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視野】正面對決微信?運營商力推「5G消息」背後的盤算

2020-04-10   半導體投資聯盟

集微網4月9日消息(文/譚倫),在5G殺手級應用遲遲未能現身的壓力下,運營商終於坐不住了。

4月8日,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三大運營商聯合發布了《5G消息白皮書》,重新定義了5G時代的簡訊形式、業務場景與應用模式。同時,為了增強傳播效應與「生態」感,三大運營商還拉來了華為、小米、vivo、OPPO、中興、三星、聯想、魅族、海信、蜂動、菊風等11家終端合作夥伴站台背書,聲勢很是隆重。

果不其然,資本市場很快給出了積極的回應。兩日內,包括海聯金匯、夢網集團、神州泰岳、彩訊股份、佳訊飛鴻在內的多隻RCS(融合通信業務)概念股漲停。一時之間,頗有又一新風口誕生的態勢。

而在該業務推出後,集微網發現,媒體更多地將其與「微信」類比,直指運營商的對決意圖,尤其是在近年來運營商「管道化」壓力如芒在背的背景下,推出這一新業務的時機與目的實在引人遐想。

4G智慧簡訊的「再包裝」

所謂的「5G消息」,其實並非新鮮玩意兒,而是4G時代「智慧簡訊」的升級版。

所謂「智慧簡訊」,是富媒體信息的一種,即將傳統文本簡訊擴展為包括文字、圖片、視頻、地理位置等融合信息形式,並可實現雙向交互,提供場景服務的新一代簡訊產品。

圖:對運營商而言,RCS智慧簡訊業務在疫情防控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如果放在2G、3G時代,『智慧簡訊』就是移動電信推的彩信、飛信業務。」一位運營商人士告訴集微網。而到了4G時代,一方面更高的網速與帶寬使得語音、視頻等多媒體方式得以傳輸;另一方面,移動網際網路的繁榮也使得網際網路廠商OTT業務興起,微信便是其「智慧簡訊」模式紅利的主要受益者。

因此,該人士告訴集微網,如果對應成日常熟悉的場景,消費者完全可以把智慧簡訊理解成為微信,因為其既包括個人與個人的對話業務,也包括個人與企業的對話業務。

比如,在收到企業微信公眾號推送的同時,在簡訊下方即會出現菜單欄,可將用戶引流至產品各頁面。可根據企業發送簡訊場景不同,匹配不同的卡片和菜單服務。這其實就是典型的「5G消息」形式。

佯攻微信,意在B端

而乍看之下,5G消息確實也像是衝著「微信」而來。

按照此次《5G消息白皮書》介紹,5G消息業務是終端原生基礎短消息服務的全新升級,依照交互方式大致可分為兩類:即個人用戶之間,以及企業與個人用戶之間的信息交互。對於個人用戶而言,5G消息將打破傳統簡訊對每條信息的長度限制,內容方面也將突破文字局限,實現文字、圖片、音頻、視頻、位置等信息的有效融合。

可以發現,若將上面這段表述中的「5G消息」換成「微信」,也完全沒有違和感。但多位業界人士向集微網表示,運營商主推5G消息之意,或許並不在以「微信」等OTT為代表業務的C端市場,而在B端。

眾所周知,隨著微信等網際網路OTT業務的出現,運營商的簡訊業務一度被認為接近死亡邊緣。工信部數據顯示,2012 年全國移動簡訊發送量達到了 8973 億條,這是中國簡訊數量最高峰的一年,但同比往年僅增長了 2.1%,增幅已連續四年下降,自此之後,中國手機用戶發送的簡訊數量開始下降,2014年更是大跌14%,降至冰點。

但出乎很多人意料之外,自2014年-2019年,全國簡訊業務迎來連續6連升。2018年更是同比增長14%,而到了2019年,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1-8月全國移動簡訊發送量接近9812億,工信部運行監測協調局數據顯示,全國移動簡訊業務量同比上年增長37.5%,增速較上年提高23.5個百分點,移動簡訊業務收入完成392億元。

數據來源:由國家統計局2019年1-8月數據推算

運營商通過分析數據發現,簡訊業務觸底反彈的主要原因來自於企業簡訊數量大幅增加。數據顯示,2018年企業簡訊發送為5960.87億條,以增幅平均值37.5%,2019年企業簡訊發送規模接近8200億條,預估占據全部簡訊總量的八成以上。

另一方面,隨著號碼驗證等簡訊業務成為企業的主要業務,如何節省成本成為很多企業的考慮因素。據集微網了解,僅滴滴一家公司在2018年的簡訊成本便達9億元,按當時滴滴4.5億用戶,3分錢/條的簡訊成本計算,滴滴在2018年大約發送了300億條簡訊,平均每位用戶66條。

此外,國內RCS簡訊提供商小源科技首席營銷官肖冀邯曾告訴記者,企業自身也發現,每一條企業簡訊已變成一次用戶觸達的機會,同時傳統B端市場粗放式的廣告內容投放已很難再打動C端用戶,更為精細的智能情境化推送服務也會更有效觸達真正有需求的用戶。

GSMA 報告顯示,目前全球RCS月活躍用戶已經超過 4 億。到 2021 年,RCS 服務的總市場價值預計將達到 740 億美元。面對如此海量的數據、巨大的流量和消費場景需求,運營商大力推出5G消息的動力也就不難猜測了。

運營商勝算幾何?

不過,市場潛力是一回事,能不能做好則是另一回事。對於運營商做5G消息的前景,集微網也詢問了多位業界人士的看法,得到的反饋褒貶不一。看衰者則認為,即便5G簡訊業務在B端市場有極大前景,但飛信易信業務殷鑑在前,已證明運營商做產品的能力實在不可恭維;看好者認為,企業級市場對於簡訊業務的需求量很大,市場空間充足,即便運營商勉強做到及格,也能獲利。

筆者自身則謹慎看好5G消息的未來,原因有兩點:一方面,不管是移動力推的飛信,還是電信力推的易信,運營商彼時或許也並未明白其精確定位目標用戶到底是C端還是B端,而是在面對微信步步緊逼之下的倉促出招,加上推廣營銷能力也無法與網際網路公司匹敵,直接導致後續的失敗。

另一方面,飛信微信失敗的一大原因在於運營商各自為戰,試圖以一己之力吞下市場,而此次則是集整個產業鏈生態之力於一體,業務推進的力度與廣度都不可與此前同日而語。目前,包括華為、中興、小米、三星、OPPO 等國內終端主要廠商與億美軟通、小源科技等在內的RCS提供商,都對此次運營商 5G 消息業務表示了支持,這也增加了其成功的勝算。

不過,5G消息需要面對的挑戰也同樣嚴峻,雖然運營商無意動微信的C端蛋糕,但企業公號同樣是微信的主營業務之一。此次在5G商用與ICT融合趨勢之下,運營商自身業務轉型的壓力無疑已日益迫切。此次5G消息的推出,也是運營商在業務「去管道化」探索路途上做出的努力之一,不管5G消息未來成敗如何,用戶都會是最大的收益者。(校對/張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