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讀了這麼多年李小龍,這片終於講明白了

2020-06-26     殺姐電影

原標題:誤讀了這麼多年李小龍,這片終於講明白了

應該是誤讀了!

當李香凝看到《若水》排在前面的短評,都在說 「拍得像流水帳」、「沒挖出什麼李小龍的新料」時。(假設李香凝會用豆瓣的話)

不知道她還能否記起,去年夏天看《好萊塢往事》時的憤怒。

你沒猜錯,這部叫《若水》的紀錄片,可以算作是對「昆汀涉嫌侮辱李小龍事件」的一個回應。

導演包阮在接受外媒採訪時明確說過:

昆汀的本心不壞,但他虛構的內容確實有可能誤導大眾。

當然了,想要切合輿論且真實地紀錄一位巨星,和確實把成片剪到「火候」,完全是兩碼事。

那麼,《若水》到底著重呈現了什麼?

這才是我們應該關注的。

本片今年 1月就已經在聖丹斯電影節亮相, ESPN(美國娛樂體育電視網,大概可以類比成美帝的央 5)首播卻放在了 6月初

從時間節點上看,很難不讓人聯想到5月 25日曝出的「弗洛伊德案」。 (即美國明尼蘇達州暴亂導火索)

所以《若水》素材的整理,是有關反歧視的?

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

根據片中的呈現,李小龍出生於舊金山的唐人街,擁有美國公民的身份。

3個月大時,舉家返回香港。

18歲時,因為總愛惹事,又被家人送回美國。

但即使李小龍已經在車庫教起了中國功夫,他也還是改不好自己的口音。

用當時美國朋友的話說:

李小龍對外界的直覺,是屬於香港街頭的。

兩年後,童星出身的李小龍報了戲劇專業,輔修哲學和心理學,在華盛頓大學求學時,他結識了未來的妻子琳達·埃莫瑞。

但在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許多州仍然禁止跨種族婚姻。

琳達和李小龍的婚姻,也差點沒邁過丈母娘這道坎。

不久後,以馬丁·路德金和 Malcolm X(黑豹黨領袖)為首,美國掀起了巨大的黑人平權運動。

當美國白人,帶著種族主義的口吻,誇獎「默默無聞、溫良恭讓的亞裔,才更可能成功」時——

李小龍很清醒。

因為他太知道,白人眼裡的亞裔,到底是啥樣子。

《蒂凡尼的早餐》

緊接著,李小龍成功被華納選中,飾演了青蜂俠的助手。

從此開始,美國螢屏上的亞裔男星,才終於不再是齙牙、眯眼、木訥的刻板形象。

為了塑造好這個華人角色,李小龍加急訓練,還主動向製片人爭取台詞。

要知道,作為男二號,他當時的薪資只比其他白人主演的零頭多一點。

但可惜,這部劇在當時的熱度並不高。

在華納決意砍掉《青蜂俠》之後,李小龍無奈退居幕後做武術指導。

其實,這期間他並不是無戲可接,李小龍只有一條原則——

但凡是有辱亞裔的角色,一概不演。

《好萊塢往事》講的就是這個時期

我不知道,昆汀在《好萊塢往事》里的編排,到底有多少創作成分。

但結合前面的這些不平等遭遇,換成我高低也得拍一拍在一旁偷笑的紅脖子老弟。

身為白人的昆汀,沒有注意到李小龍作為亞裔的努力,甚至以此為樂

為了改變亞裔的尷尬處境,李小龍甚至親自構思了一個有關中國功夫的劇本。

然而華納覺得美國的市場,還不能接受亞裔男主的出現。

最後他的這個創意還是成功影視化了——

主角,是白人。

後來的事,大家就比較熟悉了。

李小龍離開好萊塢,回到香港與嘉禾簽約。

一部《唐山大兄》,一部《精武門》,在反英運動愈演愈烈的香港,成為了國人們的精神《戰狼》。

一部片幾十倍的回報率,連英國小朋友都被迷得團團轉。

不僅如此,李小龍的創作理念還很高級。

在正式介入導演、編劇的工作後,他作品裡被打得滿地找牙的白人老哥,一改蠢憨憨的咆哮猛男,變身豐滿立體的正直武者。

《龍爭虎鬥》的編導均有李小龍

幾年後,華納兄弟終於發現了李小龍的商業價值,但嘉禾的鄒文懷可捨不得放下這塊香餑餑。

經過漫長的談判,李小龍同意返回好萊塢,但新片必須按照自己的意思拍。

李小龍耍大牌、脾氣暴躁的黑料,也是從這時開始被爭相報道的。

我從未查證過這些「黑料」,不是不關心,而是假如在片場不是暴君,李小龍也拍不出《龍爭虎鬥》和《死亡遊戲》里,這些被致敬過無數次的名場面。

2004年《龍爭虎鬥》被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為「文化、歷史或美學意義展品」

在妻子琳達和工作夥伴的口述里,那段時間的李小龍忙得像陀螺。

去片場的路上在訓練,拍戲的時候不停NG重來(因為他覺得還不完美),拍完戲反覆改劇本,回到家還要跟劇組溝通各種事宜,每通電話以小時計算。

大家覺得他很享受操縱一切的巨星生活?

「成為明星後,我感覺就像蹲監獄。」

這是李小龍的原話。

1973年 720日,他突然被曝身亡。

官方給出的解釋是 服用止痛藥引發的腦水腫

但坊間流言不斷:

有人說他過量服用類固醇,

有人猜測是黑社會暗算,

甚至有人說李小龍走路後腳跟不著地,天生的短命相。

可似乎從沒有人分析過,32歲的李小龍還沒有專業的保健團隊,沒有專業的公關助手,沒有專業人士疏導精神壓力。

美國人一開始瞧不上他,香港人又礙於他「中不中,美不美」的出身排擠他 ......

他應該很孤獨,但卻能面對身份的問題作出 「大家在同一片天空下,本應天下一家」的回答。

影迷們都把他捧成神,擼鐵的鑽研他的訓練技巧,走偏門的不是寫他打碟,就是扒扒他買過多少豪車......

但有關他 生平的遭遇和為亞裔爭取地位的分析,實在鳳毛麟角。

我不敢否認,《若水》從這樣的側面切開來,又選在明尼蘇達州暴亂的時間節點,是想引發輿論平息暴動,是讓暴徒們見識一下東方人的高端操作,是有意而為之。

但大家有目共睹的是,李小龍用文化入侵俘獲美帝子民。

無論是廣場雕塑,街頭巷尾的塗鴉,還是路上行人身上的T恤衫,我們都能看出,自由女神像下的暴躁老哥們,對於東方神秘力量的銳思拜。

馬丁·路德金從 1955年開始參與社會活動,越戰期間被刺身亡。

為爭取黑人權益,他總共奮戰了13年。

李小龍從《青蜂俠》開始,在好萊塢起起落落,1973年去世。

為了改變老美對亞裔的刻板印象,他滿打滿算也才奮鬥了6年。(當然了,傳授中國功夫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半個世紀過去了,美國再次因為黑人發生暴動。

不過暴力行為逐漸平息,取而代之的是馬丁·路德金式的溫和改革的遊行示威,不燒不搶,場面卻讓人震撼。

咱不說別的,老馬思想的那顆火種,已經算是傳下來了。

也有四十多年了,我們的確見識了不少在北美叱詫風雲的國際巨星。

可聽來聽去,諸位念得都像是生意經。

著眼現在,有些人又跟當年老美口中那些 「默默無聞、溫良恭讓的亞裔」——

有什麼不同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LAeM8HIBnkjnB-0zjQm2.html