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們的哲學

2019-09-27     了不起的西西弗




近幾年,經常會在一些文章中看到一個詞——「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我們會想當然地理解為自私的、唯利是圖的人,而且也會按照這種理解去使用它。但是這個詞的本義到底是什麼?利己主義還有哪些其他的內涵?我們今天就詳細聊一聊有關利己主義和「精緻的利己主義」的完整內涵。

「精緻的利己主義」是北大著名教授錢理群在於2015年發表的一篇文章《大學的利己主義者》中創造的。以下是這篇文章中關於此詞的集中表述:

「我們現在的教育……正在培養出一批我所概括的『絕對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所謂『絕對』,是指一己利益成為他們言行的唯一的絕對的直接驅動力,為他人做事,全部是一種投資。所謂『精緻』指什麼呢?他們有很高的智商,很高的教養,所做的一切都合理合法無可挑剔,他們驚人地世故、老到、老成,故意做出忠誠姿態,很懂得配合、表演,很懂得利用體制的力量來達成自己的目的。」

實際上,利己主義並不是一個新名詞,也不是一個一兩句話就能概括清楚的人格類型。它是哲學(尤其是倫理學)中一個很古老的話題,有著豐富的內涵。

一、霍布斯

從古至今,中外很多思想家都提出過帶有利己色彩的理論。但是我們一般認定系統提出利己思想的人是霍布斯。

霍布斯把人設想為一架機器,這架機器以心臟作為「發條」,對外物做出感知,人們所有的生理活動和心理活動都是對這些感覺做出的反應。而反應的原理就是個人好惡:

「人人都受到慾望的驅使,奮力追求對自己來說是善的東西;人人也受到厭惡的驅使,竭力避離對自己是惡的東西,而自然之惡中的最大者乃是死亡。這種事情按照自然的必然性而發生,一點兒也不亞於石頭按照自然必然性而下落」

霍布斯認為,人按照個人好惡而趨利避害,選擇對自己有利的事物,預防或逃避對自己不利的事物。人性是自私的,這是客觀規律。

難道人性終究沒有無私的一面嗎?霍布斯認為那些看起來無私的舉動實際上也來源於內心的自私或自愛。比如所有無私的想法或舉動都來源於同情心,而在霍布斯看來,

「同情就是對未來災難可能降臨到我們頭上的想像或構想,我們之所以會有這種想像乃是因為我們意識到別人目前正承受著這種災難。當這種災難降臨到那些最不應該遭受這種災難的人身上時,我們的憐憫就越強烈,因為我們感到這種災難降臨到我們頭上的可能性加大了」

所以我們幫助別人看上去是在為別人付出,其實是為了撫慰自己對可能遭遇不幸的恐懼心理,這仍然是一種自私行為。

霍布斯為什麼一定要把人設想的這麼壞呢?這其實和他的國家政治學說有關。

由於每個人都是自私的,大家在做每件事之前首先想到的都是自己的利益,那麼所有人都是有可能變成壞人的。就算按照最樂觀的情況來設想:

「由於人們不能把好人和壞人分得那麼清楚,因此,即使壞人與好人比起來少得不能再少,善良體面的人還是免不了經常需要提防、猜疑、先下手為強並占住他人的上風,免不了要不擇手段地保護自己」

在一個無政府的社會中,由於每個人都毫無約束的按照自己自私的人性行事,所以只要社會中有一個壞人,那麼其他好人出於自己的利益也會「學壞」,於是我們就會陷入一個「每一個人對每一個人」的戰爭狀態。要想結束這種叢林狀態,我們就必須有一個在個人之上的力量來約束所有人,來抑制人性中損人利己的一面。於是就有了霍布斯設想的利維坦,即人們通過契約產生的政府。

所以,正因為人具有利己主義的本性,所以才需要一個政府來管理大家。可見,霍布斯之所以要把人性設想的那麼壞,是因為他要為國家政權提供存在的合法性。自私利己的人性是他政治學說的重要理論基礎。

二、愛爾維修

第二個著名的利己主義立場哲學家是18世紀的法國人愛爾維修。

他也主張每個人都是自私的,而且這種自私心理是客觀存在、無法糾正的。

「人們好像在犧牲,但是從來不為別人的幸福犧牲自己的幸福。河水是不向河源倒流的,人們也不會違抗他們的利益的激流。」

只不過在愛爾維修看來,人的這種自愛心理是中立的,無所謂好壞。我們既可以出於自愛去做很多於人於己都有利的事,也可能出於自愛而做出傷天害理的事。

那麼怎樣才能讓這種中立的自愛之心結出善果,維持社會順利運轉呢?

愛爾維修給出的方向是讓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結合起來,實現二者的統一。他說:「使人變好或變壞的,是對他的不同的利益;惟一造就道德公民的辦法,是把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聯繫起來」。

那問題又來了,怎麼才能實現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統一呢?

