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了命想在大城市買房,然後呢?

2019-09-02   中介說


那些為了買房欠幾百萬,每月都要還房貸的人,生活過得怎麼樣?

文案 | 阿 西


買房並不是中國社會獨有的話題,不論居住在世界上的哪個角落,都逃不掉買房的困擾。

每天都能在朋友圈看到4-5條買房相關的動態,大多數都是在抒發自己對於年齡和房價的焦慮。

我們傾其一生,花費大量的財力和物力把自己裝進一幢鋼筋混水泥建築物里,真的值嗎?

我們在後台收到了一位讀者,寫了自己的買房經歷,和買房後的生活變化。我把她的故事分享出來,希望幫助一些正在猶豫的朋友找到答案。

2017年3月,我們在上海買了一套兩室一廳的房子。首付130萬,每月還貸款1.2w。

我是91年的,老公是大我兩屆的學長,他是89年的。2011年老公畢業後就去了一家設計公司做設計,我是16年碩士畢業,在一家外企工作。16年畢業後,10月份我們領證結婚。

剛開始的時候我是沒有買房子的想法,17年正是上海房價飛漲的時期,我和老公都是河北農村的,父母基本上幫不了我們什麼,動不動就一百多萬的首付對我們來說就是天文數字。

可是老公已經工作了快6年,他同事基本上都是本地人,有時候經常會邀請我們去他家吃飯。那時候就會覺得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多好。而且他同事也經常說如果在上海買房,以後生小孩辦戶口入學也會簡單很多。於是我們開始準備加入購房大軍。

因為我們倆平時都忙著上班,所以就在網上找了中介,把這件事情拜託給他們。而且買房是件大事,對我們來說可能一輩子就只買這一套房了,還是找專業的人,免得撕皮扯不清。

一開始看房的時候,中介介紹了幾套,都是離我們上班的地方比較近的。可是價格遠遠超過了接受範圍。因為考慮到馬上計劃要小孩,就讓中介小哥找學區房比較多的地段找。

找了差不多快一個月,最後定了一個老小區,雖然是老小區,但是幼兒園、小學、初中都在附近,學校離小區不到1公里。

最頭疼的問題是首付,這套房子要130w的首付,老公工作了快6年,手裡攢了60萬。

我剛畢業,沒有什麼存款,當初在學校的獎學金差不多6、7萬。爸媽和公公婆婆加起來給了20萬。向親戚朋友借了50萬湊夠了首付。

有的人問:借這麼多錢買房子,還貸的生活幸福感會不會降低?

2018年真的是過的很緊張的一年,我剛開始工作工資不是很高。房貸和家庭開支基本上靠我老公的工資和我倆的公積金在支撐著,我的工資基本上都用來還借款。

不得不承認,買房以後日子比以前更緊巴了,以前的衣服和化妝品都是從商場專櫃或者海外代購買回來的,自從買了房,衣服100塊錢3件的我也穿過。

老公最大的愛好的買鞋和遊戲裝備,喜歡的鞋子一旦出了新款都會立馬求朋友代購。但是自從我們兩個開始供貸後,他再也沒買過鞋和遊戲裝備,衣服基本上都是地攤貨。

以前懶得做飯經常點外賣或者去外面吃,買房以後,紀念日和生日都在家裡過。

我們會為了一瓶便宜點的醬油跑三個超市,我們會為了搶便宜一點的魚,在下班後去超市撈剛死去的,會去菜市場收兩塊錢三捆的菜。

我和老公都是電影迷,每次都是剛上映就去電影院看。買房後,想看電影的時候就去下載一些經典電影,倆人窩在家裡看,比在電影院裡更浪漫了。

買房後日子雖然過得很省,但並沒有降低多少幸福感,反而比以前更幸福了,兩個人也比以前也更努力了。


以前老公下班經常打遊戲到半夜,家務也不會幫忙做。買房之後,老公比以前更成熟了。

以前他的世界只有遊戲和工作,買房後,我想減輕老公的壓力,所以除了自己的本職工作,周末我會在一家教育機構做線上教學兼職。

老公說不想看我這麼累,他開始主動分擔家裡的事情。他也開始接一些設計稿,每天下班八九點到家,在家裡又工作到凌晨一點。

身邊很多人會問日子過成這樣不累嗎?記得老公拿到房產證的那天說:以前戶口本上就是我一人,以後就是我了,我們的孩子出生後身份證就是310開頭的了!

今年房子已經滿兩年了,房子的首付還差40萬就還清了。去年年底老公的工資又翻了一番,加上我倆的年終獎,借的50萬剩下最後的15萬就還清了。

雖然有些累,但是一切都在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之前在網上做過的一份與房子有關的問卷調查,在問題「你買房是為了什麼?」

排名第一的選項是:「安全感和歸屬感」。




(樣本數量:115,平均年齡:25-30歲,集中坐標:北上廣深一線城市)

房子在絕大部分現代人生活中的意義已經成了某種「安全感」的象徵。買了房才有在一座城市紮根的感覺

就像很多在一線城市生活的人將「年輕時的奮鬥」作為規避未來風險的保障一樣,「房子」在那些極度渴望在一座城市紮根、被一座城市接納的異鄉人心中,也是為未來降低生存風險的一項保障,或者心靈上的某種寄託。

問卷中,在「現在買的房子需要多少年還清貸款?」和「房貸占每個月工資的多少?」兩個問題中,還貸20-30年,每個月貸款小於工資的三分之一是主流:



問卷中有個重要的問題是:買房以後,你幸福嗎?




在貸款年限和還款金額尚可承受的情況下,因為買房而不幸福的人占少數,絕大多數有房一族表示「買房後感覺差別不大」,或者「幸福,有了安全感」。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房價一次次突破人們可承受範圍的底限時,還是有很多人即使四處借錢,聚集幾輩人的力量,背上幾十年的房貸壓力,仍要在大城市買房的原因。


沒買房的人用有房族們「房奴」的身份安慰自己來去自由,只有買了房的人才知道,自己為了買房變得有多努力,真正的奮鬥是從自己買房以後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