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都知道我和雷軍打賭,但15年前的這場「賭局」格力贏了

2019-12-11   寧鏡誠

作者|寧鏡誠

格力電器董事長一一董明珠

提起格力電器,除了它魔性的廣告語一一「格力,掌握核心科技」外,我們能想到的第一個人,就是董明珠。

在今年12月8號召開的2019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董明珠公開斥責某企業,斥責其旗下的空調質量雖低於國家標準,但仍在市場上欺騙消費者。這種現象沒有人敢說,她來說。

末了,董明珠還補充道:「對於這家企業,我不是要把它整死,而是希望它改邪歸正。」此話一出,頓時引起軒然大波。

董明珠不僅這麼說了,也這麼做了。

在上個月剛過去的「雙11」當天,格力宣布讓利30億元打擊低質偽劣產品,此舉雖引起友商的不滿,但董明珠才不管你那麼多。

最終,格力在天貓平台空調品類實現銷售六連冠,銷售同比增長200%;其自有平台「董明珠的店」全品類銷售額3.63億元,同比增長48倍。

你瞧,董明珠給外界的印象一直都是這麼強悍,做事雷厲風行,不講情面:

對待下屬,她要求嚴苛,一不滿意就會大聲斥責,董明珠宛如「鐵娘子」般捍衛著格力的原則,屬於實打實的女強人,令人心生敬畏;

對待對手,她更是有著自己前瞻性的眼光和雷霆手段,這一點,從2004年格力與國美電器的渠道之爭就能略見一斑。因為選擇維護大多數經銷商的利益,離開國美的那一年,格力的銷售額猛增30個億;

即便是對待自己的親哥哥,該走的「後門」,董明珠一點便利之門也沒有開,兩人因此20多年沒有來往,格力的誠信口碑自此在經銷商們的心中愈發牢固。

都說「慈不掌兵」,一個能對自己下狠心,治理企業當嚴則嚴,不心慈手軟,那麼她悉心耕耘的事業自然會有起色。

鳳凰新聞曾經這樣評論董明珠:

「董明珠這個與「格力」、「空調」畫等號的女人,無論做空調還是賣空調,都推向一種極致狀態——投入巨資自主研發,自己掌握核心科技。」

這裡的「極致」,也許就是其「鐵腕」領導下的格力,必然會趟出的一條道。

01

對待格力

不在乎樓層有多高,在乎地基有多深」

1990年,董明珠和百萬名南下珠海謀出路的人一樣,對自己的未來充滿迷茫。那一年,她36歲,因為丈夫意外去世,自己在南京做文員掙的錢難以撫養自己8歲的兒子,所以她才決定另謀出路。

都說為母則剛,如果說讓兒子過上更好的生活是董明珠到珠海闖蕩的初心,誰也沒想到這個堅韌的女人在29年後,仍然扛著格力這面大旗。

董明珠


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格力電器的前身一一海利空調器廠做銷售員,不得不說,董明珠確實有做銷售的天賦。這一點,從她用40天時間追討一筆42萬元欠款的經歷中就可以看出。

當時,董明珠作為一名底薪只有200塊的銷售小白,絲毫沒有怯場的意思,她每天守在對方辦公室門口,並讓人傳話:貨或者錢,你至少要給我一樣。

對方的員工看董明珠每天這麼耗著,也怪可憐的,於是就悄悄地透漏了老闆的行蹤。最後,前後通過40天的努力,董明珠終於拉走了一卡車空調。

離開時,董明珠撂下一番狠話:「我以後再也不會和你們做生意。」看著後視鏡里對方的工廠漸行漸遠,她明白,自己的路才剛剛開始。

因為業務能力強,1994年董明珠被提拔為格力電器經營部部長,那一年,她一個人的銷售額占整個公司的四分之一,足見其強悍的銷售功底。


不僅如此,她還極善總結經驗,追討欠款的經歷暴露了這一行業普遍存在的一個現象一一賒帳,於是董明珠在1995年立下了「先款後貨」的代銷規矩,她規定:

「凡拖欠貨款的經銷商一律停止發貨,補足款後,先交錢再提貨。」

此舉得到了格力老總朱江洪的大力支持,制度實施當年,格力的銷售業績提升了5倍,董明珠也連續數年奪得全國銷量第一,而且在外沒有應收帳款,也沒有任何的三角債。

很快,董明珠從一名普通的銷售員做起,一步步從經營部部長、銷售副總、總經理升任至如今的格力電器董事長,轉眼間她已在格力拚搏了28年。

她曾經在一次採訪時說:

「製造業的使命就是改變世界,就像格力一樣,27年的時間我們做到1千多億。1994年在全公司開會時,說未來我們格力做到30萬台的時候我們就很自豪了,但是現在格力做到5千萬台了。所以一個人勇往直前是沒有止境的。」