愛爾維修在面對這個問題時用了一個瞞天過海的手段:他認為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本身是相統一的。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為了個人利益而損害集體利益,那麼最終他所獲得的個人利益也會大打折扣,比如他會因此受到旁人的鄙視,陷入「失道寡助」的境地。而如果一個人能夠做到既實現個人利益又能顧及集體利益,那麼他得到的個人利益或許會因為社會反饋而翻倍,這即是所謂的「得道多助」。

按照這種觀點,兩種利益的統一是一種客觀現實,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去讓兩種利益去統一,而是認識到這種統一的現實,並出於對自己利益關心而做出正確的選擇——就這樣,他把一個實踐問題變成了一個認識問題。

既然成了一個認識問題,那我們就只需要採取教育或環境影響的方法,讓人們獲得相關的知識和理性分析能力就行了。只要理性達到足夠的水平,我們就可以提前預判行為的後果。並且知道個人利益的實現需要以集體利益的實現為前提,只有二者利益結合才能達到個人利益的最大化。有了這樣的認識,人雖然還是自私的,但為了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我們會更顧及集體利益。

愛爾維修生活在啟蒙運動時期的法國,理性是那個時代的寵兒,人們普遍認為我們可以藉助理性解決一切問題,當然也包括倫理問題。愛爾維修的倫理思想就是一個典型,雖然是利己主義,但卻是一種理性指導下的利己主義,最後也能得到集體與個人皆大歡喜的結局。

三、費爾巴哈

與前兩人不同的是,生活在19世紀的德國哲學家費爾巴哈把利己主義提升到了個人解放的哲學高度。在他那裡,利己主義不僅不卑鄙,反而是最基本的、最高尚的道德。

霍布斯和愛爾維修主張利己是人之本性,不管我們承認與否,我們已經這樣了,所以現在應該考慮的不是該不該自私利己,而是應該怎樣才能把自私的危害降到最小。

霍布斯藉助政府,愛爾維修藉助理性,而在費爾巴哈看來,不管人性是不是自私的,我們都應該「努力」做一個利己主義者。

要理解這個匪夷所思的言論,我們首先要搞清背景。

在一千多年的中世紀時代,歐洲人長期生活在上帝的誡命中。聖經和教會反覆叮嚀人們:每個人都帶著原罪來到世上,我們一生最大的任務就是贖罪。怎樣才能贖罪呢?按照上帝和教會的要求去做,不能有半點私心雜念,更不能有任何利己和享受的念頭。

所以,對於中世紀的歐洲人來說,道德感並不是一種自主意識,而是一種膽戰心驚的奉命行事。所謂的道德善惡判斷也只是在揣測上帝心思和態度。在這種心理下,就算人們行了善事,也不會有太大的自我認同和道德上的成就感。當一個人不是出於自己的良知而是出於對權威的畏懼去行動的時候,我們甚至很難判斷這些行動是否有道德屬性。

在這種情況下,費爾巴哈提出自己的「合理的利己主義」:「我所說的利己主義,乃是人爭取自己的地位,乃是人的自我堅持,以之對抗神學的偽善、宗教的和思辨的幻想、政治的野蠻和專制等向人所提出的非自然的和非人的要求——這種利己主義適合於人的本性,也適合於人的理性,因為人的理性不是別的,正是人的被意識到的本性」

一個人是利己的,這至少意味著他有自我意識,他沒有受到外在權威的逼迫和扭曲。而且更重要的是,這種利己的心理是所有道德規則的基礎,甚至是我們所有行為的動力來源。費爾巴哈認為如果一個人連自私都不會了,那麼這個人就成為行屍走肉了。

通過對以上三位近代哲學家的利己主義思想的介紹,我們發現利己主義並不簡簡單單是一種性格或一種模糊的人生態度,它是有著多重系統形態的理論,有自己完整的論證過程。

當然,有論證不代表有道理,利己主義的理論也有自己很大的漏洞。

比如,利己主義都主張將自己的利益作為道德選擇的出發點。只有與個人利益相統一,集體利益才會被考慮進去。而我們知道不是所有情況都可以實現二者的統一,總有兩種利益相衝突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該怎樣解釋無私奉獻的行為呢?比如很多戰鬥英雄為了取得戰鬥勝利而英勇犧牲;很多高尚的人捨己為人;甚至我們自己有時會為了家庭和孩子的幸福甘願忍受繁重的工作。這些情況中,利己主義就很難自圓其說了。

唯一的解釋是:人性中確實有自私、利己的傾向,它激發我們為了生存而奮鬥、為了活得更好而創造;但同時人性中也有無私、利他的成分,他讓我們凝結成一個集體、讓我們形成信仰並且為了共同的信仰而一起努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LCAkdG0BJleJMoPMXVC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