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改行》:馬三立只留下一番,郭德綱使全八番恐怕已成絕唱

2020-05-16   小馬曲藝

原標題:《八大改行》:馬三立只留下一番,郭德綱使全八番恐怕已成絕唱

傳統相聲《八大改行》,從內容上看屬於歪唱柳活的範疇。這段相聲的原始作者鍾子良,是陳子貞的岳父、陳湧泉的外祖父。有說法稱鍾子良師承恩緒(馬三立外祖父),但根據孫福海等人的說法,鍾子良終生沒有被列入相聲師承,倒是他的女婿陳子貞被明確記載是由「萬人迷」代拉,成為恩緒的徒弟。但大概正由於岳父鍾子良的關係,後來陳子貞跟張壽臣結拜稱弟兄,在輩分上自降了一輩,於是他的兒子陳湧泉就拜了壽字輩的譚伯儒。

陳湧泉

《八大改行》,顧名思義就是講述八個不同曲種的民間藝人因故不能演出,但迫於生計只好改行養家的故事。在過去,藝人改行的原因往往是由於「國喪」,也就是皇帝駕崩後的一段時間內,民間藝人不許演出,「不讓動響器」。比如《清史稿》記載,順治帝駕崩時「王公百官齋宿凡二十七日,過此則日哭臨一次,軍民除服。音樂、婚娶,官停百日,軍民一月」,後來這個「停音樂、婚娶」的期限,偶爾出現過變化。

即使是普通的相聲愛好者,也能大概想見《八大改行》這段相聲在創作方面的難度,因為他需要創作者對其中涉及的兄弟曲種非常熟悉,對砸掛的藝人的藝術特點,也要了如指掌。同時,還得兼顧觀眾的知識範圍。

有一則廣為流傳的笑話,說有三個兄弟在耕作間歇閒聊,老大異想天開,好奇皇帝是否也需要鋤地。老二說道,皇帝肯定也鋤地,一定使用的是金鋤頭。老三順著老二的思路腦補,說皇帝使用金鋤頭,一次能鋤十壠地,一天能鋤上百畝。直到現在,人們還用「皇帝的金鋤頭」來形容被見識限制思維的現象。

再比如我們現在讀《水滸傳》等古典名著,會發現書中很多官職等名詞和節日習俗、社會風貌等等,多是成書年代的,而不是故事中的年代的。這未必全是因為說書人知識水平的問題。

這也正是為什麼我們常說不是傳統相聲主動脫離了社會,而是後續的從業者沒有能力隨著社會的發展對傳統相聲進行適度改編,以迎合時下受眾的認知。

《八大改行》自誕生之日起,經過數輩相聲演員不斷加工,已經遠遠不止八番。而這段相聲最初的版本如何,怕也難以查考了。但總的來說,還有脈絡可循:

京劇花臉改行賣餛飩,賣西瓜;

京劇老生改行賣饅頭(也有麒派老生周信芳賣包子的),賣硬面餑餑,賣豆汁(也有拉洋片的賣豆汁的);

京劇武生改行賣包子,拉人力車;

京劇青衣改行賣晚香玉;

京劇老旦改行賣青菜;

京韻大鼓演員改行賣粳米粥;

蓮花落藝人改行賣切糕;

唱梆子老生的賣酸梅湯;

評戲演員縫窮。

隨著時間的推移,段子中涉及的人物一直在改變。比如據說最初的版本里砸掛的京劇花臉是金秀山,而到了馬三立年輕時使這塊活兒的時候,已經改成砸掛金秀山的公子金少山了。

馬三立先生先天條件不好,但據說怹「三十來歲時經常使《八大改行》」。如今能見的資料里,似乎是在某場演出返場的時候,七十來歲的馬三立使了「李多奎賣菜」一番。有趣的是,在這一段表演中,馬三立似乎還不忘占一下搭檔王鳳山的便宜,當唱到「吆喝了一早晨無人來買。娘的兒啊~」的時候,扭臉看王鳳山。這一段如今只剩一段錄音流傳,但兩個加起來一百四十來歲的老頭在台上使「倫理哏」的畫面,光是我們自己腦補,都能樂出花來。