這一路走來,她並不眼饞於企業走得有多快,而是用盡全力將企業的地基打牢。為了讓企業正規化,早期她先是從自身做起,杜絕公司內部複雜的裙帶關係,嚴打照顧「自己人」的行為;

隨後,她又成立了經濟檢查辦公室,嚴查商家要貨時塞紅包的行為。這一系列舉措不僅為廣大經銷商提供了公平的合作機會,還讓公司內部的風貌煥然一新。


董明珠直言,在格力的發展過程中「不在乎樓層有多高,在乎地基有多深」,格力在她的推動下,每一步都走得很紮實,直到今天發展成為我國空調業的龍頭。

企業長期發展需要打好基礎,打好地基又和與時俱進的制度密不可分,不遺餘力地推行制度建設,這是一家企業有原則的表現,也是它值得信賴的地方。

莊子在《逍遙遊》中也說:「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古人誠不欺我!

無論是做人還是辦企業,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沒有前期積累的資本,即使鋪的再大,也只不過是空中樓閣,一陣風吹過去,興許就塌了。

董明珠當然深知這一點,走得慢不怕,方向對了,一步步走下去就行。

02

對待同行

想要扼住我們的喉嚨,門兒都沒有

2004年是國美電器極速擴張的一年,因為家電大連鎖模式在城市市場的銷量越來越大,國美的話語權也與日俱增,於是其萌生了扼住家電廠商喉嚨的想法。

邏輯其實很簡單:如果家電廠商不能給出國美規定的廣告贊助費,後者就會發動價格戰,降價處理相應品牌的產品。

這一次,國美將矛頭指向了格力,但是它不知道的是,格力背後站的是董明珠。

同年2月,國美在沒有提前通知廠家的情況下,突然對所售的格力空調大幅降價,企圖逼迫格力讓步,沒想到董明珠很快率領格力做出回擊:所有的格力空調撤出國美賣場,我不在你這兒賣了。

6年後,董明珠在接受採訪時回憶那段歲月,她說:

「我記得2004年,有個專家說,你離開國美必死無疑,但我當年就回擊了一個耳光,增長了38個億。」

這其實是一把賭局

董明珠心裡清楚,如果在這個時候不強硬,那麼自家產品的銷售渠道就會被大幅度限制,人家說東你不敢往西,咽喉讓國美扼住,以後的日子就會不好過了。

她也不知道,下注以後結果如何,但她只有一個原則,那就是不讓對手坐莊

當時的報刊報道此事


於是,她把格力的主要精力放在了除國美以外的其他經銷商身上,「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結果證明,董明珠賭贏了。

格力的強硬舉措深受其餘中小經銷商的歡迎,取得奇效。

不止是國美,另外一家家電巨頭也因為自持和董明珠關係不錯,得知格力已經將某省的銷售代理權交由一家公司負責,它們還是想要橫插一槓,搶奪代理權。

事情的結果是,董明珠和這位老友在電話里吵了40分鐘,雙方吵得是面紅耳赤,但最後,董明珠還是沒有妥協,因為這是格力的原則,不容打破。

如果誰都想憑藉所謂的關係換取利益,公司不得亂套?

此事過後,格力在這家企業的產品被全部撤櫃,遭受了不小的損失,但其因此積攢的口碑也越來越好,在業內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董明珠說:「不能堅持原則的人,一定是有私心的。我沒有一點私心,所以我能堅持原則。」

《呂氏春秋》中曾記載:「欲知平直,則必準繩;欲知方則圓,則必規矩。」一家企業要有自己的原則,做人同樣如此。

電視劇《情滿四合院》的傻柱,因為做了一手好菜被聘到飯店當大廚,他向老闆要了2500塊的工資,並把其中的500塊分給了自己的徒弟一一胖子,還教他廚藝。

因為傻柱廚藝精湛,所以飯店生意火爆。飯店老闆殺雞取卵,想要用1000塊聘請廚藝尚未到火候的胖子當主廚,以此替換傻柱。

胖子一見有錢拿,早將什麼做徒弟的原則拋之腦後,很爽快的答應了老闆的要求,傻柱離開的時候,胖子一臉耀武揚威,話里話外透露出「傻柱你已經日落西山」的意思。

沒成想傻柱離開後,飯店的生意一落千丈,客人們都說飯菜不正宗了,老闆無奈之下,只能又將傻柱請了回來,胖子也因為之前沒有原則的行為受盡冷落。

傻柱教訓胖子


原則,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是外人評價你的一張明信片。沒有底線、原則盡失的人,不僅自己是混沌的,周圍的人也會受到牽連。

