必要性就已經在發揮作用了。

人可以到世界各地旅行,在最好的學校受教育,品嘗最美的佳肴,感受不同的教誨和社會思潮,但這一切會帶來智慧嗎?我們知道有這樣的人,但他們就是有智慧的嗎?烏托邦主義者或其他流派如天主教都在努力控制和塑造人們的心靈。這種對心靈的塑造會產生某些明顯的效果,讓心靈變得更有效率、敏捷和機警等。但所有這些不同的能力都不會帶來智慧。有學識的人、那些擁有大量信息和淵博知識的人、那些受過科學教育的人,他們就擁有智慧嗎?你難道不認為智慧是截然不同的事物嗎?

智慧指的是徹底掙脫恐懼的束縛。如果一個人把道德建立在任何形式的安全感上,他並不是有道德的,因為渴望獲得安全源自於恐懼。我們所謂的道德其實是對恐懼的約束,這種約束和恐懼實際上根本就不是道德。智慧便是徹底擺脫恐懼,它不是受人尊敬,也不是各種因為恐懼培養起來的美德。一旦理解了恐懼,就會迎來與心靈法則截然不同的事物了。

我們總是渴望得到更多或更少,渴望歡愉能持續,痛苦能避免。

每日讀書《放下自我-遇見持久的喜悅》何須始終忙碌?

《放下自我》 或許是克里希那穆提作品中*正能量的一部,是克氏給一位身心受創的年輕人的回信。一位智者在思想高峰時期的人生智慧,一位長者對年輕人的關懷與教誨,都蘊含在娓娓道來的文字中了。


克里希那穆提在信中暢談了許多重要的生命話題,包括愛、自由、意志、教育、心靈、慾望、專注、思想等。而談論的核心,則是「自我」。執著於自我,是人生諸多困擾與煩惱的根源。而認識自我,放下自我,則是卸除枷鎖、獲得持久喜悅的開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Ja7TnABjYh_GJGV90v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