雖說名為《八大改行》,但目前還能找到錄音、錄像資料的,能一次說全這段作品的不多。

侯寶林把《八大改行》分割成兩段,一個是《改行》(劉寶全、龔雲甫和金少山)。另一個則是《賣包子》(抓髻趙、金少山和周信芳),算是一共五番。

而侯寶林的大弟子賈振良,一共只使了「龔雲甫賣菜」和「金少山賣西瓜」兩番(與趙世忠合作)。

孫寶才使的是「唱蓮花落的抓髻趙賣切糕」、「京劇老生賣豆汁」、「京劇花臉賣西瓜」、「京劇青衣賣花」四番(與王聞祿合作)。

孫寶才因膀大腰圓,憨態可掬,所以又有「大狗熊」的藝名。據說他是為數不多的能使全八番的相聲演員之一,但遺憾似乎沒有留下所謂全本的音像資料。

郭榮起使的是「劉寶全賣粥」、「京劇青衣賣花」、「唱蓮花落賣切糕」、「京劇老旦賣菜」、「京劇花臉賣西瓜」五番(與李壽增合作)。郭榮起的嗓音條件實話說來比侯寶林等人差些意思,所以在表演時只說「京劇青衣」、「京劇老旦」,而不具體砸掛演員,有些兒藏拙的意思。但縱然如此,現如今能勉強達到這個水平的,能有幾個?

德雲社班主郭德綱大概是如今還在世的相聲演員中唯一能一次使全八番的演員了。郭德綱使的分別是:周信芳賣包子;銀達子(河北梆子)賣小金魚;八里嗡(豫劇)賣燒麥;鮮靈花(評劇)縫窮;大金牙(拉洋片)賣豆汁;唐韻笙拉車;趙麟童賣包子;王佩臣(樂亭大鼓)掃地等八番。

郭德綱的這八番,可以說是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動。

郭德綱根據自己早年曾打扮唱戲的經歷,主要砸掛梆子和評劇;而而最後以曲藝界前輩王佩臣為底,也是少見。然而據說這段相聲也給當時的德雲社帶來一些麻煩,因模仿王佩臣的唱腔特點的那一句「百萬雄師怎麼能夠過大江」,被扣上一頂「篡改主席詩詞」的帽子。

早年的時候,郭德綱分別和張文順、于謙合作表演過《八大改行》,其中大概是考慮到張文順年紀大,在和張文順合作時,雖名為全本,也需要中途休息,安排其他演員助演節目,然後再次登台。

動畫版《八大改行》

然而到後來,郭德綱也不再使這塊活了。

這其實包括很多方面的原因。

其中,身體原因是主觀因素。所謂好漢不提當年勇,在過去,郭德綱甚至願意為了慪氣,一場演出能動輒返場二十幾次,而近幾年,除了返場次數遠遠不及當年,更常常在自己返場幾段節目後,就喊出後台助演的徒弟、徒孫們。

另外,恐怕還是和戲劇、曲藝的式微有著很大的關係。畢竟我們說過,相聲作品需要密切跟隨觀眾的認知和喜好。

除卻郭德綱,德雲社「總教習」高峰,近些年只在小劇場偶爾表演過少數的幾次《改行》,多也只表演三番,淺嘗輒止。

回頭想來,郭德綱在這十幾年來沒少被某些網友不分青紅皂白拿來與前輩演員比較,然後酸不溜地定義「郭德綱演的這段簡直沒法聽」。然而就是這麼一個不被某些人待見的演員,表演的《八大改行》儼然也已經有了最後絕唱的意味,真是應了郭德綱的那句:「不是郭德綱有多大能耐,都是同行的襯托」。

聲明:本文由 小馬曲藝 原創,未經允許謝絕轉載,轉載請告知並註明作者姓名。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與我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