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可以稱之為沒有建立與外界的清晰界限。

一味的放棄原則的人不是強者,太固執的執著也是不夠的。能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完成所有挑戰的人才算是心裡有了一桿稱,衡量自己,也丈量他人。

03

對待親人

不管生活有多苦,我都沒有聽母親抱怨過

作為事業型的女強人,董明珠也坦言,自己對於家人的關心還是太少。在這裡,和大家分享一段董明珠和母親的故事。

董明珠和母親


有一年董明珠生病住院,母親負責每天給她帶飯,那會兒正值夏天,南方氣溫濕熱,一日三餐母親來回奔波,從未叫苦。

一次,來送飯的母親剛進門就將飯盒遞給董明珠,並讓她快吃,董明珠一扭頭,瞥見了母親身上穿的白襯衫,背後已然濕透,在那個瞬間,這位女強人的情緒頓時爆發。

即便再苦再累,母親從未在她們幾個孩子面前抱怨過,這一點,董明珠特別像她的母親:

遇到問題,總有一股子韌勁兒,不抱怨,著手解決就完了。

正是靠著這股子不服輸,不抱怨的勁頭,董明珠一路磕磕絆絆走到今天,她直言,母親雖然是一名普通的家庭婦女,但帶給她的影響多是正面的,這也促使她總是用積極的眼光去審視問題。

由此可見,父母對於孩子的影響是伴其一生的。

父母斥責孩子

有的父母習慣把白天在單位受的氣,投射到孩子身上,抱怨社會不公,吐槽領導能力不行。久而久之,孩子也會用消極的眼光去對待周圍的一切,包括學業以及自己的朋友。

並且,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不是有那麼一句話麼一一「最後,我們還是活成了父母的模樣。」說得其實就是這個道理。

著名心理學家科胡特曾說:

「一個人如果擁有自信與熱情(當他的心理活力能夠滋養自己時,這個狀態叫做自信,當他的活力能夠滋養客體時,就是擁有熱情),那麼整個人就是積極向上的。」

如果我們的活力既能滋養自身,又能影響他人,那一定是很有成就感的一種狀態。

至少從目前來看,成功的企業家總是抱怨少,辦法多的一類人,董明珠很顯然正是其中的翹楚。

「想法創造生活,而話語又表明了想法。」我們平時說的話其實有著強烈的暗示作用,在不斷無意識的抱怨過後,我們其實也只是把自己的狀況搞得更被動。

04

我們被歷史選中,也終將影響這個時代

強悍如董明珠,在20年不與哥哥來往之後,最後還是選擇了和解。

她曾在2013年央視經濟年度人物頒獎典禮上,和小米的雷軍打賭,就賭未來5年,小米的營業額會不會超過格力。

董明珠和雷軍

去年,在人民日報新媒體《起點》上演講,董明珠再次談及與雷軍的「十億賭約」,她自信地表示,自己一定能贏:「只有實體經濟的崛起,製造業的崛起,才能真正的改變世界。」

5年時間已然過去,格力贏了麼?我們未曾可知,但品牌之間的角力卻永遠不會停歇。

有人說,董明珠這樣的優秀企業家是被時代選擇的一批人,他們趕上了市場經濟蓬勃發展的年代,產品靠組裝,生存靠銷售,只要敢打敢拼,不僅不會餓死,還會活得很好。

很多人抱怨自己所處的時代不濟,給不了自己發展的空間,感覺自己與周圍格格不入,難以融入其中,由此衍生了不少穿越的劇本。諷刺的是,在很多人眼裡,只要不是這個時代,其他的年代都挺好。

乍一聽,頗有些張愛玲所言「白月光」的味道。

高曉松曾說:「真的讓我來選,一萬次我都還是會選要生於1969年11月14日,我要來經歷人類歷史上最波瀾壯闊的這半個世紀。」

我想,如果讓董明珠來選,她勢必也會選擇出生在1954年的南京,因為她深愛著那個時代,那段歲月成就了像董明珠這樣的一群人,或光芒四射,或星光黯淡,但他們共同鑄就了那片歷史的天空。

我們被歷史選中,也屬於這個時代,勢必也會留下或深或淺的印記,每個印記堆積起來,就是這個時代的縮影,一段段縮影如錄影帶一般,緩緩放送著歷史的影像。

培根曾說:「黃金時代是在我們的前面,而不是在我們的背後。」他告訴我們,一切要向前看,現在擁有的就是最好的,這算是堅定了我們的信念;

馬克思接著說:「人只有為自己同時代的人完善,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他才能達到自身的完善。」這位偉人告訴了我們方法,完善他人即是完善自我。

信念有了,方法有了,接下來就看我們的了。

一一END一一

[關於我]:寧鏡誠,職場領域創作者,專注於職場領域的研究和實操。關注我,每天和你分享一些不一樣的成長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